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管理,考核为先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源远流长。据古籍记载,舜的时候就实行过“三载考绩,三考黜陟”(黜,罢免;陟,升迁)的定期考核办法,以后逐步完善,一直到清末。古人在长期的用人实践中,根据用人的实际需要创造了若干不同的考核形式:有结合任期的定期全面考核,称为“考课”“考绩”“上计”“考满”等;有以廉政、整顿官员队伍为目的的考核,称为“刺察”“访察”“京察”“外察”等;有以选拔任用为目的的考核,一般称为“考察”等。这些考核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
  考核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人事管理制度。古人认为,考核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察贤否”(否,音pǐ,是坏或恶的意思),考核是识别人员行为善恶、能力大小的重要手段,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对人员实施升降去留的直接依据;二是“明功过”,通过考核明确人员有哪些成绩和过错,赏功罚过,对人员直接起到激励进取、督促工作、监督行为的作用。
  正因为考核有如上作用,所以古代政治家对考核历来重视。唐太宗曾经说:“考核官员业绩的优劣,并以此决定对他们的罢免或升迁,这是古往今来国家普遍实行的制度。”a贞观六年(632),有一次魏徵在与唐太宗讨论用人问题时说:“知人善任,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所以要通过考绩来决定官员的升降,了解他们的善恶。”a魏徵在这里讲的考绩,就是指的定期考核制度,唐朝一年一考,四年(地方高级官员是三年)决定升降。魏徵认为,只有通过考核来决定官员的升降,才能减少用人上的失误。
  清乾隆二年(1737),乾隆皇帝对内阁有一大段谕旨,特别强调了“察吏”的重要性,对各地长官不注意考核下属大为不满,着实发了一顿脾气。其中说道:“从来为政之道,安民必先察吏。所以,作为督抚这一级担负封疆重任的高级官员,应该懂得除了做好察吏这一工作外,别无其他根本办法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自到任之初,就应当认真考察,广泛征求意见,详细鉴定识别,核查是否名实相符,听其言观其行,务求找到能够提出治国良策、教化百姓的人才,从而不辜负我广求人才的心意。”b实际上,将“察吏”当作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并不是乾隆皇帝的独有认识,而是统治者长期治国的经验总结和共识。林则徐将这一经验概括得更简洁:“立政之道,察吏为先。”③
  既然考核作用重大,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考核工作呢?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一)务求严格,防止流于形式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枉然。各个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考核不认真,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是朝代前期做得比较认真;中期如果有的皇帝振作一下,出现“中兴”局面,考核也会趋于严格;其他时期不认真的情况比比皆是,特别是每个朝代的末期,吏治败坏,朝典废弛,考核仅有其名,而无其实。据《唐会要》载:“自至德(唐肃宗年号)以后,考绩部门所搞的考绩结果大多失实,能经常上朝的京官及各州刺史,从来不分好坏,都给予‘中上’考。”a考核如果不分等次,彼此一样,那考核也就无法成为升降赏罚的依据了。这种状况自然会引起一些有责任心的官员的忧虑和反对。唐德宗贞元七年(791),考功郎中上奏说:“自三十年以来,各部门都一律给本机关人员申报‘中上’考。按照考课的本义,考课结果是不应雷同的。如果这样下去,事久因循,朝廷制度恐怕就要废掉了。”b这无疑是在皇帝面前对考核不认真的积弊敲了一次警钟。
  大致说来,唐朝的考核工作还算比较好的,其他朝代考核不认真的问题更加严重。以清朝为例,考核不认真的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直至清末;朝廷对考核不认真的严厉批评和对考核工作的严格要求,倒也从未间断。
  据记载,清代给官员写的“考语”(考核鉴定),经常出现“拘泥对偶,组织浮词,抄誊旧案,虚应故事”的问题③。考核鉴定全由对偶的华丽词句组成,很多考语还是从往年的考核鉴定里抄录过来的,这样的鉴定自然是毫无用处,只是“具文”而已。乾隆七年(1742),皇帝谕旨批评说:“近来各省计典(指地方三年一次的‘大计’考课),颇有视为具文、苟且塞责者。”a乾隆十年(1745)十月,乾隆皇帝又在给内阁的谕旨中,对一个叫图尔炳阿的巡抚提出了严厉批评,原因是“他对全省属员的考核鉴定,都是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千人一面漫无区别”。乾隆皇帝指出:“巡抚肩负考察全省官吏的职责,注意发现和合理使用人才的事情最关紧要,若是考核鉴定人才的事做不好,那担任这样的重任怎么能够称职呢?”b他讲得非常到位,既对不重视考核工作的敷衍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又从高级官员是否称职的高度对领导的考核工作提出了要求。
  (二)客观公正,防止弄虚作假
  考核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能对被考核者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即考核结果要客观公正。考核结果能否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最能影响“客观”的因素,就是能否做到“公正”。考核不公正,就不可能得出客观的考核评价。所以,保证考核效果,公正是关键。而各个时期的考核是否公正,与当时的吏治好坏和官场风气密切相关。
  考核不公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最为常见的,一是宽上严下,欺软怕硬,双重标准;二是以恩怨好恶为转移,考核结果严重失实;三是以考核为交易,贿赂请托,营私舞弊;四是借考核之机打击报复,党同伐异,颠倒黑白。如此种种,直接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客观真实性。考核失真,自然就难以作为升降赏罚的真正依据,当然也就起不到整顿吏治的实际作用。所以,历代明君贤相无不强调公正考核的重要性。例如,乾隆皇帝有一段关于考核的谕旨就讲得比较到位,他是这样说的:“国家举行‘大计’(地方官员的定期考核),这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考绩,并决定升降赏罚的重要制度。各地总督巡抚按照职责应管好这件事,一定要秉公去私,杜绝请托,精心认真地进行鉴别,不得借机拉同伙、搞偏向,要做到提拔一人而众人都受到激励,罢免一人而众人都受到教育。这样一来,官场便得以整肃,吏治便得以清明,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就会顺利开展,百姓生活就会因此受益。”a这段谕旨强调的重點,就是要求考核做到“秉公去私”。这跟我们现在强调坚持公正原则是一个意思。   (三)考核务实,与任用、奖惩相结合
  考核不是摆样子,不是为考核而考核。考核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有用。考核的用处,就体现在考核结果要与任用、奖惩相结合。考核结果如与任用、奖惩不挂钩,考核的作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长此以往,考核便无人重视,形同虚设。
  北宋知名学者李觏对当时“考绩”中存在的升降赏罚不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弊病,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他说:“有功者晋升,有过者贬退,无功无过者职务不动,这样就可以激励有功者而惩罚有过者。然而现在的考绩却不是这样,而是无功无过者晋升,这就意味着晋升不必有功;有过者仍然担任原来的职位,这就意味着有过也不会被贬退。像这样有功劳无益处,有过错也无损失,那激励和惩戒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a
  尽管在实际考核中,一些地方长官和单位领导将考核视为具文,敷衍塞责,但历代关于定期考核(考课、考绩)的规定里,都明确要求考核结果要分出等次,并按等次进行升降赏罚。两汉时,考核好的称为“最”,差的称为“殿”,“最”者或升或赏,“殿”者或降或罚,即所谓“岁尽(年末)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②。北魏孝文帝下诏规定,“三年一考,考了就升降”,并规定“考其优劣为三等”,“上等的升迁,下等的贬降,中等的保留原职务”。③唐代考课结果分为九等,一年一小考,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加禄或减禄的赏罚,四年一大考,决定官阶的升降。宋代一年一考,三考为一任,“定为三等,中等的不赏不罚;上等的或者升转官职,或者缩短任期,提前进行任满考核;下等的或者降官,或者延长任期考核的年限”④。明代三年一小考,九年一大考,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根据考课结果,还要参考原任职务的繁简程度,决定奖罚;奖赏一般是晋升官阶等次,有时还采用升职、荫子(给孩子安排工作)、封赠(给家人封号)、加禄等激励办法;处罚一般是降官阶等次、罚俸,太差的要降三四等,甚至不安排官职而“杂职内用”,直至罢免回家。清代的考课,既包括对“才、守、政、年”的全面考核,也包括对“贪、酷、疲软、不谨、年老、有疾、才力不及、浮躁”等八类问题的考察,称为“八法”(“八法”考察始自明代,但当时未列入定期考核之中);全面考核合格的升级,被列为“一等”(京官)或“卓异”(地方官)的列入候选升职名册,“贪、酷”者革职提问,“疲软、不谨”者革职,“年老、有疾”者退休,“才力不及、浮躁”者酌量降调。
  关于考核与赏罚的关系,宋代学者苏洵有一段论述堪称精辟,他是这样说的:“有官员就要有考核,有考核就要有赏罚。有官员而无考核,就等于无官员;有考核而无赏罚,就等于无考核。”a如果没有考核,那就等于对官员队伍无管理,只是虚置官位而已;如果考核不与赏罚挂钩,那考核就没用了,考核制度便形同虚设。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概括了考核的作用以及考核必與赏罚挂钩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其父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因得咸丰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以载淳继承皇位,并任命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亦称慈禧太后。同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联手发动政变,改元同治,慈安慈禧两宫垂帘听政。至1908年去世为止,慈禧实际控制国家
期刊
自《春秋》立法,中国历史著作,要求真实和简练。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微言大义的写法,也一直被沿用。但是,读者是不厌其详的,愿意多知道一些。于是《春秋》之外,有三家之传,而以左氏为胜。司马迁参考《国语》《战国策》等书,并加实地考察,成为一家之言的《史记》,对于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更详尽更广阔了。它适应了读者的需要,而使历史与文学,异途同归,树立了史学的典型,并开辟了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  
期刊
淳熙己亥(1179)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  肠处。  (《稼轩词》)  【讲解】  《摸鱼儿
期刊
於穆清廟,肃雝显相a。  济济多士b,秉文之德c。  对越在天d,骏奔走在庙e。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f!  (《诗经·周颂》)  注释:  a“於(wū)穆清庙”二句:於穆,犹言“穆穆”,意为肃穆。清庙,肃然清静的庙宇。肃,敬。雝(yōng),同“雍”,谐和。显,明,指有明德。相,助,指助祭者。  b济济多士:济济,众多。多士,指参加祭祀的众多诸侯和公卿大臣。  c秉文之德:都秉持着文王的德行
期刊
由汉以来,苟进言于天子,无不以犬马自予者。呜呼!犬马之贱,诚若是甚矣。夫治国守道之臣,进以义,退以礼,而犬马之说不已贬乎?使夫乱国偷容之臣,进以利,退以刑,而犬马之说不已僭乎a?  夫犬之为人用也,不过受一器之食,然而外则有获兽之效,内则有御寇之猛,斯可谓适其材矣。今夫马之为人用也,不过尽一钧之刍b,然而外则有兵战之捷,内则有驰猎之奉,斯亦可谓适其材矣。故功著而利不益,身勤而事不害。如虽廉能之士,
期刊
有一次,送一本自己写的书给一位老先生。他翻开来,见到扉页的题签,笑了:阁下这印章,想必是在马路边小摊刻  的吧。  好眼力,真是让他猜个正着。  一些时日以后,此老将一方镌有我名姓的印石,和另一枚闲章,送了给我。果然,出手不凡,印在样张上,多了一点书卷味,少了一点匠人气。  “您老的手艺?”  “老来无事,玩些雕虫小技,向你卖弄卖弄。”  那闲章怪有趣,不圆不方,什么形状也说不上,字刻得不篆不隶,
期刊
陈芸是谁?《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美妻,又称芸娘。林语堂赞她:“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人说《浮生六记》是小《红楼梦》,陈芸有如大观园中的人物。不错,陈芸是有点像,那么,陈芸像谁?  有点像探春。缘何?曹雪芹和沈复描摹二人时不约而同都用了同一个词——“顾盼神飞”,眸子明亮灵动,神采飞扬。这样的眼神告訴我们:主人聪慧,有主见,行事练达。不是吗?探春理家,把乱象丛生的大观园整顿得有声有色
期刊
面向党员干部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月刊  1.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958  2.网上購买。①通过当当网、亚马逊网上商城、京东网、杂志铺订购。  ②通过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网站订购。  3. 邮购。均挂号邮寄,单本总价10 元,全年总价120 元。  ①邮局汇款请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期数、数量、联系电话,如需发票请注明单位名称。汇款地址:(100073)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收
期刊
送走生机盎然的春季,经过暑热难耐的夏季,我们又将迎来凉爽宜人的秋季。一年又一年,季节的轮转无止无休。  提到“季”字,大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季节”,然而实际上,“季”最初的意思并非如此,而是跟排行有关。这个意思从它的字形上就能看出端倪。  “季”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上面是“稚”的省略,下面是“子”。“稚”表示晚种的农作物,含有“时间在后”的意思,同时也兼表读音。“子”则表示跟人有关。上下两部分
期刊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这是清末台湾诗人丘逢甲为郑成功祠题写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也是他被誉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被赐国姓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名将,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本名森,字大木,又字明俨。他的父亲郑芝龙是当时福建海商中的一个重要首领,以中国台湾为据点,在中国、日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