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管理中,人的管理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学校的管理也就是对人的管理,因而人的要素是学校管理中最核心的要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教师管理就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
纵观当前学校管理的实际,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订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教师的水平也未能因课题、论文等定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少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即只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进而人为地漠视非理性及其非理性教育,因而学校管理的效能也大打折扣。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那就是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在发挥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管理囿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要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必须明确教师的特点,并且根据这些特点来制订管理的要求和方法。教师的特点是由职业特点决定的,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劳动具有崇高性、艰苦性、创造性、个体性、长期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即事业性、责任性和对学生的爱心。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充分尊重、信任、关怀教师,并给予教师公正、合理的评价,把物质利益和精神动力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
在当前以至未来的学校管理中,非理性管理将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学校非理性管理应体现出以下发展特征。
一、形成人本化的管理意识
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在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决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几种状态。教师也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显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其成为学校的“主人”,而不是“打工仔”。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关系,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校领导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也让教师感觉到容易接近领导,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让教师体会到领导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和合理需要,让教师感到自己也是学校的主人。这样彼此沟通、理解、信任、尊重的人文化管理,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师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管理中,首要的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要正确认识教师,运用现代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观,正确认识学校管理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去认识、审视、分析、评价教师和教师职业。因为教师和常人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向往,那就是期望他们的付出能得到回报和评价,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籍。
二、学校管理中,教师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要要素,上要受领导管理,下要管理人。不论是班主任,还是所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单单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更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他们要对自己复杂的管理活动进行策划、分析、组织、创造和研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最受尊敬的“领导”,是最亲、最可敬的朋友。他们可以不听家长的话,但不可不听老师的话。学生可能不认识校长,但对自己的班主任、自己的任课教师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近距离”关系,甚至永远都会记住他们,尊重他们。
教师作为学校特殊角色的扮演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之基础。学校领导在对教师的管理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学校管理工作服务。
三、为教师创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环境
人的价值在于去发现,去挖掘,去创造。有人说教师是一颗金子,就看校长有没有慧眼去发现其价值,有没有拿着放大镜去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一个学校几十名、上百名教师,他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在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学识水平、心理素质、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工作能力等方方面面都有所不同。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研究教师群体特点,善于发现每一个体特长,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用赞赏的目光来看待教师,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其价值的舞台。
四、为教师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
学校管理的实践表明,没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学校建立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应追求的目标。制定制度不是目的,而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完全依赖制度和办法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种种行为,纯粹的权利与服从式的管理模式,只能形成对立情绪,只是被动地服从,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压力,精神世界得不到寄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
营造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中,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地服从,难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学校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有所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有机融合。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从而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必事必躬亲,重要的是给学校的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在少一点强制和不准,多一点尊重和信任的管理模式中,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团结、和谐、宽松、奉献、进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让教师保持舒畅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在自我约束中自我完善。
五、显现教师评价新机制
教师评价制度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规范化的教师评价、分数化的教师评价、奖惩性的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一种科学而合理的新型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健康成长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一种完善而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能够造就一批蓬勃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优秀教师。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以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依据科学、评价目的明确的过程化评价制度与体系,对教师“因材施评”,以使教师积极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理性管理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非理性管理也有其局限性。非理性管理中注重人性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应该将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可以说,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的相互融合,将是21世纪学校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这个目标,管理的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而又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纵观当前学校管理的实际,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订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教师的水平也未能因课题、论文等定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少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即只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进而人为地漠视非理性及其非理性教育,因而学校管理的效能也大打折扣。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那就是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在发挥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管理囿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要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必须明确教师的特点,并且根据这些特点来制订管理的要求和方法。教师的特点是由职业特点决定的,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劳动具有崇高性、艰苦性、创造性、个体性、长期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即事业性、责任性和对学生的爱心。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充分尊重、信任、关怀教师,并给予教师公正、合理的评价,把物质利益和精神动力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
在当前以至未来的学校管理中,非理性管理将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学校非理性管理应体现出以下发展特征。
一、形成人本化的管理意识
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是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在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决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几种状态。教师也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显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其成为学校的“主人”,而不是“打工仔”。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关系,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校领导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也让教师感觉到容易接近领导,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让教师体会到领导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和合理需要,让教师感到自己也是学校的主人。这样彼此沟通、理解、信任、尊重的人文化管理,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师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管理中,首要的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要正确认识教师,运用现代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观,正确认识学校管理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去认识、审视、分析、评价教师和教师职业。因为教师和常人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向往,那就是期望他们的付出能得到回报和评价,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籍。
二、学校管理中,教师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要要素,上要受领导管理,下要管理人。不论是班主任,还是所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单单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更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他们要对自己复杂的管理活动进行策划、分析、组织、创造和研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他们最受尊敬的“领导”,是最亲、最可敬的朋友。他们可以不听家长的话,但不可不听老师的话。学生可能不认识校长,但对自己的班主任、自己的任课教师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近距离”关系,甚至永远都会记住他们,尊重他们。
教师作为学校特殊角色的扮演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之基础。学校领导在对教师的管理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学校管理工作服务。
三、为教师创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环境
人的价值在于去发现,去挖掘,去创造。有人说教师是一颗金子,就看校长有没有慧眼去发现其价值,有没有拿着放大镜去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一个学校几十名、上百名教师,他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在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学识水平、心理素质、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工作能力等方方面面都有所不同。学校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研究教师群体特点,善于发现每一个体特长,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用赞赏的目光来看待教师,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其价值的舞台。
四、为教师营造宽松的组织氛围
学校管理的实践表明,没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学校建立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应追求的目标。制定制度不是目的,而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完全依赖制度和办法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种种行为,纯粹的权利与服从式的管理模式,只能形成对立情绪,只是被动地服从,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压力,精神世界得不到寄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
营造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中,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地服从,难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学校领导者要十分明确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有所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有机融合。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从而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必事必躬亲,重要的是给学校的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在少一点强制和不准,多一点尊重和信任的管理模式中,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团结、和谐、宽松、奉献、进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让教师保持舒畅的心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在自我约束中自我完善。
五、显现教师评价新机制
教师评价制度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规范化的教师评价、分数化的教师评价、奖惩性的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一种科学而合理的新型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健康成长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一种完善而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能够造就一批蓬勃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优秀教师。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以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依据科学、评价目的明确的过程化评价制度与体系,对教师“因材施评”,以使教师积极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理性管理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非理性管理也有其局限性。非理性管理中注重人性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应该将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可以说,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的相互融合,将是21世纪学校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这个目标,管理的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而又急需解决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