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下,我国以往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寻找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新发展方向是我们发展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必然环节,本文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现存在的问题人手,分析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从社会工作视角对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系统的考量,并由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及思路,希望对专业人士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方向;思路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采取各种措施,向遭受自然灾害、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家庭的公民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并确保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调整和发展,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内容不断丰富。我国在很多方面实行了专项救助的保障形式,确保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的正常工作。中国的社会救助保障了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得以保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行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1.1部分社会成员应得的社会救助权利被变相剥夺。
社会救助是一种选择性而非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在实践中难以避免的尴尬环节就是对象的选择。而事实上,在被救助人员的选择环节存在一些实际困难,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选择被救助人员时,不能保证完全的公平。例如,当一些不负责任的员工对被救助人员进行选择时,会把社会救助的权利给自己并不符合要求的亲朋好友。从而剥夺了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救助的权利,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仅如此,它还破坏了社会救助的公平原则,损害了社会救助的长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
1.2社会救助形式单一
社会救助通常停止向有需要的人发放资金和物资,而不考虑不同受助人的需要。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情况都有所不用。例如家庭贫困可能是由于家庭成员患病、孩子数量多、主要劳动力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离婚等不同原因造成的。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依据的社会救助制度没有尽可能多地考虑导致贫困的因素,提供分类救助。如果我们能对救援进行详细的分类,救援效果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的。例如,如果保障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受教育机会,“第二代贫困”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1.3消极性的救助使人们产生福利依赖
福利依赖是任何社会福利制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福利依赖加重了社会福利制度的负担,破坏了社会公平和社会道德。与主动社会救助相比,被动社会救助在实施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福利依赖,因为在被动的社会救助形式中,受助人在接受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自主权或选择权。援助只能被动地接受。毫无疑问,这对希望改变现状的脆弱群体本已脆弱的信心造成了沉重打击。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明显是消极的,会让很多被救助的人员只想着被他人帮助,而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动力。
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2.1消除福利依赖
为了揭示普遍平等的概念,为被救对象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护被救对象的尊严,树立信心,我们可以将社会救助由“社会救助”转变为“社会互助”。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救助对象和低收入居民,如贫困人口,应改为“服务对象”或“对象”。从而使被救助的人员的心理受到保护,达到激励被救助人员奋发图强的斗志。
2.2加强救助工作人员素质,改善救助缺陷
鉴于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缺乏,建议政府通过招工的形式,在城乡社会救助岗位上增加大量经过专门培训的社会工作者。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应具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一般知识。他能够依靠这些理论基础,熟练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能,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对于选择性社会援助,家庭调查是确保援助效率和公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经济状况调查是由许多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价值观将使其尊重申请人的尊严,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方法和技能将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工作程序使获取真实信息更加容易,使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更加合理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
2.3社会救助形式多样化发展
各级现有社会救助工作者应接受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使其接受并逐步形成社会工作价值观,引导其加强自律,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在自然灾害难民救助工作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个案工作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他们也可以使用基于案例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灵活的沟通技巧来解决情感和情感问题。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可以是在有工作能力或部分工作能力的人之间进行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创造机会让他们互相交谈,互相支持。此外,当下岗工人生活在紧凑的社区时,可以考虑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三、结论
社会救助是助人的事业,是保证我国弱势群体保证正常生活,帮助其燃起对生活希望的伟大的事业,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对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方向和思路。我们要消除福利依赖,加强救助工作人员素质,改善救助存在不公平的现状,社会救助形式多样化形式发展,为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只有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我们的社会环境才会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李小曼."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初探."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5):130.Print.
[2] 羅珏."对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探讨."卫生经济研究 .11 (2010):45-46.Print.
[3] 王磊,王爱华."社会救助制度问题与对策探讨."党政干部学刊 .09 (2011):54-56.Print.
作者简介:
王玉蓉,性别:女,出生年(1995-11-13),籍贯(河南省三门峡市),民族(汉),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方向;思路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采取各种措施,向遭受自然灾害、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家庭的公民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并确保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调整和发展,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内容不断丰富。我国在很多方面实行了专项救助的保障形式,确保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的正常工作。中国的社会救助保障了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得以保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行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1.1部分社会成员应得的社会救助权利被变相剥夺。
社会救助是一种选择性而非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在实践中难以避免的尴尬环节就是对象的选择。而事实上,在被救助人员的选择环节存在一些实际困难,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选择被救助人员时,不能保证完全的公平。例如,当一些不负责任的员工对被救助人员进行选择时,会把社会救助的权利给自己并不符合要求的亲朋好友。从而剥夺了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救助的权利,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仅如此,它还破坏了社会救助的公平原则,损害了社会救助的长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
1.2社会救助形式单一
社会救助通常停止向有需要的人发放资金和物资,而不考虑不同受助人的需要。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情况都有所不用。例如家庭贫困可能是由于家庭成员患病、孩子数量多、主要劳动力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离婚等不同原因造成的。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依据的社会救助制度没有尽可能多地考虑导致贫困的因素,提供分类救助。如果我们能对救援进行详细的分类,救援效果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的。例如,如果保障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受教育机会,“第二代贫困”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1.3消极性的救助使人们产生福利依赖
福利依赖是任何社会福利制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福利依赖加重了社会福利制度的负担,破坏了社会公平和社会道德。与主动社会救助相比,被动社会救助在实施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福利依赖,因为在被动的社会救助形式中,受助人在接受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自主权或选择权。援助只能被动地接受。毫无疑问,这对希望改变现状的脆弱群体本已脆弱的信心造成了沉重打击。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明显是消极的,会让很多被救助的人员只想着被他人帮助,而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动力。
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2.1消除福利依赖
为了揭示普遍平等的概念,为被救对象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护被救对象的尊严,树立信心,我们可以将社会救助由“社会救助”转变为“社会互助”。在整个社会中,社会救助对象和低收入居民,如贫困人口,应改为“服务对象”或“对象”。从而使被救助的人员的心理受到保护,达到激励被救助人员奋发图强的斗志。
2.2加强救助工作人员素质,改善救助缺陷
鉴于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缺乏,建议政府通过招工的形式,在城乡社会救助岗位上增加大量经过专门培训的社会工作者。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应具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一般知识。他能够依靠这些理论基础,熟练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能,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对于选择性社会援助,家庭调查是确保援助效率和公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经济状况调查是由许多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价值观将使其尊重申请人的尊严,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方法和技能将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工作程序使获取真实信息更加容易,使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更加合理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
2.3社会救助形式多样化发展
各级现有社会救助工作者应接受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使其接受并逐步形成社会工作价值观,引导其加强自律,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在自然灾害难民救助工作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个案工作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他们也可以使用基于案例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灵活的沟通技巧来解决情感和情感问题。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可以是在有工作能力或部分工作能力的人之间进行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创造机会让他们互相交谈,互相支持。此外,当下岗工人生活在紧凑的社区时,可以考虑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三、结论
社会救助是助人的事业,是保证我国弱势群体保证正常生活,帮助其燃起对生活希望的伟大的事业,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对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出新的方向和思路。我们要消除福利依赖,加强救助工作人员素质,改善救助存在不公平的现状,社会救助形式多样化形式发展,为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只有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我们的社会环境才会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李小曼."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初探."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5):130.Print.
[2] 羅珏."对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探讨."卫生经济研究 .11 (2010):45-46.Print.
[3] 王磊,王爱华."社会救助制度问题与对策探讨."党政干部学刊 .09 (2011):54-56.Print.
作者简介:
王玉蓉,性别:女,出生年(1995-11-13),籍贯(河南省三门峡市),民族(汉),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