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这个戏好看吗?”
“不好看。”
“不好看你怎么还能看得下去?”
“因为没别的戏看。”
这是去年的一天,海清在家陪父亲看电视时的一段对话。当时,电视剧里雷人的台词和粗制滥造的情节,让海清坐了不到十分钟就站起来了。
她搞不懂,这么烂的戏怎么还有人会看?而父亲的回答让她觉得,“中国的老百姓太可怜了。”
“2013年确实不是一个大年,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戏。”海清直言不讳地对《中国周刊》记者说,“现在我们的电视剧面太窄了,像推理剧、宫廷剧基本没有了。应该去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多拍一些好看的剧。”
在海清看来,判定一部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你是否愿意坐在那里看下去。”
好剧本被拍坏的有先例,坏剧本被拍好的也有。但对海清来说,接一部戏时最基础、最根本的评判标准,还是剧本和角色。
很长一段时间,海清扮演的“媳妇”角色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想被定位成一个形象。演员这个职业就是要不断尝试新的角色。让她不停地塑造同一个东西,就会失去兴趣。”她之所以一直没有接拍一些电影,就是因为“不想把电视剧上的形象和特点再去放到大银幕上,那样没有新鲜感”。
“好剧本太难等了!”海清感叹。
入行十几年,海清似乎有些无奈:“《来自星星的你》和《纸牌屋》我都看了。剧本太好了,每一集就像一个小电影。我觉得,未来三年国内都做不到。”
《中国周刊》:您对目前的国内电视剧市场怎样评价?
海清:我不是特别了解,只能说作为电视剧演员,入行这么多年来,比较关心的还是剧本和合作团队。剧本是一剧之本。还有就是角色能不能完成,合作伙伴是不是有缘分,有默契,有火花。制作公司靠不靠谱也很重要。
为了等一个好剧本,有可能两三年都拍不到一部戏。对于演员来说,手就生了。所以保持一定的产量也很重要。好在,合作演员和导演能够挽救一个剧本。
《中国周刊》:你印象比较深的剧本有哪些?
海清:只能说我运气很好,出道的第一部戏《玉观音》,很幸运的是海岩老师的编剧。那个剧本好到基本不用加减一个字,改一点都是多余的。
拍完《玉观音》,一度没有接到好剧本。直到2007年,碰到了滕华涛,上了他的《双面胶》。之后连着拍了几个戏,《王贵与安娜》、《蜗居》,比较顺利。后来就是六六的《心术》。除了运气好,还能说啥呢?
《中国周刊》:你对行业规则有什么看法?
海清: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对于剧本的尊重,对于市场的尊重,对于艺术的尊重,非常有必要建立规则。
电视剧其实很痛苦。说到底,它是一个商品,做得好了就是艺术。我们大部分演员希望在这个商品里面倾注艺术性,不是说仅仅收视率高就好了。
《中国周刊》:我们需要向韩剧和美剧学习什么?
海清:我觉得需要学习他们的专业化。像《来自星星的你》,好多人都喜欢。这种剧本模式和生产模式,和国内不一样。
《中国周刊》:对“一剧两星”政策,你怎么看?
海清:刚颁布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都被刷爆了。我一直不是很了解,就问朋友们,这跟我们有关系吗?他们说,太有关了。
“不好看。”
“不好看你怎么还能看得下去?”
“因为没别的戏看。”
这是去年的一天,海清在家陪父亲看电视时的一段对话。当时,电视剧里雷人的台词和粗制滥造的情节,让海清坐了不到十分钟就站起来了。
她搞不懂,这么烂的戏怎么还有人会看?而父亲的回答让她觉得,“中国的老百姓太可怜了。”
“2013年确实不是一个大年,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戏。”海清直言不讳地对《中国周刊》记者说,“现在我们的电视剧面太窄了,像推理剧、宫廷剧基本没有了。应该去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多拍一些好看的剧。”
在海清看来,判定一部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你是否愿意坐在那里看下去。”
好剧本被拍坏的有先例,坏剧本被拍好的也有。但对海清来说,接一部戏时最基础、最根本的评判标准,还是剧本和角色。
很长一段时间,海清扮演的“媳妇”角色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想被定位成一个形象。演员这个职业就是要不断尝试新的角色。让她不停地塑造同一个东西,就会失去兴趣。”她之所以一直没有接拍一些电影,就是因为“不想把电视剧上的形象和特点再去放到大银幕上,那样没有新鲜感”。
“好剧本太难等了!”海清感叹。
入行十几年,海清似乎有些无奈:“《来自星星的你》和《纸牌屋》我都看了。剧本太好了,每一集就像一个小电影。我觉得,未来三年国内都做不到。”
《中国周刊》:您对目前的国内电视剧市场怎样评价?
海清:我不是特别了解,只能说作为电视剧演员,入行这么多年来,比较关心的还是剧本和合作团队。剧本是一剧之本。还有就是角色能不能完成,合作伙伴是不是有缘分,有默契,有火花。制作公司靠不靠谱也很重要。
为了等一个好剧本,有可能两三年都拍不到一部戏。对于演员来说,手就生了。所以保持一定的产量也很重要。好在,合作演员和导演能够挽救一个剧本。
《中国周刊》:你印象比较深的剧本有哪些?
海清:只能说我运气很好,出道的第一部戏《玉观音》,很幸运的是海岩老师的编剧。那个剧本好到基本不用加减一个字,改一点都是多余的。
拍完《玉观音》,一度没有接到好剧本。直到2007年,碰到了滕华涛,上了他的《双面胶》。之后连着拍了几个戏,《王贵与安娜》、《蜗居》,比较顺利。后来就是六六的《心术》。除了运气好,还能说啥呢?
《中国周刊》:你对行业规则有什么看法?
海清: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对于剧本的尊重,对于市场的尊重,对于艺术的尊重,非常有必要建立规则。
电视剧其实很痛苦。说到底,它是一个商品,做得好了就是艺术。我们大部分演员希望在这个商品里面倾注艺术性,不是说仅仅收视率高就好了。
《中国周刊》:我们需要向韩剧和美剧学习什么?
海清:我觉得需要学习他们的专业化。像《来自星星的你》,好多人都喜欢。这种剧本模式和生产模式,和国内不一样。
《中国周刊》:对“一剧两星”政策,你怎么看?
海清:刚颁布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都被刷爆了。我一直不是很了解,就问朋友们,这跟我们有关系吗?他们说,太有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