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儿童智慧的表达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这样说:语文课要让学生把书读厚,也要把书读薄。其中,“读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概括。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处处无不显示学生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笔者把它划分为两类来理解课标中所及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提取核心内容,属于提取概述层面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以上描述属于归纳总结层面的概括,着眼点在文本的内容。)
  ◆归纳言语规律,属于概括理解层面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以上描述属于概述总结层面,着眼点在学生对言语现象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概括能力的培养。)
  从课标的描述来看,概括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中,触角延伸各处,小到句子、段落,大到篇章、整本的书,有指向理解方面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也有指向主要观点、诗歌意象、人物形象,还有指向包括表达体会、写作特点、复述故事、练写梗概、缩写文章、编写提纲等等,无一不需要概括能力。然而,当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矫枉过正。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我们培养学生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都用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概括能力模式化,定式化,如“通过……反映……说明了……”去归纳表述中心思想的死板做法。然而,从2001年课改后,人们对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教法无情地鞭挞,教学中干脆回避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现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上,我们发现,极少有老师让学生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实际上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归纳,归纳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点未弄明白,才导致当前出现矫枉过正的做法。课改后,我们的试卷,往往过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表达上自由、随意,考查学生概括能力的试题编制较少。要知道,我们考什么,教师就会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因而将概括能力训练弃之不顾。
  二是认识不足。当前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然而,我们的教师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在课堂上,忽视了概括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概括时,语无伦次,或要点不清。
  认识不足,在我们的课堂中还表现为:一是我们常常混淆了“概括主要内容”和“领悟感情道理”的区别。前者是语言表面信息的要点的捕捉,后者是对语言背后意义的追寻(包括文中人物的感情、作者的态度),属于不同的阅读能力。概括主要内容,必须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弄清文章写了什么,然后分清主次,再组织语言准确、通顺地表达文章的主要事情或观点,是基于文本的客观的叙述,也可以说是对文章要点的复述;二是喜欢用一些高度概括的词语,虽然很简洁,但是遗漏了文章的要点,抹去了这篇文章表达上选材的个性,如概括《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主要内容时,学生说“父亲不顾一切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14个孩子。”“不顾一切”是对其他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劝阻、消防队长的阻止、警察的安慰等要点的高度概括,如果忽略了,就是对概括目标的不明确,对文章感知得不充分,长此以往,会形成不良的阅读习惯,阅读概括能力终究难以提高。
  以上问题,我们如何来应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把概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从言语现象概括出言语特点;一类是从言语内容概括出内容言语的精要,在实践中,尝试以下教学策略:
  一是归纳式概括——以建立“言语现象→表象→概念→形式化”的思维途径来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常会出现这类问题:人物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这就是从教材选文中的具象演绎抽象的概念。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让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描写居里夫人的诸多文字材料中,概括出居里夫人的特点。
  师:我知道,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居里夫人的资料,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你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生:端庄坚毅、执著、坚强、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作家梁衡老师也写了一篇文章,请打开课本18课,把课题读一遍。(生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细心的同学就知道,这篇课文就是写居里夫人的——
  生:(齐)美丽。
  师(再请生把课题读一遍):把重点词落在“美丽”这个词上。(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执著的、坚强的、坚持不懈的居里夫人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梁衡老师写居里夫人,和我们刚才说的角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就是作者表达的不同,一切秘妙就在“美丽”中。我们今天读这篇课文,就是要发现作者的表达秘妙。
  直指文本人物,引导学生交流搜集资料,谈谈对居里夫人的认识,这里没有冗长的资料介绍,而是通过言语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再通过表象“概括认识”,形成“执著、坚持不懈”等概念。这不仅是对学生阅读吸纳的再一次咀嚼,更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充分肯定后,将学生引入到对课题的关注,使学生迅速产生对作者写作视角“美丽”的阅读期待中。如此轻叩言语的揭题,为把握人物故事走出了坚实的一步。这种概括要注意,避免教师概念化地呈现,灌输式教学。
  我们都知道,要概括人物特点,属于“概念”的建立。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材料,在感知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否则,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的、支离破碎的言语表达上,对人物的主要因素认识不深,不能揭示出言语表达人物的特点,不能达到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抽象概括要逐步深入,分层次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对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一般应遵循从抽取语言形象的外部语义向抽象的人物特点概念走近。因为表象和感知都是具体的、直观的反映。表象接近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又没有抽象概念那样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是提要式概括——以找核心词(句)→串联词句→概括内容的思维途径来解决。从概括能力培养的形式上看,训练课文内容的概括是最基本的,也是我们较为常见的。我们说,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课文,概括内容是一个好方法。找中心句、关键句、关键词、主题词也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这些形式在课堂上口头叙述内容或撰写提要均可。
  1.紧扣课题,设问导读,概括内容。我们说,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有些课题中有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已经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围绕课题进行提问,最后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将课题补充完整,这就是“扩充课题法”,如《草船借箭》《桂林山水》;有的课文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的脉络,如《窃读记》一课就可以从题目入手,“窃”就是偷;“读”是指“看书”,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学生即可概括出主要内容。
  2.从中心入手,顺藤摸瓜,概括内容。中心句,顾名思义,就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如《海底世界》一文的中心句是“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是课文最后一句(即本课中心句),再依中心句,概括内容。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这是全文的总结。直接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高度赞扬了父亲和儿子的伟大精神。教学时,启发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从中心入手,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
  3.依据问题,随问提取,概括思路。有些文章比较长,因此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后的问题或自设几个问题,概括作者的思路;合并小结,概括思路。一篇文章有若干个小结,但是总有几个小结的意思相同。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后,让学生先总结出每节的意思,然后再把意思相近的小结归纳合并,思路就清楚了。这种方法,是在我们阅读教学,最先培养学生概括思路的方法。
  4.借助词语,实现链接,概括内容。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教师出示两组词语(金光灿灿 色彩斑斓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让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读。通过对这几个词语含义的探析,你会想到什么?从而借文中的生词或关键词语的复习,实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如此,依文本特点,教学时将文本中核心词语以块状形式出现,帮助他们实现相似板块的链接,达到对文本整体感知。
  5.抓住因果,前后勾连,概括思路。任何一种写事的文章或者通过一件事写人的文章,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事情内部的因果关系,理清作者思路。如,阅读《钓鱼的启示》一文,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原来是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因”“果”各概括为一段,“经过”为一段了。
  6.画出图示,依图归纳,概括思路。写游记的文章,作者一般是抓住游览的先后顺序的安排材料写的。阅读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找出作者先后游览了哪几个景点,画出游览线路图。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可示这样画图:山路→外洞→内洞。
  从根本上说,概括能力是理解能力的标志,是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抓手。衡量一个学生能否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并且熟练自如地运用,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的概括能力,能否把所读所听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结束技能是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巩固、拓展、延伸与迁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系统地得到巩固和应用,并将新知识稳固地纳入认知结构中的一类教学行为。运用这项技能可以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体会掌握了新知识的愉悦感;也可以设置悬念,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开展,诱发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古诗《草》一课,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他的结束部分精彩至极,至今令
期刊
生活中并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双眼。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幸福的双眼,那么你就是幸福的。在宋城赣州,章江和贡江从遥远的群山奔流至此而合流,形成了江西的母亲河——赣江。章江之滨,贡江之畔,有一所清幽雅致的民办学校。她给学生以发现幸福的眼睛,她历经十年磨砺摸索出一条“幸福教育”的道路,芳名远播。  这就是赣州市中心城区第一所九年义务制民办学校,在幸福教育中茁壮成长的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孕育幸
期刊
在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课堂教学观摩会中,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课受到听课老师的青睐。在课堂上,教师以创造性设计来引导学生展开几何空间想象,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积极主动、开放多元的参与环境之中,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在想象中建构,逐步深化对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与把握。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在想象“凌”中勾勒长方体。理解长、宽、高  师:现在请你们仔细观这幅图,大家闭上眼,在脑海
期刊
笔者有幸观赏到顾建芳老师执教的“统计一平均数”一课的录像,顾老师精心预设、悄然升级的教学策略,给人清新的感觉,也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变通,学会创新,从而使数学课堂渐变为智慧喷涌的源泉。顾老师的教学宛如流淌着智慧的溪流,学生在其中自由地漂游,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也是精神的愉悦,更是智慧地碰撞和人性的释放。苟子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在此,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味顾老师那充满智
期刊
“实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的教学内容,江西省学科带头人万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当了一个引领者的角色,把本是抽象难懂的实数概念通过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带领学生思考,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的要求,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拓宽了学生理解的宽度。
期刊
语文教师都懂得“读”是听说读写的核心,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但该怎样指导读,怎样让阅读教学富有实效,许多年轻教师却显得茫然无措。贾老师执教《“我不怕鬼”》一文,在导读的讲究上,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片段一  师:字认识了,词懂了,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文)  师:请你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号,看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这篇文章有11个自然段。  师:
期刊
笔者在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教学实验历时五年,教学成绩显著。 我认为“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有以下亮点1.学生学得快乐。他们经过课前预习、课堂的合作交流后,阅读自信心增强,喜爱主动学习。2.家长满意。因为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3.教师享受教学的幸福。课堂上学生像演员一样潇洒说课,教师是导演,幕后遥控指挥,教师花几分钟作点拨就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大跨步。然而,
期刊
所谓教学常规,通常指的是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设置、辅导学习等环节。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环节,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而对此不以为意。也许正因为是常态,太过熟悉而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管理者忽略。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常态,又何来正常、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事实上,也只有让这些常态真正规范、正常,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才有抓手,才有落脚的地方,也才有实际的意义。教学常规管理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
期刊
【片段一】角色换位—— “我是水果娃娃”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互动游戏,好不好?请注意,从现在起,你们的名字都请改一改,改成什么呢?改成你最喜欢的那种水果的名称。想好了吗?请问你叫什么呀?  生:我叫西瓜。  生:我是橘子。  师:把你的新名字轻轻地告诉同桌。  【片段二】交际活动—— “快乐交友”  师:(扮演葡萄姐姐)水果伙伴们,大家晚上好!你们看!夜深了,星星宝宝在天空中调皮地眨着眼睛
期刊
【课堂实录】  生:(班长手捧一束鲜花,双手献给老师)我代表五(3)班的同学祝孙老师教师节快乐!  师:(双手接过鲜花)谢谢!开学刚刚十天,你们还沉浸在五年级之中吧。十天来,你们已经成为六(3)班的学生了。我愿意和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成为好朋友。我手中的鲜花很漂亮,就像你们的张张笑脸,我手中的鲜花也很珍贵,它象征着你们美好的心灵,寄托着你们的信任。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接受了你们的礼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