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特别活跃,特别富有幻想。由于陶土是一种可塑性十分强的材料,加工和连接都十分方便。学生通过加工和塑造,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富有创造成分的想象,从而激发探索陶土塑造新方法的浓厚兴趣。这样,眼、脑、手等三者方面的协调使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下面我谈谈关于陶艺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积累素材,大胆想象,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虽然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但是毕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素材的积累却很局限,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很兴奋,拿到陶泥摆弄了一番,可最终也没个成型的出来。让他们在教室里海阔天空地想象时,却有同学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想。”“我不清楚它们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概念凭空想是空谈,拿张图片,太局限了,不如到外面的真实世界看一看,才能有更真实更贴切的理解。我上《从心底接触自然》的时候,有一节课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技法做不同形态的叶子。于是我事先带他们观察,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们都发现平时不曾留意的树叶原来有这么多不同,有的带着刺,有的被毛毛虫咬了个洞还微卷着,有的从树上落到地上展现出各种形态,有的半悬挂在树上似落不落……回到教室后他们心中对于树叶的认识就更深刻了,充分开放了想象空间和思维模式,作品非常精彩、非常有个性。
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到室外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欣赏视频、图片、作品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提升对于事物多面性的认识。比如《西部民居》一课,教材上只有几张简单的照片,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这些民居到底有什么特色,怎么办呢?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课前进行):分组进行搜集资料,越详细越好,最好图文并茂。第二步: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分析。每组利用讲解、图片展示、原理分析、徒手绘画的方式将本组民居的特点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第三步:选定一种或两种民居,用自己的方式将它构建出来。学生建造出来的民居都非常有特色,甚至在细节上也处理得非常好。还有的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将民居的特点夸张化、扩大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只要你给他足够大的空间,他就可以在这样的空间里任意驰骋、飞翔。
二、欣赏中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
优秀的陶艺作品可以打动人,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我们通过对原始陶艺、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以及陶艺大师的介绍,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与灵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而是从作品的内在欣赏,从作品中发现寻找所蕴涵的东西,比如说创作背景,历史,民情风俗,等等,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这样对于自己的创作会非常有帮助。比如《沉默的陶器》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几幅比较有特色的仰韶时期和大汶口时期陶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和教师的补充,学生对于仰韶时期和大汶口时期彩陶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陶醉在各种各样的彩陶的美之中,在与这些出土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到它们外形纯朴、线条简洁流畅的美,在它们身上展现的文化蕴藏真切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在之后的陶器创作中学生胸有成竹,将彩陶所蕴含的文化糅合到自己的作品中,用独特的视角再现彩陶的魅力。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作品要反映一定的生活和思想,而脱离了生活的艺术创作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才有意义,才能流传久远。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泥塑里的情感》的教学中,欣赏完精妙绝伦的《说唱陶俑》、《收租院》组雕、“泥人张”作品……充分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动态美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去街上观察各种职业的人——模仿他们的典型动态和表情。接着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再进行夸张、想象,捏制出具有特色的人物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观察力得到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艺术构思,在生活中获取了灵感。
三、创建环境,永葆学生的创作激情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陶艺课开展的目的不是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激情,而是积极推动他们的再创作,将创作激情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此我进行了几点尝试,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我们每次课后总是挑选出3-4件老师和学生都很满意的作品并烧制出来,展示在陶艺教室的橱窗里,这对他们进行再创作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2.积极参加市、校举办的各种美术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认识自己的实力,找寻自己的不足。并且将他们发表或得奖的优秀作品放置在学校的展窗里或悬挂在学校的走廊、教室、办公室等地方。这一举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3.我们还尝试设置富有生活情趣的创作主题,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得到综合锻炼。比如《垃圾桶之花样年华》设计制作比赛,我们将最后获奖作品定制成实物,应用到校园中,这一举措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个性的挖掘,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采取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每次活动时,我们基本按照小组来活动,大家在活动中各尽所能,共同努力,不仅避免造成工具材料上的浪费,节省时间,而且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活动中取长补短。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匠人,而是让每个人都成长为自己心中的大师,在体会创造的乐趣的同时能有一双爱美的眼睛,有一双能表现美、创造美的双手。让他们在玩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共同合作。
一、积累素材,大胆想象,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虽然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但是毕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素材的积累却很局限,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很兴奋,拿到陶泥摆弄了一番,可最终也没个成型的出来。让他们在教室里海阔天空地想象时,却有同学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想。”“我不清楚它们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概念凭空想是空谈,拿张图片,太局限了,不如到外面的真实世界看一看,才能有更真实更贴切的理解。我上《从心底接触自然》的时候,有一节课是让学生用学过的技法做不同形态的叶子。于是我事先带他们观察,通过仔细的观察,学生们都发现平时不曾留意的树叶原来有这么多不同,有的带着刺,有的被毛毛虫咬了个洞还微卷着,有的从树上落到地上展现出各种形态,有的半悬挂在树上似落不落……回到教室后他们心中对于树叶的认识就更深刻了,充分开放了想象空间和思维模式,作品非常精彩、非常有个性。
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到室外观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欣赏视频、图片、作品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提升对于事物多面性的认识。比如《西部民居》一课,教材上只有几张简单的照片,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这些民居到底有什么特色,怎么办呢?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课前进行):分组进行搜集资料,越详细越好,最好图文并茂。第二步: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分析。每组利用讲解、图片展示、原理分析、徒手绘画的方式将本组民居的特点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第三步:选定一种或两种民居,用自己的方式将它构建出来。学生建造出来的民居都非常有特色,甚至在细节上也处理得非常好。还有的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将民居的特点夸张化、扩大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只要你给他足够大的空间,他就可以在这样的空间里任意驰骋、飞翔。
二、欣赏中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
优秀的陶艺作品可以打动人,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我们通过对原始陶艺、民间陶艺和现代陶艺作品的欣赏,以及陶艺大师的介绍,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与灵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而是从作品的内在欣赏,从作品中发现寻找所蕴涵的东西,比如说创作背景,历史,民情风俗,等等,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这样对于自己的创作会非常有帮助。比如《沉默的陶器》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几幅比较有特色的仰韶时期和大汶口时期陶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和教师的补充,学生对于仰韶时期和大汶口时期彩陶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陶醉在各种各样的彩陶的美之中,在与这些出土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到它们外形纯朴、线条简洁流畅的美,在它们身上展现的文化蕴藏真切体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在之后的陶器创作中学生胸有成竹,将彩陶所蕴含的文化糅合到自己的作品中,用独特的视角再现彩陶的魅力。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作品要反映一定的生活和思想,而脱离了生活的艺术创作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才有意义,才能流传久远。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泥塑里的情感》的教学中,欣赏完精妙绝伦的《说唱陶俑》、《收租院》组雕、“泥人张”作品……充分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动态美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去街上观察各种职业的人——模仿他们的典型动态和表情。接着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再进行夸张、想象,捏制出具有特色的人物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观察力得到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艺术构思,在生活中获取了灵感。
三、创建环境,永葆学生的创作激情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陶艺课开展的目的不是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激情,而是积极推动他们的再创作,将创作激情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在此我进行了几点尝试,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我们每次课后总是挑选出3-4件老师和学生都很满意的作品并烧制出来,展示在陶艺教室的橱窗里,这对他们进行再创作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2.积极参加市、校举办的各种美术活动,让他们在竞争中认识自己的实力,找寻自己的不足。并且将他们发表或得奖的优秀作品放置在学校的展窗里或悬挂在学校的走廊、教室、办公室等地方。这一举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3.我们还尝试设置富有生活情趣的创作主题,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得到综合锻炼。比如《垃圾桶之花样年华》设计制作比赛,我们将最后获奖作品定制成实物,应用到校园中,这一举措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个性的挖掘,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采取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每次活动时,我们基本按照小组来活动,大家在活动中各尽所能,共同努力,不仅避免造成工具材料上的浪费,节省时间,而且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活动中取长补短。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匠人,而是让每个人都成长为自己心中的大师,在体会创造的乐趣的同时能有一双爱美的眼睛,有一双能表现美、创造美的双手。让他们在玩中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