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博富丽 一代新貌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j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国画大家汪观清先生的交往,屈指算来,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我还记得二十五年前,上海王运天弟到北京来看我,带来一幅汪先生的大作《耕牛图》,六尺整幅,墨气淋漓,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运天弟嘱遍请京华诸老题咏,旬日之间,此画便传遍京华。当时的老人如王昆仑、俞平伯、黄苗子、黄君坦、许宝等等,都为之题咏。原先画上已有我的老师王蘧常先生题“击角歌商”四字,章草,后来王老又加长题。之后京沪两地的大家,先后都题了,如周谷城、苏步青、杜宣、陈从周、苏渊雷、赵景深、王京、邓云乡等等,有的还作了长题。最后我也敬从诸老之后,勉题一诗,诗云“三生又见梦来时,五十年前怜我痴。俯首曾依汝背坐,夕阳短笛为君吹。君今往矣吾亦老,坐对画图惹梦思。”
  因为我小时曾牧牛,此画传神,令我如温旧梦。从此,汪观清先生的画牛,便响动京华,传遍神州。
  其实汪观清先生是一位全才画家,他不仅工画牛,而且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这一点,我常常觉得与他的家乡关很深。汪先生是安徽歙县人,也即是古徽州人。徽州,是一个经济、文化很早就非常发达的地方,在经济文化和艺术上,明清两代的徽州就很突出,经济方面有著名的徽商,文化思想方面有徽州学派,在艺术方面有徽派板刻,有新安画派。特别是思想方面,戴震(东原)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家就在屯溪附近,至今还保存着,我曾去访问过。而新安画派则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渐江(弘仁)、查士标、汪之瑞是此派的代表,也都是歙人。至于近世,思想文化界有胡适,国画界有黄宾虹,都是歙人,也都是各领风骚的人物。
  我国有句古话,叫“地灵人杰”,也有倒过来说的,意思都一样。徽州这个地方,我曾去过很多次,这里有世界闻名的黄山,可以说这一带是山水精华所聚。从绩溪到屯溪,或者从屯溪到绩溪,我都曾反复走过多次,其风光之迷人,实难言传。至于黄山,我去的次数更多了。我曾在黄山遇上大暴雨,看过满山飞瀑;也曾在黄山遇上大雪,看到四望皆白的景色。徐霞客称黄山“闳博富丽”。可见其景观之超逸。汪观清先生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种超逸的自然环境里,他的家就在新安江边,大门对着新安江,真正是“人在画图中”。用句通俗的话来说,他是在山水中泡大的。
  然而,这客观条件,毕竟是因素之一,最根本的是他自己。汪观清先生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喜欢画,从小画到大,年年岁岁无休无止地画,这样的勤奋,这样的执着,自然会悟出作画的真谛,尤其是山水画的真谛。看来,“人在画图中”的外在条件,对他的内心起到了作用,于是外因和内因融成一体了,这就产生了无穷的创造力。
  我看汪先生的山水画,第一是气势宏大。汪先生的山水画,无论是大幅或小幅,都会给你一种大气磅礴,气势宏大的美感,一种壮美,也就是徐霞客说的“闳博富丽”。例如他的《满山红叶》图,概括了多么宏阔的场面,真是尺幅千里。我是见到过这样的真山真水的。我第一次到黄山,是1970年的10月,我在天都峰鲫鱼背和从玉屏楼到后山的途中,见到过这种满山红叶的场面,而且红紫缤纷,峰峰相连,真是一个雄伟壮丽、众彩纷陈的彩色世界。还有那幅《虎跳峡》,那幅《山镇瑞雪》,那幅《钱塘一线潮》,等等等等,无不是大气磅礴,尺幅千里的巨。我说的“巨”,并不是单指画幅尺寸之大,更主要的是指画家概括力之大和他所表现的意象境界之大。这样的画,在观清先生的画中,举不胜举,真正是构成了他的画的一大特点。
  他的山水画的第二个特点,是静中有动。汪先生的山水画,给你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美感。即粗看是静,细看是动。粗看是静为主,动为宾;细看则是动为主,静为宾;而三看则更是满山皆动,无一静处。例如那幅《瀑布倒泻天都峰》,那幅《山雨弦鸣》,那幅《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画面上都是乱流纵横,喷薄而出,或一落万丈,或横飞侧射,简直是满山飞瀑,一片奔腾世界。此情此景,我曾在黄山亲历,这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江西馀江校回北京,特意先到黄山,住在北海,那是一个夏天,快到中午的时候,突然山雨欲来,乌云密布,我一看来势很猛,就与一位在山上遇到的同者立即决定快步下山(那个年代,人甚少,几乎没有人),那知刚到黑虎松,瀑雨就来了。我们仗着腿健,继续往下赶,但暴雨泼天而下,像翻江倒海一样,一路上满山满谷,尽是瀑布飞流,而且是横飞侧射,不到几分钟,我们都已成水人。记得到“仙人指路”时,雨势更大,飞流更急,觉得满山都是飞流和瀑布,横喷侧射,真像是十面埋伏,突然万箭齐发。我感到这是我的一次奇遇。以往大家知道黄山的云、雾、山、峰、松,谁也没有遇过满山飞瀑,暴雨如狂的黄山。我们从北海直奔到山下,虽然已在雨中泡透,但觉得奇景难得,是一次毕生难忘的奇遇。现在看到汪先生的这几幅画,又如身历其境,特别感到亲切。在传统的山水画里,是少不了瀑布飞泉的,但它的表现方法,与汪先生的表现方法却大不相同,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静的,后者是动的。如五代关仝的《关山行旅图》和旧题关仝的《秋山晚翠图》、北宋李成的《茂林远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郭熙的《早春图》等都有瀑布。特别是王诜的《烟江叠嶂图》,画中画了四处瀑布群,每一群都有几叠,真是洋洋大观。但画面上的这些瀑布,都不会使你有喧闹的感觉。有的会使你感到是悬的匹练。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我感到有两个原因。一是主观的,即古人画山水,大都是表现山水的静境,即“山深似太古”的意境。画瀑布,是为了点缀大山的崇高幽深,是“鸟鸣山更幽”的作用。所以即使如王诜那样在一幅画里画了四处瀑布群,也没有让读者感到喧闹。二是客观的,即这些瀑布,你如果离得很远去看,那观感上就是直下来的匹练。我曾看过庐山香炉峰的瀑布,看过雁荡山大泷湫的瀑布,也看过贵州黄果树的瀑布,要离得远一点看,其效果就如宋人画里的效果。这说明古人画瀑布,并不在突出它的喧闹,而是要点缀山的深幽。他们这样画法也并不是没有根据。现在观清先生的这种画法,是一大发展和一大突破,是山水画意境概念的扩展和丰富。当然古人也有表现热闹的一面的,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下一组行旅,当然是动的是喧闹的。但它与大山的比例却显得这一队行旅是在山下经过而已,而这座大山是那幽深崇高。所以观清先生不仅是画出了山水的动态,而且是延伸和扩展丰富了山水画的意境概念。
  他的山水画的第三个特点是笔墨新奇。中国画历史悠久,山水的皴法很丰富。这是古人从真山真水中总结出来的表现方法,是十分珍贵的财富,观清先生对于这些山水画的皴法,当然娴熟于胸中,可是,面对着新的真山真水,怀揣着新的山水画的理念,还是一成不变的使用原有的这些技法呢,还是另辟蹊径呢?观清先生不是因袭而是创新。然而,这个创新,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从观清先生的这些画里,找不出传统的各种皴法,但实际上他是把各种皴法溶解了,在此基础上又变化生新,创造出现在画上的各种表现技法,你如果仔细看,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山石的画法,水的画法,是从传统的画法中化解出来,而又吸取了真山真水的实际情况而创造出来的,创新是为了反映新的现实的需要,而这个新恰好是传统皴法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自然发展。所以新中有旧,旧化为新,这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看汪观清先生的山水画,谁也不会说它是传统的古画,但又谁也不会说它是从外国画那里来的,更不会说它是外国画。这就是说,它既是创新的,又是民族的、传统的。不能忘记,观清先生是侨居国外多年的,他对西方的绘画是非常熟悉的,他可以把它作为文化修养,作为营养加以吸收,但他把它消化了,这也是文化吸收的一种最佳方式。
  大家知道,中国的诗词有诗词的格律,中国的戏曲,有戏曲的程式。但在有修养的老诗人那里,他的创作从来也未被格律捆缚住,相反却是运用格律游刃有馀,而且变化生新。同样戏曲的程式,对于有修养的表现艺术家来说,程式不是束缚,而是有助于他表现的一种手段。从汪观清先生的山水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那么,现在观清先生的画法,我们怎么看呢?我认为就是法造化,法自然。或者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是深入了传统,而又怀着传统的营养深入造化,深入现实生活的。所以我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画:闳博富丽,一代新貌。
其他文献
“唐承华的艺术是生命能量的艺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2015年7月16日下午,唐承华再次用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释放了这种艺术能量。  陶瓷虽然出现已千年,且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质量也大大提升。但是从古到今,陶瓷的基本制作原理却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瓷土与烈火交融产生的微妙变化令人着迷,两种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物质的碰撞也令人心潮澎湃。  陶瓷烧制方法是来自于古代人们
期刊
当我最初看到潘鲁生作品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这位艺术家的作品里面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和元素真实存在。潘鲁生并没有像大多数画家那样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展开创作,并没有因循守旧地重复传统的内容。好奇心驱使他继续探寻一种当代水墨的新高度。他也并没有把自己安全地停留在传统水墨的绘画技巧层面上,他意识到了中国当代水墨并不是对传统绘画的复制和重复,而是要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来。他用了传统材料和新的表现手法来创作当代抽
期刊
吕长天,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当选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理事和装潢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包装装潢学会副会长。1965年从上海美专本科工艺美术系毕业,进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至退休。曾任装潢美术室副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美术学科组成员。笔者因《上海设计60年(194
期刊
人造物应合乎使用,这一点不论在今天,还是从历史上看,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尤其在今天设计“艺术化”的语境下,“可用性”应是先于“纯净审美”人造物的重要特征。目前对于设计问题的讨论,有一个向物品意义转移的趋势,笔者认为,对于物的可用性讨论,仍是必要并且重要的。  Affordance概念的提出  Affordance(在中文版中被译为“预设用途”)是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在其《设计
期刊
德国的民族性格是复杂的,了解这个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他们的艺术。对于热爱德国艺术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机会真的来了。2015年7月30日下午,马库斯.吕佩兹出现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二楼会议室。这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参观完中华艺术宫,在新锦江饭店附近某个洋服定制店订做了两套西装之后,一头扎进汾阳路弄堂,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美院、德国波鸿大学的学者及北京、西安、上海的艺术家、收藏家进行一
期刊
我是2009年去美国求学的,当时选择出国的动机很简单,只是想成为一名世界一流的玩具设计师,我的学校是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以下称之为SCAD);一所工业设计系全美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九的艺术设计院校,与很多美国著名的玩具公司有着较系统的长期合作项目。求学期间,我得到了很多的实际项目以及和在职设计师们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实现
期刊
说起与音画结合有关的音乐作品,脑海中逐个浮现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穆索尔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图画展览会》,以及由法国印象派绘画而得名的印象派音乐,比如德彪西、拉威尔等音乐大师创作的音乐作品。可见,一百多年以前,音乐家们就已经尝试使用音乐的语言来描绘视觉感官中的画面感——通过丰富而复杂的织体、全新的和声连接,与刻意的力度控制等等手段,向听众展现生动而又富于变幻的景观世界。  进入21世纪之后
期刊
2013年五月的巴黎比往年这个时候阴冷许多,连续下了好几天雨。每个人都在盼着阳光。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算带着应景的心情在这座城市作短暂的逗留。忽然得知Ron Mueck在法国举办个展,而且恰好就在巴黎。我心情好的就像收到了一份意料之外的礼物。Ron Mueck就是那件高5米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即成为双年展焦点并引起轰动的作品《男孩》的作者。他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后在伦敦发展。他
期刊
“历史的丰碑——纪念建党90周年陈燮君油画展”日前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陈燮君随上海市文广局党委中心组重走革命路,从一大会址纪念馆,到南湖、井冈、古田、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最后到北京天安门,他用画笔创作了56幅作品,记录红色之旅全过程。  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历史进行系统的视觉艺术定格,是这些作品的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南湖红船》、《井冈的丰碑》、《古田
期刊
歌曲《歌唱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祖国颂歌,它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第二国歌”。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片头曲,每天都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可见影响之广。广播连续剧《歌唱祖国》是上海著名剧作家瞿新华创作的主旋律作品,剧作以奥运女孩林妙可与词曲作者王莘老人的心灵对话形式,呈现了歌曲的创作经历和在全世界华人中的影响,故事所映现的新旧社会对比及其象征性,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