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带过一个学生,在班上显得特立独行。别的老师眼里他个性张扬,散漫又敏感,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分数怀着蔑视的态度;同学关系紧张,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接受批评;有时候思想单纯得有些幼稚。但我总感觉这些是他的表面,只是不想把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显现出来,故意把自己藏在壳里。因而我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由于有任务外出了一段时间,但我一直没放下这位学生。回来后不无遗憾地听说他已在老师“善意的劝说”下退学了。静心思索,悲凉袭满全身。
  现实的情况是,教育使我们老师变得机械化,变成像流水作业工厂里的一个流程的工人。我们的任务是将我们这一环节的“产品”交付出去,合格与否不是我们的事情,自有“检验员”去检验,而整个教育都这样的时候,生产“不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会由某一个老师来承担,因而看似责任重大的教师却没什么真正的责任。所要做的只是去应付各种检查,应对评职称评名师的各种条件。因而我们就变得不会思考教育,更不会去反思教育。一种流行的说法:老师是吃良心饭。而谁也说不清楚“良心饭”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个 “良心饭”的标准。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但我们目前最多是给学生带来一些知识,启迪一些智慧,很少教给学生怎样不断增强生命的强度。
  反思一下教育,我们会发现目前教育的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遗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遗忘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特情感体验的人。教师由“灵魂的工程师”悄然变为了“促生产,抓效益”的生产工人。而目前的评价却很轻易地就能对教育作出评价,并且还很具体很细化,不过这种评价和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体验、人生感受到底有怎样的联系,教育上下都已无暇关注。
  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可能已经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过分地强调智育,强调“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班级成为竞争的“战场”。当然现行具体的教育也不乏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有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但这些内容相互分割、无系统甚至倒挂,教育的内容空洞且教育途径单一,缺乏整合,难奏实效。青少年们却很难找到明确的生存意义——他们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学习、考试,而生命对他们不过是个遥远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分析说:以升学率为评价教育、学校与教师工作的惟一刚性标准与尺度,是人人都明白、却又似乎无以疗治的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痼疾,已经并且正在继续给我们的教育造成致命的伤害:教育成了生存竞争的绞肉机,失败者的生命发展完全被忽视与牺牲,而胜利者的生命在残酷的角逐中被严重扭曲,这两个方面都造成了对青少年生命的摧残,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而像上海师大中文系商敬友教授的梦想“我梦想所有的老师都爱他的学生,他的每一个学生;我梦想所有的学生都爱他的老师,不是害怕,不是崇拜,不是感恩,也不是迎合奉承,而是爱,单纯的爱。”这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想。
  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理应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但一直以来我们可能都忽略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或未把它摆到应该有的位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最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而我们一直做的事可能都是本末倒置。学生的生命质量怎么样,我们考虑得太少。我们最关注的仅是今天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几个,考试能否得高分,高考考上几个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被政治化了,变为功利主义教育。
  因而,教育要回到也必须回到关注生命本身的方向上来。教育必须把“关怀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核心。正像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的那样,良好的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有一系列的变革,要求我们的社会,政府,学校,老师,家长等都要从源头,从思想观念上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去努力创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人这样说时下的老师:时间是满的,成就是空的;工作是忙的,思想是空的。有些绝对,但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可能在一时之间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教师切不可仅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受害者,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观众,而要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教育者,帮助学生懂得学习是在为生命成长奠基。教师要有方向意识,这个方向就是让学生有生命的高质量。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运用一定的机智与教育艺术最大可能地给学生一些生命方面的教育。马克思·范梅兰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发现的,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而一旦被别人发现了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就成了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人如果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许就是通过他人的引导、帮助、提醒,使我们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整个生活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我们因而可能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而教师恰恰就是应该发现学生特长的那一类人。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一个老师批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另一个老师祝愿道: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对于这样的教育爱心我们是完全可以也应该做到的。
  经济学与社会学中有一个“火车头”理论,一个人跑得很慢,但他搭上了一部快车;另一个人跑得很快,但他搭上了一部慢车,结果谁先到终点不言自明。我们的学生搭上教师这部车,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车,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很多教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如何的差,与之对应的别的班级如何优秀。首先,我们的教育动机就有问题,何谓好生,差生?我们要有一个乐观的学生观。契诃夫说:“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不平等应该认作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不平等变得不易察觉,就像我们把鱼或熊之间的差异抹平了。在这方面,文化和教育起很大的作用。”乐观的学生观是一个教师起码的前提。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带着悲观学生观的教师首先自己就是狭隘的,怎么能扩充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得知教师有这样那样想法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可能在这种教师的课堂里连起码的舒适都感受不到。林语堂说,人只有躺在床铺上,衣服脱了,鞋子脱了,袜子脱了,手脚摆放舒适,身体也舒适了,心灵才有自由。那学生就更感受不到心灵的自由了,又怎么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长?
  教师要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肖川《教育就是服务》)
  教师要真正找到那种伟大感、神圣感,就要使自己的工作动机与工作过程变得伟大而神圣。在教育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有独特情感体验的人,我们的任务要使他们是生命变得更有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激情得到最热烈的绽放。那么,教师才会在这个过程中升华自己。
  作者单位:江阴市山观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问卷对湖北省黄冈市8所幼儿园的537名农村幼儿进行了认知发展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幼儿在思维发展、安全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言语发展等方面明显落后于非留守幼儿。幼儿园性质与对留守幼儿的重视程度、家长与留守幼儿互动的质量及监护者的学历等因素都会对留守幼儿认知发展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为促进留守幼儿的认知发展,应努力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加大对留守幼儿的重视程度;提高
“你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在公园的长椅上坐一小时,觉得只过了一分钟,你紧挨着火炉坐一分钟,却觉得过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在一次回答公众对相对论的提问时如此说。虽为玩笑,但其中却包含着相对论最本质的东西。在经典力学看来绝对不变的时间间隔,在相对论看来会随着参照物的选取而不同(就像姑娘,火炉对时间感觉的影响)正是这一点,使相对论的时空观与经典物理的观点完全不同,经典物理的时空是绝对的,而相对论的
一、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实施新教材以来,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提高了,这其中主要得益于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激励性为主)的改变。但当前,部分老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过分地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数学课不该忽略数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应该是学习
在宝、黛、钗三者的恋爱纠葛中,薛宝钗无疑是最终的胜利者:她终于如愿以偿,击败黛玉,做成了贾母的孙媳;但她又是失败的,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换得一个逃亡的丈夫。至少,林黛玉获得了宝玉的心,而她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费尽心思地占据了一个空空的位置。薛宝钗这一典型正是作为一种时代的代表人物而创作出来的,她可恨可爱又可悲!  说她可爱,是因为她有善良和痴情的一面。比如,在夏金桂和香菱的关系上,她反对夏对香菱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比较难教的课程之一。由于各个学校的九年义务制教学中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程度不完全统一,因此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不一样;而且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性,一些东西是小学学,初中学,高中学,甚至大学还学,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你在讲什么,老师很不好把握分寸。因此在信息技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上网时间不长,但发现网上的资源太丰富了。历史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会大
摘 要: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绘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高考诗歌鉴赏中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其共性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送别诗特点 意象 情感 表达技巧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到底怎样才是“自主”“合作”“探究”呢?    一、自主是核心    有人说“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但是,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学生“以自己为主去学习”,不能总任由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就拉倒,不能总顾着学生的情绪、兴趣。正如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都知道“跳一跳,摘桃子”的道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以利于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并把学习当作自己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古语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江苏高考题论述实用类文本的参考答案,和实际阅卷时的修改补充答案以及评分标准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参考答案往往存在以下三种问题:繁冗拖沓、要点疏漏、答非所问。我根据多年高考阅卷经验以及在阅卷时得到的第一手信息,结合近两年三个典型题目,做一个简要分析。  一、繁冗拖沓型  例1.(2010年《谈静》)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