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所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面对压力时,很多人常常会出现焦虑、逃避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最近几年大学生由于遭受挫折而导致的自杀或者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并且有日益加重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已迫在眉睫,有针对性的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一、挫折与挫折教育
挫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压制、阻碍,使削弱或停顿;失败、失利”之意。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导致其需要或动机不能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对待挫折的心理感受和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挫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能成事,使用不当则坏事。正如巴尔扎克所言,“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挫折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引导和心理锻炼。它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挫折困难或创设挫折情景,对学生遇到的各种挫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战胜困难、对付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是当前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挫折中得到锻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遇到挫折苦难的时侯能够尽快摆脱困境,积极面对,取得心理平衡。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遭遇挫折时所产生的挫折感不是对身体外部上的直接伤害,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变化。
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挫折教育的开展,挫折教育真正以关心学生、锻炼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切入点,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让学生明白如何从容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思考并战胜挫折,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现代人格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的个人承受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享受战胜困难挫折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加强挫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和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的话题,挫折教育是培养和磨练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遭受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大学生在读书阶段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不具备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矛盾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都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更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
加强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毕业后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健的体魄,还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砥砺和磨练,大学生就很难具备抗御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也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机制的良好素质。
(三)加强挫折教育是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国教育长期追求的根本目标。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必须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集合。当今和未来,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竞争力的大小。培养合格的人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突出特征是具有至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程度。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挫折教育就是针对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所作出的一种针对性补偿措施。如果高校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身体健康的培养,而忽视了健康心理的塑造,这样的人才产品也称不上是合格的产品,将来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必然会因产品质量的问题而被淘汰,真正的高校素质教育目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内容,是真正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可行性
(一)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前进性和挫折性的统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也不会是顺利的,也必然存在着迂回和挫折。
在我国,挫折教育思想自古有之。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列举了很多例子证明了挫折确实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如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等。
当前,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常见于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一些学术系统中。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应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诊断、矫正。针对挫折教育的专著主要有:李海洲、边和平编著的《挫折教育论》;柳絮恒、李洁主编的《青少年挫折教育故事全集》等。随着高校突发事件的增多,挫折教育也逐渐得到了关注,许多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挫折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至今为止挫折教育的专著还不是很多,相信在未来,随研究的深入,挫折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必定会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决策支持。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资源保障。
新时期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高校为此招聘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专业、细致的心理健康指导提供了保证。战胜挫折。学校还可以在开设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心理健康指导课的过程中纳入挫折教育,结合目前的形式与改革,对大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位父母都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个家庭都为自己孩子的成才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更有甚者,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付出是密切相关的。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也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了和谐的环境,减轻大学生的挫折感。比如,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上,政府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竞争秩序。
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居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具有辅助作用。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必须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挫折教育网,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新时期,大学生如果不遭受挫折的历练,就很难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遇到困难冷静思考的能力,就很难成长为与社会相匹配的有用人才。作为政府、学校、家庭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改变大学生遇到困难时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勇于面对遭遇的各种困难,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健.浅谈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J].教育文化,2011.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3]杨潇,张兰英.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2008,(3).
[4]江先锋,薛玲.挫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4).
[5]卢飞.大学生挫折心理与挫折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9,4.
[6]华翠英."挫折教育"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7]杜庆梅,王振.关于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法,2011,(4).(编辑徐褀琛)
一、挫折与挫折教育
挫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压制、阻碍,使削弱或停顿;失败、失利”之意。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导致其需要或动机不能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对待挫折的心理感受和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挫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能成事,使用不当则坏事。正如巴尔扎克所言,“世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挫折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引导和心理锻炼。它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挫折困难或创设挫折情景,对学生遇到的各种挫折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战胜困难、对付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是当前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挫折中得到锻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遇到挫折苦难的时侯能够尽快摆脱困境,积极面对,取得心理平衡。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遭遇挫折时所产生的挫折感不是对身体外部上的直接伤害,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变化。
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挫折教育的开展,挫折教育真正以关心学生、锻炼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为切入点,通过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让学生明白如何从容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思考并战胜挫折,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现代人格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的个人承受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竞争的意识,享受战胜困难挫折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加强挫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和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的话题,挫折教育是培养和磨练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遭受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大学生在读书阶段没有遭受挫折的洗礼,不具备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矛盾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都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更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
加强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毕业后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健的体魄,还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砥砺和磨练,大学生就很难具备抗御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也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机制的良好素质。
(三)加强挫折教育是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国教育长期追求的根本目标。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必须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集合。当今和未来,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竞争力的大小。培养合格的人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新世纪合格人才的突出特征是具有至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程度。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挫折教育就是针对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所作出的一种针对性补偿措施。如果高校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身体健康的培养,而忽视了健康心理的塑造,这样的人才产品也称不上是合格的产品,将来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必然会因产品质量的问题而被淘汰,真正的高校素质教育目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内容,是真正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可行性
(一)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前进性和挫折性的统一。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也不会是顺利的,也必然存在着迂回和挫折。
在我国,挫折教育思想自古有之。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列举了很多例子证明了挫折确实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如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等。
当前,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常见于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一些学术系统中。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应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诊断、矫正。针对挫折教育的专著主要有:李海洲、边和平编著的《挫折教育论》;柳絮恒、李洁主编的《青少年挫折教育故事全集》等。随着高校突发事件的增多,挫折教育也逐渐得到了关注,许多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挫折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至今为止挫折教育的专著还不是很多,相信在未来,随研究的深入,挫折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必定会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决策支持。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资源保障。
新时期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高校为此招聘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专业、细致的心理健康指导提供了保证。战胜挫折。学校还可以在开设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心理健康指导课的过程中纳入挫折教育,结合目前的形式与改革,对大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位父母都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个家庭都为自己孩子的成才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更有甚者,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付出是密切相关的。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也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了和谐的环境,减轻大学生的挫折感。比如,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上,政府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竞争秩序。
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居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具有辅助作用。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必须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挫折教育网,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新时期,大学生如果不遭受挫折的历练,就很难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遇到困难冷静思考的能力,就很难成长为与社会相匹配的有用人才。作为政府、学校、家庭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改变大学生遇到困难时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勇于面对遭遇的各种困难,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健.浅谈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J].教育文化,2011.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3]杨潇,张兰英.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2008,(3).
[4]江先锋,薛玲.挫折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4).
[5]卢飞.大学生挫折心理与挫折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9,4.
[6]华翠英."挫折教育"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7]杜庆梅,王振.关于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法,2011,(4).(编辑徐褀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