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的艺事、国事、家事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ong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三立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马三立与相声结缘80多年。央视主持人倪萍曾在采访他时,问他如果来世再选择职业还会选择相声吗?老人坚定地点点头说:“还要说相声,还没说够。”的确,相声艺术给马三立带来了太多、太多,这里面有幸福也有辛酸,让老人怎能够割舍?马三立无疑是属于相声的,单是他那相貌就会让人联想到相声—瘦削的身材,自称体重从来没有超过100斤,浓密的头发永远中分,与细小的眼睛相配的是一对大耳朵;一张嘴“包袱”滔滔不绝,由不得你不乐。80年的舞台生捱,中国能有几个?世界能有几个?
  艺事:一生遇到无数波折坎坷
  马三立是相声界辈分最高、从艺最久、深受观众尊敬的大师。《卖挂票》《吃元宵》《三字经》《黄鹤楼》《夸住宅》都是马氏相声的经典之作,至于“马大学问”“马善人”更成了马三立的代名词。“马氏相声”是什么?马三立没说,可他几十年的相声作品,从对口相声到单口相声,都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马三立的幽默就在于把生活与舞台融为一体。别看老人在台上就像聊家常,有时还免不了絮叨两句,其实那正是他的风格。不信拿出几次演出的录音对比,完全一样。马三立曾比喻说相声就像炒菜一样讲究火候,只有恰到好处,观众才能乐,而且是从内心发出的笑声。马三立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为此他一生都把观众视为上帝。幽默大师马三立总是能从最普通的事物中挖出笑料来,虽属冷面滑稽,却满怀古道热肠。而对于马三立来说,他一生也遇到无数波折坎坷。
  i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天津的市面萧条,艺人们的生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就在这时,东北沈阳的翔云阁茶社到天津来约请相声艺人,有人就介绍了马三立。马三立只带了两块钱和妻子给他烙的杂和面的饼子,坐上了开往沈阳的火车。然而,马三立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闯关东”,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惊险遭遇,还有险恶的人心……
  马三立和搭档一到沈阳就取得“满堂彩”,“翔云阁”座无虚席。可是茶社的老板就是不提“杵头子”(即钱)的事。转过天来,马三立客客气气地问老板:“您看咱也该结一回账了吧。”老板笑道:“是啊是啊,您二位现在还欠点钱……”马三立是一头的雾水,问:“您说什么我们欠钱?”老板依然笑眯眯地说:“可不是嘛,您琢磨呀,从天津卫到这儿的火车票钱,从火车站接您到园子的车钱,加在一起可是不少……”马三立打断了他的话:“不对呀,您当时到天津卫约我们,不是说好了,茶社管我们来回的火车票。”老板说:“没错儿,当时就是这么定的,茶社是‘管’您二位来回的火车票,可得听明白了,茶社是‘管’买,这买票的钱嘛,还得您二位自己掏腰包儿。”马三立听了就是一愣:“啊!”
  得,一个“管”字竟让“老江湖”马三立无言答对了。他很是气愤,也只能把气憋在心里。马上离开不行!一是没有回天津卫的路费,还落了个“该人家钱不还”的坏名声;二是,一个说相声的艺人,又怎么能斗得过这帮流氓呀!无可奈何,也只能白白给茶社老板干了近三个月,才攒下路费,坐上了返回天津的火轮。
  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迎来了艺术的春天,收入也有了保障。1954年,马三立表演了由何迟创作的相声《买猴儿》,演出后效果很好。“马大哈”成为全国人民的口头禅。同年,天津市曲艺团与广播曲艺团合并,马三立当上了副团长。正当马三立春风得意之际,事情却发生了变化。1956年春天起,外界对《买猴儿》及其作者何迟发出了责难。“反右”中,何迟被列入第一批“右派分子”名单。到1959年秋天,马三立也在“劫”难逃。
  一天,马三立被带到一间楼上办公室。数不清的恶语一齐倾泻下来。有几个人向马三立冲过来横眉立目指手画脚……马三立受气不是第一次了,可是“挨整”却是第一次,他看了看冲过来的几个人都是昔日自己的麾下,怎么一夕间就变得五官异位、面目狰狞了呢?他被逼无奈。全身战栗,气往上撞。用他那沙哑的嗓子喊了声:“你们,你们这是往死路上逼我呀!”话音刚落,哗啦一声,临街的窗户被推开了,一人手指窗外说:“哟嗬,你拿死吓唬谁?行啊,你要真有那么大气性,从这儿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种!”马三立愤怒了,他忍无可忍,他觉得这样活着不如死!他忽地站起来一头向窗外扑去。当大半截身子已经悬挂在空中时,两条腿却被两位好心人紧紧地抱住了……1979年,何迟先生和马三立先后平了反,证实是错划“右派”。马三立曾诙谐地解释过自己名字,他说:“马三立,站起来,打倒;再站起来,再打倒;再站起来,立稳啦。所以叫‘三立’”。
  国事:去赴朝慰问,古稀之年入党梦想成真
  1952年,马三立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那是常宝垫在朝鲜前线牺牲后马三立做出的选择。
  “1952年8月,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华北分团文工队在天津国民饭店集中,队长刘朋、副队长是爸爸和北京的曹宝禄先生,成员由京津两地的曲艺、杂技、歌舞、话剧演员组成。9月出发先到沈阳集训,学习文件、排练节目和进行防空训练待命赴朝。爸爸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执行政治任务过集体生活,而且对副队长的“官职”倍加重视。暗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多做工作。憋足了劲到朝鲜前线,利用相声的表演特点编排新的内容,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战斗精神,揭露侵略者纸老虎的丑恶嘴脸。赴朝前最后一站是丹东,要等待上级命令避开敌人的飞机轰炸一般是晓住夜行。爸爸和张庆森大爷吃过午饭,一边抽着烟一边商量着,本来丹东离朝鲜最近,过了鸭绿江大桥就是朝鲜的新义州。听说驻地离大桥不远就想在门口转悠转悠……”马志明的描述非常真实。在坑道里、山坡上,在炮火声中,马三立的相声给战士们带来了欢笑。
  编演新节目,是马三立投身党的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新对子》、《新百家姓》《破除迷信》到《买猴儿》、《十点钟开始》及至后来的单口小段,马三立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最让他引为骄傲的是那段《买猴儿》,他曾给毛主席演过。马三立能不假思索地说出那是1956年1月12日。
  毛泽东主动向马三立伸出手来握着。马三立立即自报家门:“我是相声演员马三立!”毛主席点头表示:我早认识你了!一边握着马三立的手,一边笑着说:“啊——买猴子!买猴子……”毛泽东含笑打量着马三立,摇着头说:“你太瘦了,把身体搞好一点嘛,呃?”同年秋天,在政协礼堂国庆招待晚会上周总理听了《买猴儿》,倍加赞扬,说:“很有教育意义嘛!”   在同年的国庆招待晚会上,马三立又把《买猴儿》这个节目演给周总理看。后来,每当他最艰难的时刻,总会想到能有机会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做个相声演员值了!这一年他还说了《十点钟开始》,真是个丰收年。在天津市曲艺团与广播曲艺团合并时,市文化局下文件任命他为副团长。
  1984年,马三立入党了,这是他很久以来的追求,古稀之年他梦想成真了。
  家事:一位慈祥的父亲,不轻易表扬谁和批评谁
  马三立在家里常常是一个人不言不语地做自己的事。他一生养育了8个子女,还有侄子马敬伯。
  “爸爸从小孤苦伶仃,奶奶生下爸爸三年后就去世了。爷爷卖掉家里仅有的几件家具,料理完奶奶的后事一个钱都没有了,就把爸爸寄养在我二爷二奶奶家,自己带着我大伯到书场后台去住了。爸爸在二奶奶家一天天长大、懂事。后来发现一个男人隔些天来家一趟,说会儿话撂下点儿钱,还不断用温和的目光扫视自己。心想这个人一定和家里的关系不一般,可到底是谁呢?虽然是个谜,但对这个人的印象越来越深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爸爸已经五岁了。有一天他正在门口玩儿,远远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就一边往家跑一边高兴地喊:二婶,那个送钱的人又来了。奶奶一把把爸爸揽在怀里认真又亲切地说:小三儿呀,傻孩子,什么送钱的人,那,那是你爸爸呀!随着话音那颤抖的手将爸爸搂得更紧,眼眶里充满了泪水。爸爸当然相信二婶的话,不过看到二婶的神情再加上事情来得突然脑子里好像全空了,只有两个字在来回飘荡,那就是爸爸,爸爸……他急忙回过头来想郑重其事地仔仔细细好好看看来人。这时那位送钱的人也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口,眼里闪着慈祥亲热的目光,脸上却显出一种复杂的表情。我的爸爸三岁丧母,五岁才认父呀……1927年爸爸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汇文中学。爷爷高兴,爸爸更高兴。爸爸还没有乐出声,新的苦难正在向他招手。爸爸十六岁出师随师父、师兄撂地,十七岁与朱阔泉大伯搭伴合作。朱阔泉老先生就是侯宝林先生的师父。爸爸十八岁时第一次离津去外地卖艺,当时叫跑码头,马三立与刘宝瑞先生搭伴。曾到过营口、烟台,回津时除去吃、住、路费所剩无几,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这些是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写的回忆录里的一段文字。
  在孩子们的眼中,马三立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他不轻易表扬谁,也不轻易批评谁。在子女选择职业、选择配偶上,他让孩子们自己做主,但他要求孩子们孝顺。他所说的孝顺有三条:不惹祸是孝顺,娶妻生子是孝顺,等我有病时在我跟前是孝顺。老人在生活上很节俭,他常说:钱多了没用,没有也不行,人要知足。
  对于与相声有关的事情,马三立在家中就显得有些固执。马家目前只有马志明一个人从事相声艺术,小儿子志良也曾想学相声,那年国防科委文工团看上了志良,马三立不同意。他说:你长得并不丑,但脸上没有“买卖”,我不能让你糟蹋了相声艺术。儿子当演员的念头就生生让老爷子打消了,其实,他更希望子孙们能多念些书。长孙马六甲考上了大学,老人非常高兴,可能是圆了他的上学梦吧。马三立上过小学和初中,这在与他同辈的艺人中称得上是知识分子了,他常常念叨这段求学的经历。当年他曾经上过学的万全道小学(当初叫日出学馆)建校100周年,老人在医院带病接待了学校的代表,当孩子们把鲜艳的红领巾戴到他脖子上时,他高兴地笑了。
  彭立昭据《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书籍《我和爸爸马三立》整理
其他文献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美丽的蝴蝶,飞到中国人心上。在中国,《梁祝》是几乎无人不知的小提琴曲,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部作品的作者何占豪,也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创作了哪些作品。  《梁祝》出自“农民伯伯”  何占豪是浙江诸暨人,1933年8月29日出生。出生
期刊
日前,知名电影网站评出2014年年度最烂的20部电影。名单中,好莱坞大成本制作的《变形金刚4》以及《超凡蜘蛛侠2》都有上榜。但要说到2014烂片之王,则首推“影帝”尼古拉斯·凯奇,因为居然有两部他主演的影片上榜,分别是《末日迷踪》和《托卡列夫》。  当年拍片曾好评如潮  其实,他成名很早。1992年,他就凭借《我心狂野》获得了第43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1996年又凭《离开拉斯维加斯》夺得奥斯卡
期刊
2014年1月3日中午,新年假期里,北京街头少了平日里的热闹,记者来到金宝街某酒店,今天这里有场特殊的活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里举办85周岁华诞感恩聚会。酒店门口,记者凑巧碰到了他,还有他的女婿、外孙,以及从各处赶来参加聚会的好友。  一个私人聚会,能够把王蒙、郭淑珍、李谷一、谢芳、王铁成、陈爱莲、陶玉玲、石维坚、李玉芙、刘秉义、雷恪生、马精武、刘秀荣、张春孝、胡宝善、曹灿、王玉珍、范圣琦、
期刊
近年来,新闻时常曝光某地记者收受封口费,伺处教授、作家涉嫌剽窃成被告,哪里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兼职,为了一己之利泄露机密给企业,致使国家遭受损失等诸如‘封口费”等不良做法,多年前知识阶层的前辈们就遇到或经历过,且看他们如何对待。  梁启超、邵飘萍面对“封口费”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宝座后,由于野心膨胀和身边人员唆使,紧锣密鼓地筹备“坐龙庭”。本来,梁启超已经从“戊戌变法”时“恨袁”,转变成
期刊
按照预定的时间,笔者随粟裕大将生前的贴身秘书刘祥顺同志来到坐落在北京市地安门雨儿胡同的一个四合院。等了不多久,一位面容清瘦的老人缓缓朝我们走来,她就是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楚老身体硬朗,也很健谈。在回忆与粟裕将军的一些往事时,老人有些激动,几度声音哽咽……  离家出走的女儿  一落座,笔者就问:“您这个楚姓有些不多见,您的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吗?”老人说:“其实,我本姓詹,叫詹永珠,楚青这个名字是
期刊
这是一张摄于40多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俊男靓女如今都当上了爷爷、奶奶。上世纪70年代,单位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们二十几个姑娘小伙排练了一批小节目,深入到各市政工地为工人师傅慰问演出。节目虽简单粗糙,但在当时,工人师傅们看到我们演的节目甭提多高兴了。演出空闲时间,我们几个要好的队友聚在颐和园,留下了这张纪念照、永恒的记忆。  工地分散,而且多半都在山区。我们坐在大卡车上,去延庆、去密云,
期刊
她和他认识已有十七八年了,那时,他们在同一所乡村中学读书,是同班同学,高中时,两人就私订了终身。后来,两人都考进了省城的大学,毕业后又都留在了省城,结婚也快十年了。  情人节那天,她问他晚上可不可以陪她一起在外面吃个饭,然后再去看一场电影。但他说晚上单位要加班,还笑她都老夫老妻的了,怎么还跟小青年似的,要去凑这个热闹。  下班以后,她一个人去逛街,竟然看到他坐在一家西餐厅靠窗的位置上,像在等什么人
期刊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9年。照片合影人物前排左一起:北京电视台导演王素心(本文作者)、漫画家李滨声、小品文、杂文作家刘波泳(杨凡);后排左起:作家从维熙、漫画家王复羊。  50多年前他们在北京日报共事,1957年“反右”后,他们又曾共患难。照片后面墙上的横幅是电影艺术家许还山写的“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这是许还山自己的心声,也是对书赠人的写照。  1999年,刘波泳(长篇小说《秦
期刊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率直而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秉承英国绅士的生活方式,追求有小资情调的闲适生活,飞机失事不幸结束了他浓情而感伤的短暂生命。与此相对的是,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他长期生活在批判和忧思中,对现实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疾病的侵袭让他过早地离开了人间。风格迥异的两人在文坛上的交锋虽然为数不多,却也折射出了现代文学的复杂现场和人性中固有的矛盾。  初次“交锋”  192
期刊
当然有人会说她傻,可她比以前开心多了。她离开那个小城市的唯一理由是孤独。她又不愿意为告别孤独,而随便就找个人嫁了。  在某些人看来,她的这种孤独似乎有点矫情。他们还会搬出“适应社会”这一万能法则,告诉你这是你自身的问题,你要改变自己、释放自己,接触社会,就能有更广阔的圈子。可是,这个说法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具有的差异。因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孤独,是无法因为自身的改变而缓解的。而且,即使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