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浩“暖文男神”炼成记

来源 :女友·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08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要采访卢思浩时,有朋友感慨:又是他,他现在怎么那么火?
  是的,确实很火。微博上的关注量有132万,新书出版后卖了几十万本,全国高校巡回演讲一场接一场,网上甚至出现了“卢思浩语录”……
  不过采访中他语气淡然,写作以及网络上的诸多光环,对他似乎并没什么影响。
  大概是因为,关于他的种种,就像他曾经写过的一句话:“所有的牛逼后面都是一道道苦逼的高墙,所有的苦逼背后都是傻逼样的坚持。”
  
  关于远方的梦与现实
  所有我们今天知道的关于卢思浩的故事,大抵都从“远方”开始。
  最初,“远方”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那是他上高二的时候,班主任读了一封来自学姐的明信片。内容平平无奇,只是寻常问候,但当老师读到“剑桥”这个落款时,卢思浩第一次被“远方”击中。
  对当时的他来说,剑桥,“只有敢想的份”。但当得知这位剑桥学姐正是父亲同事的女儿,后来又有机会真正见到她、和她交流的时候,“远方”似乎不再那么虚无,而是切切实实可以追求的东西。就像那位学姐对他说的:“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决定要出发的时候,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已经完成了。”
  他当然决定了要出发。于是高中毕业后他选择留学,虽未能去剑桥,但去了墨尔本大学,读金融专业。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很顺利,只是,没有人是准备好后才去远方的。或者说,所谓的“准备好”都只是自己的“以为”而已。
  对陌生环境的种种不习惯、不适应新教学模式差点挂科、最糟糕的时候丢了钱包……没办法经常见面,很多想要珍惜的朋友慢慢也就变淡了;刚和女朋友分手的时候也会想,如果没有出国的话,说不定还能在一起;妈妈做了手术,他是最后才得到消息,直到现在想起来还难过;而更难的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尝试很多的事情”,“最难的,真的是习惯孤独”。
  第一次离家一个人住,好朋友和你都有时差,加上那时候还没有微信,想要交流特别困难……“觉得好像整个世界只有自己一样,很难过。我还记得当时做饭把自己的手指割了,现在想想其实是很小的事情,但十六七岁的时候觉得特别难过。”
  那些日子里,他能倚仗的只有自己的性格,还有,文字。
  CUTE:从对剑桥只有“敢想的份”,到自己也进入极好的大学,想必也有不少感慨吧?
  卢思浩:很多时候你的目标可能实现不了,因为它真的很大,但我希望还是朝着目标努力。打个比方,本来你的能力只能让你走到50分的地步,而你的目标却是200分。如果没有200分的这个目标,很多人做到50分可能就停下来了,但如果继续冲着200分努力,到后来你会发现自己停在了100分——尽管还是没有到达200分,但也比50分多了很多。就像剑桥是我从小憧憬的地方,虽然最后我的大学肯定是比不上剑桥,但终究也是一所不错的大学。
  CUTE:说说本科毕业后,“间隔年”的那段经历吧?
  卢思浩:那一年走了很多地方,国内主要是四川、云南、新疆,国外去了新加坡、非洲等地。最难忘的是非洲的那些孩子们,那里的人真的很贫穷,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对我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我之前觉得人的梦想一定要特别宏大,但对于他们来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心地活着。那时候我发现活着就是活着,如果说它有什么意义的话,其实在于你自己能给它什么意义。
  能给人一点力量就可以
  卢思浩最初的“写作”是在出国前的那段时间。“一个人收拾房间、整理东西,想着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因为从小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所以还没离开就开始想家”,为了“缓解不安”,那时起,他开始写日记。
  从前熟识他的人,听到这里大概会张大嘴巴——要知道,高中时他的语文还常常不及格。当他开始尝试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慢慢地,竟然也能在众多投稿中被编辑选中。不过,那离真正的“写作”毕竟还有距离。
  如今动辄卖出几十万本的“暖文男神”,出版第一本书的经历其实也是异常曲折:曾因“考试月+打工”写不完稿而被迫解约,在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下把文章放到网上,慢慢小有名气、有编辑闻讯找来,最终,书是出版了,但三年只卖了1800本。
  “可能第一本书是很矫情的,只注重抒发情感,那时候算是意识流,也不管别人看不看得懂……准确地说,前两本书都只是在一味地抒情,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共鸣,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到了今天,他对这些早已释然,对写作这件事也有了新的想法,“我现在觉得把想法刻在故事里是更好的表达方式。”
  这些年,在被一些人称为“男神”的同时,其实卢思浩也一直经受着另一些人的质疑,“心灵鸡汤”“励志文”“话题单一”是大家惯例会提到的。好在他已经强大到不会为此纠结:“到底有没有用,需要你自己判断。而青春的主题,大概就是梦想、恋爱、励志,还有和现实接轨的阵痛。20岁的时候就该是20岁的样子。”
  那大概是他始终记得的那些文字对自己最初的意义吧?它是异国他乡陪伴他的伙伴,让他从一个无法独处的人,变得慢慢能在独处中找到乐趣,在思考里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算是对自己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至于它能为读者带来什么,他的期望,仅仅是“能给人一些力量就可以”。
  CUTE:看过你的书,感觉你应该是个“暖男”,很想向你讨教,要如何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
  卢思浩: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正能量,比如一个好朋友、一首歌、一部电影,都能陪伴你、给你力量。我还会去发掘一些美食。我觉得正能量就是去接触身边所有美好的东西。
  CUTE:在你结束的高校巡讲中,常遇到的问题都有哪些?你又会如何回复这些同龄人?
  卢思浩:最常遇到的问题肯定是关于迷茫、青春,还有小部分关于感情。如果说是关于感情的话,我会说如果失恋了要靠自己走出来,而“理想”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一句两句能解释清楚的。我一般会说大家要去实现理想,但是也要意识到理想可能不会实现。一个真正能实现梦想、很客观的人,他一定知道梦想离自己有多远,并知道自己要付出什么,这很重要。   
  卢思浩
  也叫Kevin、卢凯文,90后独立写手,人人网最红的治愈系作家。曾出版《想太多》《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等书。
  做大梦的幼稚鬼
  “开始做高校巡回演讲的时候吧,觉得不会有人来,但来了整整一个教室,还站了很多人……觉得自己慢慢地被认同了。”到了今天,卢思浩的微博关注量有132万,新书出版后动辄卖出几十万本,全国高校巡回演讲一场接一场,网上甚至出现了“卢思浩语录”……但这些对他的日常,似乎并没有丝毫影响。
  他的专业课是金融,和写书没有一点关系。回归到课业上,他更是只有很努力才能拿到好成绩的学生,论题一遍做不好就做两遍,文稿要求一万字就写两万字再删……甚至,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成为专职作者时,他却开起了自己的进口车贸易公司,决定把写作当成副业,因为“把喜欢的事当职业后会有负担”。
  他的日常生活,如今就被学习、写作、公司分成三块,“写作的时间在午夜十二点到凌晨四点,如果凌晨四点钟睡觉,争取在上午十点十一点起来,然后去上课到晚上,晚上有空的话会看电影、听歌,如果没有时间就是在忙公司的事情。”他说自己“生物钟很怪”,“一段时间只能做一件事”。
  不过,问起他那段著名的自我简介里的“大梦”到底是什么,他还是会说:“从前最大的梦想是让阿信给我写一篇书序(因为自己是五月天的歌迷),现在又加了一个梦想,希望将来的书可以被一些读者一直一直看下去,到老了之后有读者把它们都拿出来,说是看着我的书一起成长的,我觉得很棒。”
  不矛盾,又矛盾,有一点点复杂——他反而因此变得真实、鲜活。
  可能,他就是自己说的那样吧,是个“幼稚鬼”,是个“做大梦的傻子”,却又是个“笃信自己未来的人”。
  CUTE:很多人羡慕你年少成名,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卢思浩:成名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梦想的附加品,不管怎样都要努力去尝试实现想法,可能它的副作用是文字、音乐、电影,也可能是银行、服务、警察,都可以。所以不要去羡慕人家成名了,要想想自己离梦想还有多远。
  卢思浩经典语录
  我不怕自己努力了不优秀,我只怕,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当你在犹豫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大;当你勇敢踏出第一步时,这个世界就很小。等到有一天你变成了你喜欢的自己的时候,谁还会质疑你活得不精彩呢?你已经变成更好的你了,一定会遇到更好的人的。你是谁,就会遇到谁。
  ——《不靠谱和很安稳》
  我们常常会为了一个眼前的人义无反顾,却很难为了一个说不清会不会到来的未来和梦想而万死不辞。
  ——《你要找到黑暗中代替阳光的东西,那个叫作信念》
  现在让你难过的事情,许久回过头来看都会觉得那不算事,你之所以会把痛苦看得那么重,是因为你经历得不够多。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所谓的成长,就是越来越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也能更好地和孤单的自己、失落的自己、挫败的自己相处,并且接受它,然后面对它。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其他文献
母亲:史红菊 女儿:武旭华  女儿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舞蹈老师,妈妈之前经营舞蹈培训机构。    女儿武旭华说,妈妈史红菊儿时的梦想,就是学习舞蹈。“可是当时家庭拮据,我姥姥没送她去学,她后来就自己考上了舞蹈学校的附中。”专业学了七八年的舞蹈后,史红菊想进艺术团,无奈结婚后需要照顾家庭,她就进入培训机构,开启了舞蹈老师的教学生涯。在培训机构转悠了一段时间,自觉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她独立门户,开始自己经营
期刊
即使是在随便一家咖啡馆里都能听到VC、风投、a轮、b轮的今天,你也很难找到一个《竹马》这样的app——如果以常规思维来揣度,你想破头也不会想明白,它到底在做什么,可听听它的解读,却会让人对自己的思维产生怀疑,这样做事可以的么?在如今这个时代?——这就是竹马,一个心怀“改变大学、改变世界”梦想的团队,ta也许不可复制,但绝对值得思考。    线上——《竹马》app、竹马服务号  主要任务:生产小黄条
期刊
瓦瓦从小就做明星梦,奈何文艺细胞太少,唱歌五音不全,跳舞踩不到节拍,就连背台词也磕磕巴巴,高考时只得报考了计算机专业。大二暑假,她听人说浙江横店天天都招群众演员,不论资历不论长相,还有个别群演因此走上了演艺之路。心动不已的她收拾行李,只身往横店杀去。  一进横店,瓦瓦真是大开眼界:穿着清朝宫女服的演员在吃甜筒,演红军和日寇的演员一起撸串,还有满街拉客的电三轮司机,和租客讨价还价的房东,兜售演员证的
期刊
表妹晓晓念高中时,被父母三令五申不得谈恋爱,她整日长吁短叹,说大好年华付之流水,心中的王子却不知何时出现。我笑她花痴,她理直气壮地顶回去:“食色性也!宝贵青春不可辜负!”  进了大学,晓晓的王子终于出现。一所外地大学和晓晓的大学做夏令营,其中有一位大四男生和晓晓看对了眼。  晓晓给我看男孩的照片,高高瘦瘦,带着书卷气,一看便知是靠谱孩子。那段时间,晓晓没日没夜和男友打电话聊微信,远距离恋爱的种种酸
期刊
Y先生在大学里混过很多社团。  淳朴的Y先生最先参加的是一个以支教为主要活动的社团,该社团很正规,成员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有,还进行一些课题研究。平时到民工子弟小学支教,寒暑假则到偏远山区。Y先生多才多艺,会剪纸、编绳子、串珠子等各种手工,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因为民工子弟小学的校长说:教语文、数学的,我们不缺,你们来还抢了我们自己老师的活儿,教得又不连贯,就缺教孩子玩儿的,体育、美术、音乐这些。  
期刊
张晓晗:自称“银河系少先队大队长”,韩寒旗下《一个》APP上点赞数超高的人气作家,编剧。代表作有《最好的年代》《女王乔安》《少年博物馆》《除了爱,我们什么都不会》等。    前几天我一个好朋友突然宣布婚讯,订好了5月的酒席,让大家届时出席。“再一起跨年的时候,我就当爸爸咯。”在他说出这句话时,所有人的反应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的另一个好朋友为此深受刺激,开始陷入无尽的忧虑
期刊
水木丁:作家,专栏作者,出版有《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等作品,文字中人,生活中人,复杂到一言难尽,简单到不值一提。  小时候读金庸的《飞狐外传》,读到最后程灵素为胡斐吸取体内所中剧毒而死时,正是深夜,我哭得稀里哗啦。第二天眼睛肿得跟个桃似的就去上学了,那时候,我们都相信只要爱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的事,爱就是哪怕他心里没有我,我也愿意为他付出生命。可是后来长大了,渐渐就
期刊
沈奇岚: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喜欢用大把时间来阅读、思考、到处旅行,尝美食、看美人,和生动有缺点的人做朋友。讨厌无聊无趣和装模作样的人、事、物。新浪微博:weibo.com/shenqilan ; 微信公共号: shenqilan520。艺术公众微信号“UnderstandA 其然”创始人。  “摇身一变”这件事情一直深受欢迎。我们都喜欢灰姑娘的变身故事——魔法棒摇一摇,南
期刊
我六岁以前的时间,是静止的,是从山野里收来未经过滤的一罐冬蜜,经年累月搁在老斗柜上,裹着蜂巢残片,几只溺死的黑蚂蚁,半片什么昆虫翅膀;是哥哥带着我上树摸蛋下河捞鱼;是山上老伯挑来的瓦缸,装着上一年冬天藏下的雪,一毛一大碗咧;是奶奶的老笸箩,是奶奶的蓝布衫,是奶奶跺着大脚追着小叔碎碎叨叨地骂,为着小叔炒饭时多舀了一勺猪油……  我的奶奶,一双放大版的金莲,顶着一米七的身高,像金刚一样风风火火,不知疲
期刊
麻宁:北京琼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CEO、专栏作家、独立主持人、微信公众平台“麻范儿”(maningvivian)主笔,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城觅》App联合创始人,出版个人文集《陪你一起直播青春》,被媒体及网友誉为“正能量女神”。  我先生是做投资的,去年他们投了一个影视公司,那个公司最近的一个核心业务就是投资了一部电影,并且跟制作团队签下了18亿票房的保底协议(就是无论最后票房多少都要按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