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实现教育结果的平等,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资助体系 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67-01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为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地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越大,享用到政府投入的公共教育经费的学生数量就越多,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功能,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向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从而维护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但入学机会的均等并不一定会带来教育结果的均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是高校就业中的弱势群体。为此,高校应针对贫困生的就业现状,努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以尽可能的实现教育结果平等。[1]
1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 综合能力较差,包括实际操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人文素养等
很多贫困学生被家庭寄予厚望,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为了考上大学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费在了课本的学习上,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文化环境、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他们综合素质不高,个性缺乏发展。进入大学后,和其他同学在能力上存在较大的距离,大学里很多锻炼能力的机会都需要靠竞争争取,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在能力上的不足很难争取到锻炼的机会,使公平竞争的形式造成了不公平的结果。
1.2 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贫困学生不仅在学业期间花费很大,而且择业过程也花费较大,这主要包括通讯费、自荐书制作费、交通费、自我形象包装费、培训费等。面对稍纵即逝的就业机遇,贫困学生因较大的求职费用与就业机会无缘的事例比比皆是。
1.3 贫困大学生总的来说性格较为内向,缺乏就业信心,就业主动性差
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的窘迫,使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意志、性格的培养,致使他们缺乏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环境,往往逃避现实、敏感多疑、沉默寡言。特别是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往往采取逃避的姿态,不再主动去寻找就业机会。
1.4 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单一,在就业上难免处于不利地位
2 目前高校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我國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社会捐资奖助学金等形式。现我就以我所在学校目前的情况为例分析贫困学生的资助情况。我校贫困生比例大约30%(西部农林院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2]每年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和社会捐资奖助学金的比例约为30%,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比例为20%,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比例约为1%。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贫困生的资助更多的是经济资助,虽然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从贫困生在就业中暴露的问题看,贫困生仍然存在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的问题。只有在同时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贫困学生的贫困问题,给贫困学生创造真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3 扩大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就业
3.1 经济资助是整个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因此应不断完善经济资助的政策,加强对经济资助的管理
贫困学生认定,是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前提,但在贫困生认定时缺乏合理的机制,造成贫困学生认定困难,进而引起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中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完善贫困学生的认定机制迫在眉睫。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收入税收体系不完善,很难鉴别学生的经济情况和家庭收入水平,在缺乏精确的收入数据的条件下,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实践上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高校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指标,核实学生的生活支出情况,从而将有限的公共资助经费落实到真正的贫困大学生身上。[3]
3.2 搭建贫困学生的就业技能学习平台
我们的贫困生资助应该是不仅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眼前问题,也应该解决贫困学生的长远问题,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由于大多数贫困学生家庭地处贫困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落后,又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办公室的工作能力明显较低。因此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渠道,对贫困大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针对贫困大学生免费开设计算机办公室应用的学习课程,为贫困学生提供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条件。在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中多开发一些智力型岗位,在上岗前为愿意参与工作的贫困学生给予岗前培训,再择优录取,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技能。让贫困大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不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促进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
3.3 尽力为贫困学生提供能力实践平台
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平台,贫困大学生也深知锻炼这些能力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活动的参与都要一定经费做保证,正因为经济拮据,一些贫困学生尽可能少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只好无奈放弃,致使失去提高各种能力的机会。这是高校贫困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校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尽可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能力的培养。如成立贫困学生社团组织,并给予经费上支持,让贫困学生在其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合作,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使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建立自信,积极面对生活。与企业合作,发挥企业的优势,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的机会。
3.4 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援助,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学生的顺利就业
目前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机构和辅导仍然非常缺乏。因此高校应加强在就业心理方面的投入,积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其开展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高校应及时纠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帮助其调整择业心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承接未来的职场考验。
3.5 做好就业推荐,完善信息服务服务,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高校各个系统应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形成全员参与、各司其责的工作机制,通过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开拓完善校外就业市场等来为其搭建多层次的就业交流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高校的投入,更需要政府投入,同时,社会团体和企业也是不可缺少的有力力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贫困大学生,才能完全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且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道德修养水平。[4]
参考文献
[1] 刘仁,朱思红.基于教育平等理念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大学生与就业,2006,(6).
[2] 杨在华.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7,(6).
[3] 孙中民.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
[4] 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资助体系 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67-01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为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地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越大,享用到政府投入的公共教育经费的学生数量就越多,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功能,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向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从而维护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但入学机会的均等并不一定会带来教育结果的均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是高校就业中的弱势群体。为此,高校应针对贫困生的就业现状,努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以尽可能的实现教育结果平等。[1]
1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 综合能力较差,包括实际操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人文素养等
很多贫困学生被家庭寄予厚望,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为了考上大学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费在了课本的学习上,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文化环境、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他们综合素质不高,个性缺乏发展。进入大学后,和其他同学在能力上存在较大的距离,大学里很多锻炼能力的机会都需要靠竞争争取,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在能力上的不足很难争取到锻炼的机会,使公平竞争的形式造成了不公平的结果。
1.2 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贫困学生不仅在学业期间花费很大,而且择业过程也花费较大,这主要包括通讯费、自荐书制作费、交通费、自我形象包装费、培训费等。面对稍纵即逝的就业机遇,贫困学生因较大的求职费用与就业机会无缘的事例比比皆是。
1.3 贫困大学生总的来说性格较为内向,缺乏就业信心,就业主动性差
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的窘迫,使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意志、性格的培养,致使他们缺乏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环境,往往逃避现实、敏感多疑、沉默寡言。特别是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往往采取逃避的姿态,不再主动去寻找就业机会。
1.4 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单一,在就业上难免处于不利地位
2 目前高校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我國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社会捐资奖助学金等形式。现我就以我所在学校目前的情况为例分析贫困学生的资助情况。我校贫困生比例大约30%(西部农林院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2]每年获得国家奖助学金和社会捐资奖助学金的比例约为30%,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比例为20%,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比例约为1%。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贫困生的资助更多的是经济资助,虽然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从贫困生在就业中暴露的问题看,贫困生仍然存在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的问题。只有在同时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贫困学生的贫困问题,给贫困学生创造真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3 扩大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就业
3.1 经济资助是整个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基础,因此应不断完善经济资助的政策,加强对经济资助的管理
贫困学生认定,是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前提,但在贫困生认定时缺乏合理的机制,造成贫困学生认定困难,进而引起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中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完善贫困学生的认定机制迫在眉睫。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收入税收体系不完善,很难鉴别学生的经济情况和家庭收入水平,在缺乏精确的收入数据的条件下,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实践上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高校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指标,核实学生的生活支出情况,从而将有限的公共资助经费落实到真正的贫困大学生身上。[3]
3.2 搭建贫困学生的就业技能学习平台
我们的贫困生资助应该是不仅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眼前问题,也应该解决贫困学生的长远问题,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由于大多数贫困学生家庭地处贫困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落后,又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办公室的工作能力明显较低。因此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渠道,对贫困大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针对贫困大学生免费开设计算机办公室应用的学习课程,为贫困学生提供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的练习条件。在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中多开发一些智力型岗位,在上岗前为愿意参与工作的贫困学生给予岗前培训,再择优录取,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技能。让贫困大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不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促进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
3.3 尽力为贫困学生提供能力实践平台
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平台,贫困大学生也深知锻炼这些能力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活动的参与都要一定经费做保证,正因为经济拮据,一些贫困学生尽可能少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只好无奈放弃,致使失去提高各种能力的机会。这是高校贫困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校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尽可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能力的培养。如成立贫困学生社团组织,并给予经费上支持,让贫困学生在其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合作,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使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建立自信,积极面对生活。与企业合作,发挥企业的优势,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的机会。
3.4 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援助,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学生的顺利就业
目前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机构和辅导仍然非常缺乏。因此高校应加强在就业心理方面的投入,积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其开展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高校应及时纠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帮助其调整择业心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承接未来的职场考验。
3.5 做好就业推荐,完善信息服务服务,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高校各个系统应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形成全员参与、各司其责的工作机制,通过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开拓完善校外就业市场等来为其搭建多层次的就业交流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高校的投入,更需要政府投入,同时,社会团体和企业也是不可缺少的有力力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贫困大学生,才能完全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且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道德修养水平。[4]
参考文献
[1] 刘仁,朱思红.基于教育平等理念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大学生与就业,2006,(6).
[2] 杨在华.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7,(6).
[3] 孙中民.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
[4] 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