这紫色的风暴、夜梦与游离书(访谈)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俊明:海男姐,你好!于坚耳弱(重听)又稍稍有些口吃,可是在诗歌中他却拥有了极其强大、万能、磅礴、流畅、生动的语感。这同样使我想到了同在昆明的你,你也是一个在生活日常交流中语言阻塞而在诗歌和散文、小说中却获得了某种语言超能力的人。正如于坚所说,云南这个特殊的地方“诞生了许多只有用故乡的母语说话才不结结巴巴,才能在日常人生中如鱼得水的诗人。”海男姐,还记得吧?我和你(还有雷平阳)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昆明的翠湖边,那时已经是冬天了。围着火炉喝茶、吃火锅,对面就是翠湖和游人以及西伯利亚飞来的红嘴鸥。由红嘴鸥这种方向感极强的物种,我想到了诗人——优异的诗人应该是有自己写作方向的。我曾在文章中说过你是一个强力型的自我风格极其突出的诗人。不知道在生活和写作(除了诗歌之外,包括你的小说、散文、绘画)中你怎么看待自己风格(性格)的?
  海男:在差异中趋向于某种时刻,然而这是一个错误。每一种风格差异都是为那个人而准备的,这就是无论白昼或夜,它们从不雷同。无论多少古老的剑簇刺破了风中幕布,也不论是多少悲壮的史篇哀鸣着英雄的孤独,白昼与黑夜依然保持着永不逾越的距离。正像孤独和狂欢,水与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差异和风格是无法校正的。阿特伍德是我喜欢的女作家,她首先是一位女诗人,才可能写出如此众多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霍俊明:这样看来,风格和差异就是性格和命运了,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那一特异部分。写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可能会决定着一个人的写作趋向和精神可能。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我的时间,这一时间甚至从大而化之的角度会对应于一个个时间段,比如黄昏、黑夜、秋天、冬天。
  海男:我爱秋天,在闪电之间,不仅仅暴雨降临前有惊悚闪电,在现实与幻念间,有闪电。转眼间,已是彼岸和天涯。转眼间,闪电还在天上,人间已被一束闪电照亮。当我目光西移,已是下午,转眼又是黄昏即至,像是纤细的缝衣针接上了线头。光轮继续西移,西移于星月斗转,在闪电间,转眼又是花木荣枯,转眼是秋风在帘外。在闪电间,忘却和思念,哪一场戏演得更长久?无与伦比的早晨,总是像鸟翅拍击拂过尘埃,这是湿漉漉的秋晨,无论亲爱的你们生活在此处、别处、它乡,无论你们是驱车行走,还是蜗居吟诵读书,还是在绣花缝衣密织,穿越高山流水,无论你们是勇者还是哲人,也无论你们是雅士还是伊人。走吧,继续爱、搏击、静思,这就是秋雨绵绵的人间一景。眼前的雨幕都是我们置身的世界,我们经历着这一切,泥浆覆盖后的地面,停顿或继续前行的时间,好消息和坏消息像花簇一样层次分明,它们谁也代替不了谁。我热爱这地球上的分分秒秒,热爱水的冷却和壶口冒出的水蒸气,我热爱形影无踪,心上人的每条秘径,我热爱有平静有纠错的天气图象,我热爱那些燃烧生命的人,也同时热爱像冰雪耸入的云端。这阴霾的天气与我之间存在着一种充盈的忧伤。
  霍俊明:经历和热爱。我注意到很多文学同行和评论者強调你是一个极其自我的写作者,自恋、幻想、欲望和出离,成了公众对你的文学印象。这可能体现在过往你的一些文本中,当然也不尽然。我注意到在你的一些作品以及长诗《夜间诗》《幻生书》中你的一种强烈的焦虑和前现代性的乡愁与“原乡”意识。甚至这一地方性知识在云南的于坚、你和雷平阳以及更年轻的写作者那里有着强烈的持续性的对应,甚至还有某种程度上的不适感与对抗。
  海男:我出生在云南滇西的一座盆地,那里有蔚蓝的湖泊程海,也叫星湖,之外是金沙江从这座盆地外的峡谷间穿行而过。我从小就跟随做农艺师的母亲在这座县境中不停地迁徙,多数的时间是在一座叫三川坝的小镇居住。那些时光陪同我成长的是门前的石榴树和紫薇树,它们在我写作以后,成为了我作品中最为永恒的色彩学,美图、凋零和不朽的隐喻。时间就是那些让我们学会遗忘的过去,时间就是让我们回头发现我们踪迹的原乡。时间就是让我们朝前走,日夜秉持抵达有尽头有流沙的远方。今天一切事物都平常如初,水在耳畔下轻柔地沁人心脾,城市与郊区的接壤如一群蝗虫们来来往往。手垂落而下找不到亲密的痕迹,满城的机械金属色锈蚀味道随悲郁秋色传播又聒噪,声名狼藉的风云人物们潮起潮涌。这一天,一切事物都平常如初,我的衣裙穿过市井的洼地巷尾,远天的乌云遇上了迷津无法让天空转蓝,我的足踝我的脚印遇到的都是坚硬的水泥路,而我的目光这两眼的深池水渊是否会沉沦如初始,渐次明亮后遇到自己的平常如初,像是剥开桔子平静的将它送到启开的嘴唇。我总是无法将目光游移开这些古老的村舍,在滇南唐家营的一座老房子里,在我未来写作梦想中的《村庄游命书》中的原乡,那是一部未来书。农民,是这个日益破碎的星球上,守位根基的最后一批农耕文化者。只要进入一座村庄,你就会感知农事书中的挣扎与搏斗无处不在。生命这幕戏剧,在一座村庄依然上演得轰轰烈烈,悲悲戚戚,犹如一坛包谷酒从一座断垣残壁的老房子中倾身而出。
  霍俊明:是的,这是新旧时代交替和碰击的严峻时刻,是对旧时间和旧时代的遗忘,是连根拔起的维新时代。既然说到云南诗人,那么自然地貌(比如高原、河流、峡谷,尤其是金沙江、澜沧江)、“边地”和空间(比如“小镇”“庄园”“房间”等等)在你的生活和写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类似于催化剂一样的作用?
  海男:我的一生,就是沿着我灵魂区域中的方向去经历。一个作家如果要写作的话,无论他们是谁,生活在哪个国度,都无法逃离出生地和成长时期的原乡。甚至这个原乡成为了写作者一生不断重复的叙事之地,这个已经成为身体中的原乡,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种纠缠作家和诗人的隐喻和诗学符号,它永恒地贯穿于作家的精神领域。云南是我的出生地,我不再像年轻时代那样渴望出走他乡,反之,我更乐于在这片边疆地方生活和写作。小镇,亲爱的滇西小镇以它们奇异的经纬度出现在地理中央,以它们诡秘而古朴的原形地址几乎笼罩住了我出生后成长的岁月。那些热带的、凛冽中跃入我眼帘的小镇是我写作中令我永不疲倦的叙事。只有在哀牢山,你才知道绵绵群山有多辽阔。啊,辽阔,一簇云雾推动着另一束雾,这是变幻之魔。激流而下垂苍穹巨帘,破人间有多少渊源,破开伟大的天书之谜。只有在哀牢山,你才知道人心的飞翔有多艰难。啊,艰难,我看到了垅世庄园的沦落,看到了人心的黑暗,看到了宿命的牢狱和天堂。只有在哀牢山,你才知道永恒的寂寥多么绿。这紫色的风暴和邈远,是我一辈子想过上的理想生活,就在那直抵天边的草垛和峡谷以西的地方。尽管荞麦已收割了,荒草仍在疯狂的长。在云南,在我的边疆,我是从紫色中出世的诗人。秋意浓,在我前额上有今天的忧伤,尽管如此,我的目光仍在上升中,寻找着我亲爱的生活,这些雪白的盐水浇铸的陈年往事,那些古道遗梦,哪怕隔江隔水,仍然拍击着我的肩上。秋意浓,我该怎样才能找到你?那一幕幕紫风暴的天下?那些王者黑袍下的尘灰,那些秘而不宣的我的爱。   霍俊明:这些空间给了你足够开阔也足够深入的想象,这些空间打开了精神主体,也诞生了一个个紫色的梦境和白日梦般的愿景。在我阅读你诗歌和散文的过程中,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个黑夜,和黑夜中的那个临窗而立或者试图涉渡而去的黑衣人。这是黑夜里的素歌和夜歌,是梦书的绚烂碎片,也是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与出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景和诗人形象(失眠者、造梦师、游离者)?梦书、寓言、黑暗传和夜间诗?
  海男:沉溺于黑夜尽头者无非是三种人。其一,不眠者,他们热爱夜色像白银样穿透人心,舍不下这深渊的明暗。其二,冥思者,他们已经习惯厮守夜晚灯烛度智者的生涯。其三,痴迷者,大都是虚无主义者,利用夜色浪迹天涯。对待黑夜的最佳准则,就是在适度的忧伤中提炼适宜自己的风尚,它们或许是一首镜前诗,一种明月恋,一曲能召唤自己的乐音。夜色给我力量,无星月夜,阅读显得坦荡疏朗,尽管世界越来越荒谬,心灵更需要在黑暗的过渡中得到熔炼。这夜,我看见窗下街景落花般的流逝,个人的夜晚更加坚定,执拗而痴迷的梦幻像发丝从额前飘过,人最大的幸运永远是找到自己,并与自己的力量担当苦难和磨砺。我爱这夜色如幽灵深谷,我爱这夜色如镂空的长袖为自己而舞。读佩索阿《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早年读过他的《惶然录》。夜色适宜读诗歌,适宜在暗淡的灯盏下逐一地拂开书页,诗歌的滋味像盐样白,带着咸味,当然也像星际遥远,于灵魂外徘徊。此刻我的彷徨,可以寻找到一只蝶翼的飞舞。而此刻,谁在夜幕中低吟或冥思?谁在那虚无境遇中休眠?谁伴我生伴我死?
  霍俊明:不安之书啊!与黑夜相应,与紫色的梦境相应,还有另一种近似于玫瑰的颜色,这可能更接近女性的感官和爱情想象。
  海男:我看见了这束玫瑰的红,它的红令人眩晕。世界各地的玫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诗人,只因为玫瑰具有夜晚的梦幻和摧毁一切梦幻的力量。谈论爱情是可耻的,因为爱情是一种煎熬。我们已没有勇气将这座牢狱坐穿。谈论爱情是荒凉的,我们已无力再去沙漠上流亡寻找到甘露。谈论爱情是有罪的,我们已再无纯洁的眼睛将泪水献给对方。谈论爱情是疼痛的,我们已再无子弹上膛发动爱情这场战役。男女是两个根本不相同的区境。上帝造男女只是为了让人类更深入的尝试疼痛或厌恶。其过程也是一场性别战争。就像石头上的伤痕一样古老。最完美的男女关系,是相互对峙。
  霍俊明:我想起来,当年你的小说和诗歌中的身体抒写和欲望化表达,还曾引起了一些老作家的极度不满。身体、感官以及肉体在写作和阅读中长时期被误解和扭曲了。比如当时这样的批评文字“其人几年前炮制过一本《我的情人们》,此书在地摊上叫卖一时,因广大读者愤怒斥责,后销声匿迹”“对淫乱的追求和扩散”“这个愚昧放荡的女人,就是在这种生殖器至上的指导思想中,追求她的所谓‘形式’和‘诗意’”。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吊诡的不可思议的一段文学阅读效果史。
  海男:我从写作时就关注身体的体验,无论是阅读,个体的体验,还是芸芸众生的万物的体验——归根结底都是从肉身所产生的经验。人类的全部历史亦如此,是用人类的身体所创造的历史,水有它的身体,那身体就是贯穿于所有江河的所有清澈和柔软;磁石有它的身体,它的身体可以产生电磁场。所有万物都拥有它们身体的属性,并用这特性去经历时间的磨难。我在写作中不断地置身于身体的现场,正是它们的存在,构筑了世间万变的魔法。
  霍俊明:梦和诗歌,都承担了精神上的女性自我的想象,当然也在时间和生命的维度上印证了一些可能与未知。
  海男:途中等待我们的永远是未知,这正是感召诗人的力量。明末滇中禅宗彻庸周理大师说梦道:梦事有如波中月印,有如暗中树影,有如空中鸟迹,有如鹭鸶立雪,有如锦上添花,有如倒影转形,有如圆珠击彩,有如窗外月白。半明半暗之中,似有非有之地,恍焉惚焉,一点精神,出没万状……。很多事突如其来,倏然消失。时间过得像风样呼啸而过,惊现出眼前的词语,花蕊、偶遇、风景就像滇西山脉中的麋鹿般狡黠的闪现后隐身而逝,只有纸质里的灯可以带来星风弥漫。作为写作者,最好的一点就是将随时变幻的意念记下来。有时候,一种意念就是一本书的过程。能够将一种意念完成,取决于这意念在你的身体中隐藏多长时间。这过程类似爱情,它是光束,在你的一切幻变中穿越,影响了你的视触觉,一旦光束消失,爱情也就失去了根源。
  霍俊明:这样说来,诗歌就是一种挽留和追怀了,是一种特殊的铭刻方式。能够被诗歌选中的人,总会在精神内里上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从1981年开始,你为什么最初选择了诗歌来面对世界和自我?
  海男:我写诗是一种宿命,归根结底我命中是一个诗人,或者是在我的前世已经与诗歌结下了无限苍茫的渊源,所以,在生命轮回中的今天,我仍然用内心藏满了诗性的符号。一年中的许多时光,我都在写诗。阿特伍德一生中似乎从未中断过写作,像世界上那些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一样,写作已经成为了她一生可以耗尽生命之力的最佳的方式。
  霍俊明:除了诗歌之外,你还写小说、散文,还画画、教书,这些技艺(一种特殊的“知识”)肯定有相通的部分,与人生存在着多层次的对应结构。我记得当年的张爱玲曾经写过关于电影的散文,光影声色正好对应于人生的戏剧感和恍惚感。除了以上,你还有其他的爱好吗?(感觉这个问题突然有点偏离了主题,呵呵!)
  海男:我真的喜欢电影的天幕,如果有机会让我制作电影,那是一种古老的魔法。我希望有魔法出窍的电影来到我们面前,因为地球人的眼睛太疲惫了。此生就是爱书、房屋、裙子和花朵。爱书是一劫,它可以劫持我一生的时间,爱裙子是为了在裙子里做女人,爱房屋是为了找到写作的空间,建立起自己的避难所,爱花朵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霍俊明:人生有那么多的相遇和别离,那么多深爱的人和物,那么多擦肩而过的风声和流星。在你的文本世界中,我看到一个个幻梦,一个个紫色的灵魂,她有时在阁楼上,有时在花园里,有时在白日梦里,有时在急匆匆跋涉。我感觉这个“她”似乎是不安的,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或希冀着与谁(另一個精神的自我?)相遇、重逢。
  海男:相遇的主题是我一生倾向的理想主义的幻境所展现而出的叙述,它也是我用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形式——与时间相遇的主题。在更远的框子里,装的是图片,是油画、水粉画、美图是人和风景。它们与我相遇,是为了让我有所审美有所寓居。在更远的黑夜之幕下,有兽影的水面,有夜行人的降临,有宁静的星座,它们与我相遇,是为了让我有所冥思有所幻影。在更远的地平线,有旅途上的异类,有魅惑的水岸,有不测的消息,它们与我相遇是为了让我有所渴望有所猜测。
  霍俊明:人们总是将生活和诗歌引申为右手和左手的关系。最后,还是说说写作和阅读在你这里所处的位置吧!
  海男:我唯一可能做的就是继续阅读……孤寂的写作者不需要喧哗取众,不需要头戴金色的顶冠,他们一直是边缘漫步者,真正仰头凝望繁星者。写作于他们就是布上绣花,沿坚硬的砾石行走,使用真正的手将内心的光芒触摸。因为写作,我不介意失去的许多东西。面对生活,写作使我知道我应该如何面对现实和梦境中的色彩,两者之间的痛苦冲突,相比肤浅的快乐,我更愿意沉溺于痛苦的波澜峰峦。我一次次的发现了我心灵的秘密活动。尽管伤痕累累,但仍旧以我的韧性度过每一个艰难的时刻。我感觉到了当你在一团幽暗的光泽中历炼过了隐忍之路后,经有那么一刻,无所不在的神会带领你去会见明亮的天宇。
  霍俊明:不知不觉,盛夏已经开始了,但愿我们都有一个崭新的时间和新鲜的开始!
  海男:谢谢俊明!
  责任编辑 段爱松 胡兴尚
其他文献
按住体内破茧的蝶  讓它只恋心花  却关不住这圣灵  扑火的执意  橄榄的盛情  低头才见  影子,将传统里的经典  彻底背叛  倒春寒提前抵达  没有防御的芳心  又将一段无法和解的心事  再度封口
期刊
今年,在西畴,春天像一种道具  把太阳从水里捞上来、送上天  把鸡冠山装扮得睿智优雅  太阳的儿子,躲藏、升腾或燃烧  只为迎娶一位壮族姑娘  走过寒冷后,西畴秘密地吆喝  一种命运,华盖似的生长  到达云彩之外,向春天张望  就望见彩霞和高楼  还有穿长衫的古人与街巷  刀客林开武,挑开掩盖世间的茅草  香坪山,从此成为贵族  门扉和碉楼,全部写满杉木  有些女子,就如牡丹和木兰  慕名而来,眼
期刊
冬日的一个晴好下午,我回到 20年前工作过的漠沙镇。  和 20年前相比,漠沙集镇变化很大了,街道宽阔笔直,商铺林立。但我没有在镇上停留,而是驱车来到漠沙江边大沐浴村的大象古渡口。这是傣雅花街的发祥地,明宣德十年(公元 1435年)农历正月十三,勐雅万夫长刀瓮在大沐浴建立花街。自民清以来,民间赶花街一直到解放初期才中断,直到 1991年,漠沙镇又在这里恢复了花腰傣的花街节。这里是近些年来花腰傣人赶
期刊
杨庆祥简历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出版《80后,怎么办?》、《分裂的想象》等著作多部。曾获“娇子·未来大家”中国年度青年批评家奖(2011年);第十届上海文学奖(2013年);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4年);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担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委员、老舍文学奖终评委等社会职务。  一、中国“80后
期刊
我们血液般涌入  这座城市  最为隐秘的内部  在某个时间的节点  形成血栓  让这座城市突然窒息  眼圈铅黑的白领  行色匆匆的上班族  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成功突圍的农民  容颜憔悴的妓女  以及无所事事的诗人  那些开轿车的人  那些骑摩托的人  那些骑单车的人  那些乘轮椅的人  那些双腿驱动的人  雨滴般击打着这城市  又潮水般退去  在湿漉漉的站台  期待着  飞升成仙  抑或 堕落为
期刊
没有终点的鸟母,让光明腾飞  飞过百年、千年,停在汤谷上空  西畴的天宇,从此圣洁明亮  那是一群女子心中的吉祥  将柔软交给流水  捡起初春重叠不歇的劳作  稻田依旧在怀里扎根  没有遗忘,没有坠入简单和空茫  十二轮太阳的日子战战兢兢  一个人的弓箭覆盖着暗夜凄凉  听不懂山风的情绪  却听得懂山歌的清亮  咒语一样的声调,穿过时光祈祷  扩大了蔚蓝点染的寂寞  有一种死亡叫终结  有一種死亡
期刊
骆驼中的美人  在哈萨克族牧驼人叶赛尔家,我耐心等待着他家的长眉驼从沙漠中归来。  我来看长眉驼,是因为几张照片引出的一次惊喜,妻子为她所供职的报社去木垒县采访,见到长眉驼,拍了些它们的照片带了回来。我第一眼看见照片上的长眉驼,便惊讶不已,长眉驼的眉毛又细又长,自眉角向两颊垂下,将脸庞映衬得如同一轮圆月。长眉驼的眼睛更是与普通骆驼的眼睛不一样,普通骆驼的眼帘有两层,可有效防风沙,而长眉驼的眼帘有三
期刊
鹰总是在下午会出现在天空中,它们在半山 上的天空中盘旋。来来去去,忽左忽右,忽上忽 下,忽快忽慢,忽疾忽缓,有时却蹲在一棵树上 或一块岩石上,一动不动,就像一尊凝固的石 雕。从半山上往里飞,在一处森林茂密,峭石深 锁的悬崖上,就是老鹰崖,也就是老鹰巢,这些出山的老鹰,就是从老鹰崖那个地方飞出来的,它们在山里逮不够食物,就下到半山来捕捉村庄里放养的鸡,或是灌木林里的老鼠和小兔。鹰是天生的冒险家,它们
期刊
曾翎龙,1976 年生,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士毛月人,祖籍广东惠阳。曾獲花踪文学奖、海鸥文学奖,台湾时报文学奖、宗教文学奖等。2012 年获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现为星洲日报文化企宣主任、《学海》周刊主编、有人出版社总编辑。  蜻蜓飞过草场成了道路  路已经不见蜻蜓  柏油封存乡村,乡村  是城市的婴孩  如果我们小孩般相遇  一切正待开展,或许  错开如蜻蜓挨近沟渠  蝌蚪等待伸腿。蛙鸣呱呱  “
期刊
椰骨扫帚扫进黄昏  沙沙 沙沙  黄昏梳理他的发  想起那年歉收的稻田  也如此裸问  叽叽逃离的小鸟  如一首歌,以锄头起奏  以镰刀收音  以低垂稻穗迭高──  而他安坐门坎  已经轻易不肯激动  那些高高低低  起起落落的生命副歌  不就是搖飘如叶  荣枯。沙沙  沙沙,他以椰骨扫帚梳理黄昏  黄昏扫进他的发  他安坐门坎  研磨手中的茧,缓缓张开  如他缓缓犁过一行行菜埂  妻子在后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