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音乐唱腔流派之发展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w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分为评话和弹词两部分。评弹音乐的唱腔流派主要说的是弹词。弹词中的唱是说的演唱,弹是乐器的伴奏,这样说、噱、弹、唱就形成了弹词的一个整体。本文主要以了解苏州评弹音乐唱腔流派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为目标,同时尝试研究其音乐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苏州评弹;弹词;流派;唱腔;发展
  中图分类号:J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55-2
  一、苏州评弹音乐的形成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弹词兴于南方诸省,所以演出均操吴语,大约有400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江南奇葩。评弹音乐分为两种演出形式,一种叫评话,一种叫弹词。评话称为“大书”,只有说话没有演唱,大都为单人演出,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又称为“小书”,大都为双人演出,也有一人或三人的,他们通常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弹词”一词,最早见之于文字的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另说,“弹词”一词始见于元代,但无确证。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飞速发展,此时已编写在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不断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大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即于此时出现。“前四名家”指活动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的评话、弹词艺人中较有成就的艺人,反映评弹的兴盛,响档、名家辈出。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的一种散韵文体结合,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苏州方言说唱艺术的弹词的基本形式。
  二、苏州评弹音乐的主要腔系
  苏州评弹唱腔流派的渊源来自于经典的三大流派,即陈调、马调、俞调。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陈遇乾、马如飞、俞秀山。正如曲谚所云:“流派流派,有流才有派”,“流派流派,不流则衰”。经百余年的发展,不断出现了可以传承和更好发展的名人大家,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这些曲艺唱腔流派在演唱家的传承中也得到了适当的改革创新,有些因此形成了新的派别。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苏州弹词的基本调,根据每个说书人自身不同的嗓音条件和书目内容,形成各种不同韵味的腔调。这些腔调确立后便以创造者的姓氏命称为“某调”,至今已有25种基本调。
  虽然苏州弹词音乐不断革新、发展,尤其是“流派唱腔”不断涌现,但经典的三大流派还是应该要认识了解。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弹词前四名家”之一的陈遇乾创立了“陈调”,因为他早年唱过昆曲,所唱之腔带有明显的昆曲韵味,加上他的演唱总是苍劲浑厚、深沉有力,而且极少用作长段的表唱,所以通常表现的是故事中的老生、老旦等角色。经常演唱(其代表性书目有)的曲目有《义妖传》《芙蓉洞》《双金锭》等。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和发展,“陈调”有了明显的改进。如60年代蒋月泉将京剧曲牌“高拨子”巧妙融入“陈调”的唱腔,成功地演唱了《玉蜻蜓·厅堂夺子》,曾经被公认为苏州弹词的经典唱段。
  “俞调”为清代嘉道年间的俞秀山所创,这种流派唱腔很大程度上也吸收了昆曲的吐字行腔方法,旋律宽广,优美动听,委婉圆润。如俞筱霞演唱的开篇《梅竹》,是今天能听到的唯一的“俞调”老唱片,长腔慢板,节奏悠扬,确实长于表现私语缠绵的情感。正如清代学者黄协埙所说:“弹词有俞调、马调之分。俞调系嘉道间俞秀山所创也,婉转抑扬,如小儿女绿窗私语,喁喁可听。”适合旦角、小生等角色。
  “马调”为清代咸同年间“弹词后四名家”之一的马如飞所创,是一种说唱性很强的叙事体曲调,其代表性书目是《珍珠塔》。它真正脱胎于原始“书调”而又有风格化的发展。它的唱腔质朴淳厚,富于韵味,长于吟诵性地大段叙事,常常用嗓子一气呵成,应当说是最适合苏州弹词说唱表演的流派唱腔。
  曲艺音乐的旋律和语言结合完美,加上说唱相间的表演,叙事与代言互为交织的文体,使它成为描绘生动故事和人物形象的最佳音乐形式。具有这些功能特点的不仅有“陈调”“俞调”“马调”,还有很多唱腔流派。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杨筱亭(1885-1946)的“小阳调”(也叫“小杨调”)、魏饪卿(1987-1946)的“魏调”、严雪亭(1913-1983)的“严调”、朱耀祥(1894-1969)的“祥调”、杨振雄(1920-1998)的“杨调”、姚荫梅(1906-1997)的“姚调”、张鉴庭(1909-1984)的“张调”、李伯康(1903-1978)的“李伯康调”、侯莉君(1925-2004)的“侯调”、尤惠秋(1930-2000)的“尤调”以及薛小飞(1939-2012)的“薛小飞调”、王月香(1933-2011)的“王月香调”,等等。
  三、弹词音乐唱腔流派的发展传承
  近40多年来,苏州评弹唱腔流派的发展传承像苍天大树般茂盛,至今已有25种唱腔流派。无论是唱法、内容和形式都一直在推陈出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如20世纪20年代,“马调”传至第三代传人魏钰卿时,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人称“魏派马调”或“魏调”。魏钮卿在苏州弹词中的演唱加强了曲目的旋律性和节奏感,同时加强了前奏和过门的伴奏音乐的节奏感,使音乐的整体感觉趋于饱满。以大嗓为主,真声唱出,采用胸腹式呼吸的同时注重运用丹田气,讲究中气足,运气中以连为主,更加注重气息、喷口的运用和行腔的连贯性。而魏钰卿的儿子魏含英所传唱的“魏调”,则进一步发挥了长段叠句一气呵成的特点,并且琵琶的伴奏与唱腔之间形成了一种支声性复调的殊途同归关系,使“魏调”声腔更趋丰满。
  20世纪50年代末,在“马调”的基础上,薛小飞创立了“小飞调”。“小飞调”在“魏派马调”爽朗明快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特色,腔句之间衔接自如,朴实流畅,咬字清楚,唱段以叠句居多,唱法采用在快速行腔中一气呵成完成一长串叠句,这是对“马调”艺术的重大突破。“小飞调”也凭借着自身的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新听众,促进了苏州评弹艺术的全面发展。
  在“马调”的基础上创制的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还有“沈调”和“薛调”。这两个调系是由“马调”直接繁衍而来的。他们的唱腔同源于“马调”,但又体现出别样的韵致:“沈调”清雅飘逸,优雅恬静;“薛调”铿锵明快,刚柔相济。薛筱卿还开创了琵琶自由伴奏的先河。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州弹词界,沈薛二人搭档表演的传统书目《珍珠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被誉为“珠塔之王”。此外,在“沈调”和“薛调”的基础上还创制了很多流派,如“周云瑞调”“琴调”“祥调”“香香调”等等。其中“香香调”的唱腔节奏紧凑,字音简洁,速度多变,快散结合,特别是其所擅长的大段叠句连唱,听来更有一泻千里、淋漓酣畅之感。
  回顾许多弹词流派的流变发展来看,其基本规律是明显的。如“蒋调”是在“周调”基础上蜕变而成;“丽调”则是在“周、蒋调”基础上博采众长而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清理含蓄、柔中带刚的特殊风格。各种流派的传承都不是依葫芦画瓢的模仿,而是每个流派艺术家挖掘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保持原有的流派的精华的同时,革新出很多标新立异之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唱腔,并以自己的姓名开宗立派。只有这样,流派唱腔才有生命力。
  这些曲艺唱腔流派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刻意自封的。它是一代代演唱家传承和独创性的结晶。这样独树一帜的传承方式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唱腔;二、被广大听众所公认和喜爱;三、被内行所承认并广泛流传;四、在该曲种唱腔的发展史上,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优秀的流派唱腔,总是根据不同内容,在其风格基础上,能创造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这种流派唱腔,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因此,流派唱腔的艺术风格,必须随时代的进展、内容的更新,有相应的改革才能相适应。对于过去留下来的流派,根据内容需要,可以择优而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发展迅速,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新节目不断涌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和《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等。
  苏州评弹艺术发展至今,书目十分丰富,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记录了大量的演出本,并作录音、录像,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弹词选》。有关历史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次第展开,出版了《苏州弹词旧闻钞》《评弹艺人谈艺录》。然而,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结论
  苏州评弹中弹词的唱腔流派在评弹音乐长期繁衍流变的曲折过程中,在细软的吴语中不断积累,不断演变和发展,像接力赛一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种演变发展,既有内在精华的保持继承,又有外在特点的借鉴融合,这体现了不同地域流派的苏州弹词艺术家各自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创造精神。每个流派的基本唱腔都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和可塑性,这种特点使苏州评弹音乐的发展更加迅速和辉煌。苏州评弹音乐所走过的,是一条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功能与技巧并重发展的辉煌里程,并且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走得更长更远。
其他文献
摘要:普通高校民歌教学不仅要重视声乐技巧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深入田野,对民歌产生的背景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演唱者才能真正领会民歌的内涵,在表演过程中,充分表现其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民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58-1  “民族音乐学本质上是一门以田野考察实践为基石,以客观描
日前.靖江市第三批“科技镇长团”在驻地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例会,全体科技镇长团成员出席参加。“科技镇长团”团长,靖江市副市长李强天同志主持了会议,会议明确了近期工作重点,围绕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日揭牌。近年来,公司与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省级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
电影艺术由无声时代进入有声,这在世界电影长河中无疑是一颗耀眼而璀璨的里程碑式的明珠。声音的出现,不仅为电影添加了对应的对白,真切的音响,同时也加入了优美动听的电影音乐。人们对电影情节的记忆或许会在漫漫时间荒流中渐渐模糊并被湮没最初的模样,然而,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却以独立的姿态在电影史上成为经典而世代流传。  电影音乐是20世纪初新出现的一种艺术体裁。对于“电影音乐”这个名词,不同的艺术术语手册都做
摘要:舞台灯光的运用需要使用到复杂的技术手段来对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进行表现。简单讲舞台灯光就是对光与色的艺术创作。通过灯光与表演的完美融合,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加完美的艺术享受。在文中主要就光与色在舞台灯光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舞台灯光;舞台表演;光与色  中图分类号:J7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78-1在舞台美术中舞台灯光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摘要:梁平盛产竹,有“百里竹海”之称,是著名的纸张生产地。屏锦镇最初出现了刷制红纸的刷房(由于制作红纸工夫全在刷上而得名),刷房也在红纸上用墨印简单图案和神灵以满足百姓婚丧嫁娶的需要,后来也开始生产年画。年画由单色发展到多版彩色套印,并在此基础上施以手工彩绘,工艺由简单到复杂,品种不断丰富,成为著名的年画产地。  关键词:梁平;年画;屏锦;徐氏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摘要:“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内涵,以及细腻、准确、精美的演唱特点,被称为“歌曲中的精粹”。本文重点研究艺术歌曲的演唱对提升学生声乐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综合素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66-1  一、提升演唱技巧  正确的音乐表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怎样能够强有力地准确地刻画这一
面部表情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是人喜怒哀乐的最佳表演舞台。在舞蹈表演中,身体表现力更多的是一种故事的叙述,而丰富的面部表情却更能细腻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将面部表情与肢
摘要:声乐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被无数歌唱家不断创新,有了很多的流派。声乐在中国主要分为美声、民族、通俗,近年来又出现原生态唱法。那么中国的声乐学生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美声唱法的要点?美声训练又该从哪里入手呢?给出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美声唱法;共鸣;声乐  中图分类号:J6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65-2  美妙的歌声是无价之宝,能使歌者感到无限的
摘要:基于当前杉木的应用现状的基础,分析杉木不同种类的不同特性,从铺装及园林小品布置等方面阐述了杉木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价值;探索归纳杉木在园林中的处理手法,提出了杉树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所起到的作用,总结出杉木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原则。在当前倡导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促进杉木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杉木;景观;运用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