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链资料,立体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语文是美丽的!她的美恰似一幅油画,其饱含的也许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语文意境之美,也许是“卷卷长轴上挥洒的山水,铮铮琴弦上弹拨的音符”的语文感受之美,我们的语文课程恰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将那灵动如乐符般的文字传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的一系列过程。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古诗词也有这样明确的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如何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自然是一个长远而高深的问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文章一定要反映时代的现实生活才有价值。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创作必然与一定的历史背景有关,其作品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感而发,那么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就应当引导学生从背景资料出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文,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要义。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忽视文本写作背景的重要意义,我们的教学处于“滑行”中:将作者的写作背景一带而过,或是按部就班地在分析文章之前先呈现一下、朗读一下、提一下关键词而已。事实上,语文不仅仅是一时地引导学生浸润于文字风雅之中,我们教学的过程是将语文内涵与外延与知识连贯起来,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高大的作者形象的过程。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不仅仅局限用于当时写这篇文章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所遭遇的事件,有的文章所呈现的思想恰恰会成为作者一生的主旋律。
  下面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案例描述】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课前预习时我请你们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从而建立一个名片夹:
  (多媒体展示:名片档案)
  姓名:?摇?摇?摇?摇?摇?摇
  称号:?摇?摇?摇?摇?摇?摇
  性格:?摇?摇?摇?摇?摇?摇
  人生经历:?摇?摇?摇?摇?摇?摇
  下面就请展示一下你们手中的相关资料。
  生用投影展示资料。
  师:说到苏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历典八州,行程万里”。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中,密州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密州,他写下了第一首被称为“豪放”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探析文本
  师:说到苏轼这首词的“豪放”风格,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
  (投影)“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颇壮观”拓宽了词的境界。下面我们就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来感受。
  师:读一读词作,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上下阕的内容。
  (明确:上阕——苏轼带领众人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阕——抒发自己渴望为国杀敌的决心。)
  师:词中哪个词语能够展示作者出猎时的心情?
  (明确:“狂”)
  师:这个“狂”字体现在词中哪些方面?
  (明确:“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师:同学们,结合上下阕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狂”是一种狂放、豪放的生活态度,他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做一件事:上前线杀敌。找一找:文中哪句话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感?
  (明确: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师:请同学们从语言赏析角度来分析这句话。
  (明确:运用典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会”、“望”、“射”)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好,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望”其实是一种渴望、盼望,他渴望上前线杀敌,这是特定时代所造就的英雄气质。
  (投影)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师:由此可见,苏轼是心怀抱负,以豪放的姿态将一场普通的打猎场景完全演绎成一次军事演练。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豪气正盛,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身为君王,怎能不满足他的要求!
  师:齐读本首词,想一想苏轼这种愿望能够得到满足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苏东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
  词语——“老夫”、“聊发”、“微霜”。
  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三、重点研讨
  师:下阕寥寥数语,标点符号却几经变化:句号、感叹号、问号、句号。
  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从这些符号中,你能感受到苏轼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豪情?陴希冀(无奈)?陴决心)
  师:请同学们齐读,读出情味的变化。
  师:在这样的情感变化中,我们竟然发现了苏轼那种渴求,将自己比作魏尚,渴望朝廷能够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苏轼是在怎样的处境中有着这样的心境呢?
  (投影):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在杭州的任期届满(在杭州时始终充任辅佐官员,始终不能从事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工作),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升任密州太守。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城,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与杭州有天渊之别,且官员薪俸已经减低。苏东坡在《杞菊赋》的序言中说:“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俸,殆不如昔。乃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自然,在密州苏轼也无由一展其行政才能。
  且当时,时政革新,新所得税法让百姓不堪重负,时常有孩童死于道旁。苏轼就曾救起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在自己家中抚养。这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时光!
  ——林语堂《苏东坡传》
  师:由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狂”字,不仅仅是狂放、豪放可以解释的。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不知不觉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聊发少年狂”是作者姑且、暂且发一发内心的豪情,想当年苏轼21岁高中进士时就说“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世事难料,他此时之狂难免有“强装狂”的意味。
  师:苏轼在密州写了一首诗给乔太傅,总括了熙宁四年至九年,他从杭州到密州那段写作多产时期的人生态度。
  (投影)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叹。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自从识此理,久谢少年伴。
  师:“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叹”“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道尽了苏轼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潇洒、不执著尽显其中。那么苏轼之狂在你眼中究竟有几分意味,请你结合全词,完成下列填空:
  一个“狂”字,多少 ;一个“狂”字,多少?摇 ?摇?摇?摇。
  (学生完成填空,再次朗读全词)
  师: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有诗为证:
  (投影)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齐读)
  四、课堂小结
  读这首《江城子》,许多同学会觉得有酣畅淋漓之感,但我们要知道苏轼虽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但细数《东坡乐府》,340多首传世之作中,真正称得上“豪放”的也不过十分之一。实际上,苏轼是豪放婉约两擅长的大家:豪爽狂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在豪放乐观的背后恰恰有苏轼身上婉约、深沉的一面等待挖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苏轼应当是大写的、丰富的人!
  【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当中的一首,一直被人称为苏轼第一首,也是最典型的豪放词,我们教者自然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苏轼之豪气冲天。但我们面对的是初三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力可以被引导延伸至更深层次的一面,即借助于一定的资料让学生心中的苏轼形象更多元化、更立体化。
  细读文本,“狂”无疑成为全文的文眼,因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递进式的,先分析“狂”的字面表层显现,进而结合苏轼在密州的处境,回归文本再次探讨“狂”背后的几多无奈、心酸,最后再次延伸苏轼生平不断被贬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苏轼之“狂”是贯穿其人生始终的一种乐观、豁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至此完成了对苏轼的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次教学活动,我也从中有所得:
  1.文本的立体细读——简约而不简单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文本的立体细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表现在第一教师对文本语言的考究,尤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一个字就可以成为整首词的灵魂所在。在这个文本解读过程中,以这个词为中心,教者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字里行间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作者丰富的情感韵味。字词层面的文本细读是语文工具性特质和教学目的双重规定的。第二教师对文本形象的探究,一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凝结,在字里行间有着作者本身的影子。文本的立体化细读,不单单是教者与学生对文本语言细嚼慢品的发现过程,更是认识作者形象丰富性的一个抽丝剥茧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文本的立体细读中,教师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言语的解读、感受,还有对文章作者情感演绎的过程的感知、体味。这是一种双重收获的过程,让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学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运用,从一定层面上提高了欣赏品位。
  2.知识资料的立体呈现——精巧而不突兀
  语文知识的呈现是一种树状的结构,主干部分自然是文本所呈现的直观的、简单的内容,但文本本身的外延内涵恰恰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它好比是旁逸斜出的枝干,给语文课堂平添了几分魅力。如何精选资料,如何适时安插资料,如何做到前后资料的紧密联系,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考究的问题。尽心、精心去设计、编排,这样的教学备课、实施过程无疑是立体呈现的过程,更是教者智慧的立体呈现。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下,各类各层次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规模扩招,在校学生规模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从影响西部地区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着手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就业核心竞争力 途径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
摘 要: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鬼神之说向来与宗教密不可分。而魏晋志怪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被深深打上了宗教色彩的烙印。志怪小说中的宗教观主要是围绕着人、神、鬼展开,表现出宗教意识与人本意识融合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志怪小说 宗教观 人 神 鬼  引言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所录之怪异,无非人、神、鬼之事。在道教神仙观和佛教果报论的双重影响下,人与鬼神之间前所未有地拉近
摘 要: 一门课的“绪论”讲的成功不成功,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积极性的高低。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绪论一章,教师应着重做到以下三点:改变偏见,端正态度;消除迷惑,增进信任;认知幸福,感召受众。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对客体的第一印象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主体对待客体的态度和行为。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思考也在不断走向深入。轰轰烈烈、锣鼓喧天的现代多媒体课堂已渐渐消失,这是一种进步,然而,这并不意味我们对现代多媒体教学就已经完全认识,本文对现代多媒体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审视和修正,并对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现代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 关系    一  现代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利用电化
摘 要: 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教好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挑战会产生获得答案的好奇与探究的心理,成为学习的新动力。教师的提问应该成为适合自己学生个性和特色的 “艺术”创造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原则 提问方式 提问语境  有关“问题”的界定有很多种,但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同为:“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境。当一个人被问题所引发,
摘 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作家们往往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因而其写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与时代政治色彩。而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韩东,凭借其幼年时期对于历史的记忆,跳出了这种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姿态,深入日常生活中来叙说这段往事,从而呈现出了一种“零度情感”。  关键词: “零度情感” 叙事视角 韩东 知青小说  同样是叙述知
摘 要: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课本知识的同时,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应用也更加丰富,而如何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现实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选择、科学设置、灵活运
摘 要: 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教师的作用意义重大。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强化教研结合、视教育工作为终身事业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关键词: 教师 幸福 教育    幸福与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学习、工作、生活的最终诉求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人以有房、有车、妻儿环绕、温馨小家为最终之幸福;有人以甜蜜爱情为幸福;更有人以美酒佳肴为幸福。幸福观
摘 要: 民间文学是人民的集体创作,它构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基本面貌,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五四运动”使中国民间文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民间文学的现状,并通过对造成民间文学现状的原因的分析,提出加强初中语文民间文学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现状 对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里,我
摘 要: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具有家庭经济困难,汉语基础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性格耿直豪爽、讲义气等特点。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并探索“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有效的管理途径。  关键词: “一类模式” 彝族大学生 特殊性 教育管理  根据凉山彝区的特点,凉山彝区采取了“两类模式”双语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两类模式”就是指“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一类模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