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石块砸闯红灯汽车行为的法理分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u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众多媒体的焦点和大众的视线不约而同地对准了甘肃省的兰州市。7月9日晚,一位老人站在兰州市南滨河路金港城小区北门前的斑马线上,手拿砖块,若有汽车经过时闯红灯,老人便用砖块砸向违章车辆,以教训闯红灯的违章司机。据不完全统计,当晚被砸的汽车约有30辆。有人为老人的行为喝彩叫好,也有人认为老人行为是以暴制暴,虽然合情,但不合法。本文试图从法理角度对老人砸车的行为进行分析,确定其行为性质。
  
  一、老人的砸车行为应当适用何种法律调整
  
  被老人所砸的大多是轿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仅以修理费而言,一般应当在每辆车1千元以上,合计造成的损失应当在3万元以上。这样的行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排除其社会危害性,显然就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其行为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即使按起点提高了以后的最新标准,损失达到5000元以上即构成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5条的规定,可能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而且还有可能被认为是“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而处以三年至七年有期徒刑。进一步分析,老人的行为还可能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被处以更严厉的刑罚。因此,老人砸车行为的性质,即是否合法,如不合法,属于一般的违法还是涉嫌犯罪,是否要进行民事赔偿等等,已经超出行政法调整的范畴,而要适用刑事法律进行调整,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加以确定:或者是一种犯罪行为;或者是一种表面看虽然符合犯罪构成、但实际上却排除了其社会危害性(如正当防卫)的行为。
  
  二、老人砸车行为的法律性质
  
  1、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正当防卫概念的规定。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到,正当防卫是一种个人的以暴制暴的行为,而法律对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是允许甚至鼓励的。因此笼统地说以暴制暴行为不合法,显然并不妥当。以暴制暴本身不是判断合法与不合法的依据,它可以是合法的,也可能不合法,关键还是在它是否符合法律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各国的法律都有允许公民进行正当防卫的规定,原因很简单:即便国家机器再强大,安全机制再完善,也无法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为受到不法侵害而需要帮助的所有公民和个人提供公力救济。在很多情况下,公民不得不进行私力救济,以维护自已的权利和合法的利益。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作出的。
  根据刑法的上述规定,构成正当防卫应当具备以下五个要素:第一,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这种侵害行为可以是犯罪行为,也可以是尚未构成犯罪的侵害行为,但必定是违法的;第二,这种不法侵害行为是正在发生的。对于已经过去的不法行为,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不法行为,不能进行防卫,防卫行为必须具有适时性;第三,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进行;第四,防卫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维护权利;第五,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对什么是必要的限度,法律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官通常是以社会上一般人对此的理解为基础并进行法理化后作出判断。
  2、老人的砸车行为具备正当防卫的全部构成要素
  第一,老人在实施砸车行为时,有不法侵害行为亦即故意闯红灯的行为发生。所谓不法侵害行为,应当泛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行为。一般说来,机动车驾驶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闯红灯都是故意的:明知交通安全法规定交通指示灯为红灯亮时禁止车辆通行,却仍然强行通过,而这种违法行为直接、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驾驶汽车闯红灯属于刑法所规定的不法侵害行为;第二,这种不法侵害行为是正在发生的:老人所砸的,都是正在闯红灯的车辆,防卫适时;第三,老人所砸的,都是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人驾驶的车辆。这里有一个问题:防卫行为针对不法侵害人驾驶的车辆,是否等同于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笔者认为是肯定的,因为车辆其实是不法侵害人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工具,针对闯红灯的车辆进行防卫,也就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第四,老人砸车是为了制止闯红灯的不法侵害行为,以维护在人行横道线上正常、合法行走的行人的安全亦即权利;第五,砸车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正当防卫行为是一种以暴制暴的行为,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是法律允许的,也是正法防卫的应有之义。老人只是用砖块砸向车辆的后部,没有给车辆驾驶人、乘车人及其他人造成任何人身伤害,只是对车辆造成了较轻的物质损害,如果总数累计,可能是个不小的数字,但相对于故意违反交通安全法禁止性规定的闯红灯行为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显然要轻得多,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也没有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老人的砸车行为在刑法上属于一种排除了社会危害性的正当防卫行为,是一种合法的行为。由此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当然也只能由实施不法侵害的人、也就是闯红灯的机动车驾驶人自已承担。
  
  三、砸车行为存在一定的正当性瑕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老人的砸车行为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是否值得鼓励?或者说,其他公民是否也可以对此进行效法,实施同样的行为?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行为的正当性问题。就本案而言,笔者并不倾向于鼓励这种行为,原因就在于砸车行为的正当性有瑕疵。正当性是比合法性更高层面的一种承认,它或者是一种公认的道德价值,或者是具有正常理性和情感的人们的共识。合法的行为一般说来都是正当的,但也会有例外。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行为如果不尽合乎情理,不能完全成为人们的共识,其正当性就会有瑕疵。或许,在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由于其导致的交通肇事危害结果屡屡“创纪录”而成为社会焦点的现时,给这些违法者以迎面一击的做法有可能使那些无视法律和他人生命的机动车驾驶人猛醒,但同样使人无法忽视的是这种做法的负面作用:一是砸车行为有可能使正在行驶中的机动车因为受到损坏而失去控制,从而危及车内人员和周围其他人员的安全;二是不能排除有个别机动车驾驶人并非有意闯红灯,而是由于其他原因、甚至是合法的原因没有及时停车,对于非故意的违法行为,是不能进行防卫的;三是正当防卫行为的主要对象是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对于犯罪以外的、非暴力的不法侵害行为,如本案中的闯红灯,还有更多同样是非暴力的、没有危险的、足以制止这种闯红灯不法侵害行为的方法可供选择,砸车显然并非是合适的选项。这就是砸车行为的正当性瑕疵所在。据称,老人的砸车行为在网络上得到了将近百分之八十的网友的支持,即便如此,至少还有百分之二十的网友并不赞成老人的做法,如果在现实中进行辩论,不赞成老人做法的人数比例还要高。主要原因就在此。
  基于上述分析,还可以看到,作为合法行为的正当防卫,也有两种情形:一种不仅合法,而且正当性没有瑕疵,主要是针对暴力犯罪的,如公民对正在实施抢劫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防卫行为,对这种防卫行为,法律不但允许,而且给予鼓励;另一种,如本文中老人的砸车行为,虽然合法,但其正当性存在瑕疵,相对于前者,其限度不易把握,容易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故法律虽然允许、但并不鼓励这种行为。
其他文献
摘 要: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控辩双方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应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解决行为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认识主要存在“客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但这两种观点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与反思,以期探求一种更为明确、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并与当前人民法院“司法公正与效率”主题相适应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关键词:刑
期刊
摘要:刑事和解制度被人称为“司法改革中的一支奇葩”,它的特点及它在政治上、法律上的顺应时代性使得它在理论研究中深受广大学者的喜爱,不断的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关键词:刑事和解制度;起源;特点    刑事和解,是指通过调停人使受害人和加害人直接交谈、共同协商达成经济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有利于加害人的刑事责任处置的诉讼活动,包括经济赔偿和解和刑事责任处置两个程序过程。  事实
期刊
近几年来,四川省简阳市检察院坚持不懈的探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基层检察院全面建设的路子,着重在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的基层院建设目标,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一、更新观念,把机制建设摆到重要位置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作用日益显露。该院根据检察机关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结合本院实际认真地进行分
期刊
一、检察引导侦查的提出及内涵    从世界范围看,检警关系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检警一体”型;另一种是“检警分离”型。前者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其核心是检察机关参与甚至主导侦查活动;后者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代表,在这种构架下,检察机关一般不参与,更不领导、指挥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而只是在侦查终结后进行审查起诉。但无论是在“检警一体”,还是在“检警分离”构架下,警察都是作为控方的一部分,向检方提供强有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不断产生,犯罪行为也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作案手段的残忍性和恶劣性致使刑事被害人的人身、精神和财产及家庭受到巨大损失。而有些刑事案件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法侦破,或者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身没有财产可供赔偿或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1、某些刑事被害人由于刑事案件的发生,陷入生存困境。绝大多数暴力
期刊
摘要:检察委员会是检察机关内部的最高议事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目前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委会,存在机制滞后和不健全、人员组成、议事范围、等缺陷,严重影响到检委会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权威。通过确立检察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完善检察委员会成员准入制度、改革检委会议事制度、配设专业咨询机构、注重调查研究等改革路径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检委会;缺陷;改革路径    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委员会的初衷,是为了发挥集体
期刊
摘要:回避制度既是一项古老的诉讼制度,也是现代世界各国所普遍适用的一项制度。回避制度的建立,旨在确保司法人员在诉讼中保持中立无偏的地位,使当事人受到公正的对待,获得公正司法的机会。  关键词: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回避;对策    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是检察机关的两个内设机构,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分别是这两个部门的主要职责。由于检察机关内部要求轮岗,所以这两个部门的人员相互交流也常有发生。从公诉部门
期刊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自首;重复评价    一、引言    前不久,备受关注的杭州5.7胡斌飙车案由法院作出判决,该案宣判后,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他们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判决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其中,对不认定自首情节有这样的解释:  “因为胡斌肇事后及时报警并在现场等候,这属于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义务,刑事立法上已将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义务的肇事人给予从轻处罚,而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者规定要加重
期刊
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修正案(五)》第2条第3款也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以盗窃罪定罪处罚。然而,如何理解与适用这一条款,理论与实践中颇有争议。本文通过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具体行为方式进行更为详细的剖析,以期进一步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具体内涵进行厘清以便定分止争,同时也能对司法实践产生积极作用。    一、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
期刊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对受到犯罪侵害而未能从犯罪人或其他渠道得到充分赔偿的刑事被害人及其亲属通过相应程序给予一定补偿的制度。[1]该制度已在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广泛实施,并渐成国际潮流。然而在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还徘徊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加强对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进行理论研究,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补偿制度设想,对于推进该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