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旧宅修缮风波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3岁的老太太袁启姝住在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这个因袁氏族居、兴建大宅而得名的村落,据说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诞生地和童年旧居。
  每天搀着患脑瘫的丈夫出去散步的时候,老太太经常会不自觉地走到村中那片破落的老宅前。这座有150多年历史的袁氏大宅虽已残损零落,却因为曾是袁世凯旧居而染上复杂的色彩,而这里也凝结着袁启姝滋味难言的回忆。
  袁启姝是袁世凯六弟袁世彤的重孙女,也是目前惟一一位居住在袁寨的袁家后人。其他袁氏后人或在开封、郑州,或已定居海外。老人出生在袁氏旧居,她记得自己的年龄,但具体哪一年出生已经“记不清楚了”。
  曾经的袁氏大宅占地270亩,内有房舍200多间,外有高墙和护城河,宛然一座五脏俱全的城池。在大宅中长到11岁的袁启姝对于那些盛况却几乎了无印象。她所熟悉的,是那片被遗弃、被蚕食、荒草丛生的老房子,黑乎乎的让她害怕。“草丛里的蛇有这么粗。”老太太用双手比画出碗口大小。
  这座老宅在沉寂了数十年之后忽然跃入了人们的视线。不久前,项城市准备投资6500万对袁世凯旧居进行维修保护,为此,政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动员,号召各机关、乡镇等国家工作人员每人至少捐出100元。
  争议由此而起。支持者认为此举体现出现代社会对历史人物应有的一种尊重,也可以借此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反对者说“不能借国贼之名赚钱”,这种大规模维修有褒扬色彩,会造成对历史认知的混乱。
  
  故园凋零
  
  坐落在豫东平原上的县级市项城隶属周口,传说中伏羲、女娲均建都于周口,道家始祖老子也出生于此。到了近代,作为袁世凯的郡望,这个小县城的名字常常被放在袁氏之后,成为袁世凯的别号。
  袁寨村位于项城市区东南17公里,目前尚无公交车可通。村子200户千余口人,却有30多个姓氏,其中袁姓是绝对少数,而许多村民都是当年袁氏旧居内佣人的后代。这个中原村落曾因权倾一时的袁氏家族而兴盛,如今袁氏旧居仅存一隅,整个村落都是建在旧居宅基之上,但袁家人就剩下了一户。
  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寻找袁启姝的住处相当轻松,村民们都认识这位有着特殊身世的老人。袁启姝的住处是一所普通的二层砖瓦楼房,带一个小院。房前就是当年袁宅的护城河遗迹,现在变成了浅浅的水沟,几只鸭子在里面扑腾着翅膀。
  听说是记者来采访,老人并不惊讶,很自然地把记者让进屋内。她已经不止一次接待过远方来的陌生客人。
  眼前的袁启姝衣着普通,不过气色很好,面容白皙,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淡定。她拉过一张小板凳,笑笑说:“将就坐坐,村里不像你们城里有沙发。”然后沉默,等着记者提问。她表达清晰,有问必答,不过并不多说,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就继续沉默。
  20世纪最初那些年袁世凯在北京的起起落落似乎并未影响到项城的这座老宅,袁启姝童年时代的老宅仍旧是热闹而繁盛的。解放战争期间,袁氏族人开始离开袁寨,各自分散。叔叔家一支去了台湾,袁启姝随父母来到几百里外的漯河,父亲随后病故。“没吃的,我们要过饭。”
  解放后,母女俩听说“没什么事”,就又回到袁寨,“土改的时候,我娘俩还分到两亩地。”
  袁启姝说,因为旧居已经归公,她们并没有回到老宅居住。“当时旧居被当作村里的仓库使用,我们成分不好,尽量避开老宅。”
  袁启姝的姐姐就因为特殊的出身而遭遇波折。“她比我大三岁,17岁的时候就跟着解放军闹革命去了南方,后来‘文革’期间,因为袁世凯后人的身份遭到批斗,脑子受了刺激,老说屋里有窃听器。”1997年,袁启姝母亲去世,“我姐姐都没回来,她恨袁世凯。”袁启姝说。如今姐姐住在贵州,姐妹俩偶尔还打打电话。
  袁启姝后来嫁给了村里一个年轻人,“我老头家原来是在袁家种地种菜园的。”
  “文革”时期,袁氏旧居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年院内保留的一些颁赐给袁氏家族的满清圣旨,之前已被村民拿回家做鞋样、垫铺板,此时全都被付之一炬。而城墙、炮楼以及许多房子都被拆除。“棺材、杂物等都往里面放,羊、猪随便进去,杂草有一人多高。”
  
  袁氏大宅曾是一座城池
  
  据当地文物部门的资料记载,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于袁寨。4岁时,袁世凯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为嗣子。1866年,袁保庆赴山东济南补用知府,袁世凯随嗣父离开袁寨。七年之后,袁保庆病逝,袁世凯和嗣母扶柩回到项城老家。在袁寨短暂居住后,袁世凯再一次离开,此后再未回到袁寨。
  关于袁世凯的幼年生活,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他4岁那年,捻军进攻袁寨,袁寨15岁以上的青年都拿起武器登上寨墙,鸣枪放炮,抵御捻军,家人让袁世凯登上城垣,袁“略无惧色”。
  这里曾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你看那屋顶的小铁旗杆,那表示袁氏一族从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开始就文武双全。”管理人员兼导游侯金亮向记者解说。
  袁氏家族崛起于清道光年间,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因战功显赫,屡受朝廷嘉奖,赏戴花翎,穿黄马褂。袁家自此声威大振,至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当时袁家食一品俸禄的六人,二品俸禄的三人,四品俸禄的一人,七品俸禄的三人,一姓同时13人受封,在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
  袁寨村的袁氏旧居就是袁甲三所修,1851年开始修建,至1857年竣工,为了避捻军袭击,修筑了寨堡。经侯金亮讲述,记者可以想见一幅袁氏旧宅鼎盛时期的清晰图像:
  这是一个带有明清特色的大宅,占地270亩,宽400米,长500米,并有两座吊桥及三道护城河。寨内按中、东、西轴线布局,共有248间房屋,分为中东西三组纵深院落,各具中国传统建筑典型的大门楼和前、中、后三节院,形成一个完整且风格独特的建筑群。
  当时,大门上挂着清朝皇帝所赐的牌匾,道光、咸丰、同治的都有,见匾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在袁氏家族鼎盛时期,四品官以下都不予接待。
  
  袁氏旧居如同温度感应器
  
  据项城市博物馆馆长张金云介绍,因为对袁世凯历史评价的敏感,项城失去了好几次维修开发袁宅的机遇。“我们2003年就制定了袁氏故居维修规划,2004年和2005年河南省文物局两次下发了关于袁氏旧居保护规划方案的批复,当时省财政厅立项一次1500万,但是市里担心敏感。”据说曾有一家上市公司愿意投资6500万维修袁宅,最终也未能合作成功。
  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述了项城市在此事上的一个原则:“对袁世凯的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去评说。我们实施袁氏旧居维修保护的认识基础是:开放思维,搁置争议,物人分离,警示后代,保护利用并重,既不‘歌功颂德’,也不‘恨乌及屋’。”
  项城市有关负责人说:“现在门票是20元,比较低,维修之后门票仍然是20元。低门票是想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为项城带来综合效益:吃、购、游、招商引资。”
  项城市文物局曾几次找到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咨询。专家说,从历史资料看,袁氏旧居与袁世凯的关系并不大,袁世凯其实出生在项城的另外一个地方,后来在袁寨生活的时间也很短。“他们把袁氏旧居作为文物保护起来没什么问题,关键是怎么做,我们建议应名为‘袁家大院’。”
  (陈 秀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其他文献
通过对球型燃烧室柴油机燃烧机理的分析,针对495A型柴油机,利用正交试验,在尽可能小的变动范围内对该机供油系统某些参数作适当调整,以期改善柴油机的经济性。实践证明,改进后的柴
为综合评价履带起重机起升机构的安全工作状态,基于履带起重机起升机构故障分析,建立履带起重机起升机构综合评价模型,基于3标度层次分析法构建履带起重机起升机构安全工作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的:研究和评介更昔洛韦眼凝胶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47例病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观察治愈率和疗程。结果:更昔洛韦眼凝胶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
人类爱笑,成年人平均每天要笑17次。人为什么爱笑?实际上笑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你不须要作出决定后再去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制造一个假笑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的近亲类人猿也会笑。荷兰一位灵长类学家曾专门研究过类人猿的笑声—— 一种嘶哑的喘息声,结果发现,类人猿的笑必定与玩耍有关,常常是对惊奇或者不协调事物的一种反应。比如小黑猩猩追着雄性头领跑,而雄性头领则装成被吓坏了的样子,一路跑一路笑。这种
核心提示:历史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记载过一海豚救人的奇事。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船返回希腊的
美点赏析文章的开篇看起来很简单,仿佛作者随手从抽屉里拿出一件玻璃饰品,朴实无华,平铺直叙。接下来,看似随性的行文中,作者却将主题牢牢地掌控在笔下。文章最大的美点亦是
摘 要 爱,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基础;情感,是孕育知识的沃土。有了浓厚的感情基础,课堂上才能师生平等互信,气氛轻松、和谐;师生情感交融,学生们才能积极思考,用心体悟,畅所欲言。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情感,缔造更有实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情感 范读 成长 评价 语言    下课了,走进办公室,同事对我说:“你上课时这么有激情,累吗?”我说:“不累,感觉很好啊!”真的,我没有说谎,因为那激情飞
文字是历史记载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就文字本身的记载来讲,追溯其历史就很有意义,它可以从材料与工艺的角度为我们开启另一种思路。以前众多的文章可能更多是强调了文字记
上海南汇一家三口夜骑摩托车坠河5月2日,南汇瓦屑镇一家三口骑摩托车经过一座围栏缺失的乡间小桥时掉入河中,夫妻双双溺亡,孩子下落不明。 Shanghai Nanhui a family of t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