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潘玉良的自画像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a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很多人提起潘玉良,就会不自觉的把她与“妓妾”联系起来,或者用“传奇”等字眼去解读她。其实,她只是终身不爱风尘,却被风尘所误;她只是从人世的黑暗底层挣扎出来的新女性。在漫长的蜕变中,她一直对人、女人、自己的身体做着不厌其烦的观察、感知和认识,她都能真实的记录下辩证的思考。她的自我成长和觉醒,是通过那一系列自画像完成的。
  关键词:潘玉良;自画像
  自画像不仅是艺术家的绘画技巧和对现实的呈现与表达,更是艺术家的情绪、处境的内心独白。在潘玉良第二次赴法学习之后,其艺术作品趋于成熟,这与她的出身和国内生活的坎坷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忧郁之像
  人生的苦难和漂泊的哀愁,像不散的阴霾缠绕着潘玉良的人生,从幼年成为孤儿到少年被卖。好不容易被丈夫潘贊化从青楼救出,并一路笃学成为国内最高艺术学府的教授,只因为曾经的不洁身世,又遭到世俗诋毁,被迫之下,去国离乡,一生都没回国。潘玉良尝遍世间几乎所有的苦楚,阅尽人性的卑污。致使她只能对着画布上已经异化的自己,以此来诉说自己的难言之痛。所她画出的,全是隐忍的思念、忧郁和哀愁。画面上常以高贵的紫色、火热的红色和金色的黄色来释放自己的情绪。画布上的她常常眉头紧锁,双唇紧闭,一双忧伤的、愤懑的眼睛游离于画外,与观者四目相对。那种观望和审视的情态令人心痛。
  二、期许之像
  潘玉良的诸多的照片与其自画像相比,反差极大,其本人五短身材,颇为壮硕,衣着潦草,皮肤粗粝,短发蓬乱而不事打理,脸宽且长,眉毛高挑,鼻子扁塌,厚唇紧闭,凛然不可侵犯,魁悍如男相。真实版的潘玉良与娇柔妩媚绝缘,性情豪放,大嗓泼辣,能喝酒,能划拳。其丈夫潘赞化在1955年的家书中也评价道:“你一生不讲究装饰,更有男性的作风。少年骑马射箭,都是好手。”
  就是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性格大大咧咧的人,自知没有天生丽质的外貌,更没有后天良好的养成环境,所以需要自己付出全部的心智、精力才能攻克高深的艺术专业,便无闲暇之心去装扮自己,一心扑向创作,一心奔向向往的艺术殿堂。但是她终究不甘,明明是女子身,她的内心开始涌现出女性的百媚千红,她开始自画像的创作,让心中所幻想的女性美投射到她早期的自画像中。这些自画像往往用色丰富,笔触明快。画中的女子一律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妆容精致、姿态优雅;头发被精心盘饰,穿着的衣服极具古典韵味的中式绣花旗袍;纤手执扇或者书籍,身体旁边往往被鲜花包围着。潘玉良把自己刻画成一位周身散发着令人过目不忘的东方气质的女性形象。然而,真实的潘玉良与其自画像相差甚远,与其说是失真的粉饰,不如说是她在用绘画重塑他人期许中的自己。
  三、觉醒之像
  饱尝了人性之恶的潘玉良,在历经沧桑后忽然悟出一个道理:“艺术史最高的境界和唯一的出路,只有艺术史肯定人、祝福人。”回到法国后,她收起悲伤,决心主宰和谋划自己,将剩下的生命全身心投入在绘画里,以此在支撑风雨飘摇的人生。她结合在法国研习的油画、在意大利修学的雕塑和本身的中国水墨画的基础,借鉴了印象主义以及野兽派等众多西方绘画流派的风格和韵味,逐渐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合中西于一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45年前后,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当选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会长。此后,她的艺术生涯进入了全盛时期。艺术事业上的成就,让潘玉良一直苦苦追寻的自我价值,忽然得到了社会评判标准的肯定,她原本自卑自怜的情绪得到了拯救,自我的身份价值逐渐得到实现。尽管在异国他乡可她的生活依然艰辛,她却坚持不谈恋爱、不入法国籍、不和任何画廊机构签约。她对自己的性别和话语有了更深一层的觉醒,开始建立起完全独立的私语空间。如1940年创作的《红色自画像》中潘玉良站在窗前,身体呈现“S”型,整个人的重心放在画面的左手边,人物右肘倚靠在窗边,她的眼神斜视着观者,满脸不屑的样子。这与同年创作的《自画像》相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此时此刻的潘玉良已经不再刻意的美化自我,而是将真实的自我直接呈现在画布上。只是人物脸上依然充满着忧愁。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女性不得摇于窗前”的保守年代,“窗”意味着开放性的空间,这打破了常被描绘在封闭空间中国女性肖像表现的惯例。由此,也可以看出潘玉良对传统女性压抑的身体,精神反抗的意识。
  潘玉良后期的自画像更具有表现的意味,她不仅直面了真实的自己,甚至夸张地画出了自己的衰老与丑陋。潘玉良用近景特写的方式,对自己的表情和神态都作了重点的刻画,背景没有任何的装饰物趋于平面化,强调的是潘玉良对自我的表达。画面上,人物眉目上挑,脸上的皱纹被清晰的刻画,人物的目光直视观者,眼神中带着冷冽和审视的意味。由此,从潘玉良后期的自画像来看,她不再去附庸男人眼中所理想的样子,而是以强烈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应该有的样子。此时,在她心中,两性的传统关系已经彻底的瓦解了,女性不再是一味地顺从、温柔、优雅、妩媚和胆怯的,而是可以拥有智慧、反叛、怀疑、审慎和严肃的表达。由此可见,潘玉良终于摆脱了男性艺术审美秩序和审美体系里符号化的女性形象,获得了独立存在的意义。潘玉良的的画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文化,通过塑造线来表现造型,并且她十分善用中国画中特有的线条来勾画人物,描绘的线条也极其流畅。她的自画像个性张扬,有自己独特的色彩,没有一丝女性的娇柔和妩媚,反倒是一身的男子气概,眉宇间透着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愤懑和哀怨,并且深刻揭示了旧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潘玉良在中西合璧的道路上开辟了新路,赋予了自画像独特的东方情调,她以自画像的形式开拓了民国女性美术的新局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并为今后女性在艺术创作与探索上带来了启迪与杰出贡献。
  四、总结
  艺术对于潘玉良而言是愉悦也是慰藉,无论人生遭遇怎样的坎坷经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以自强不息的坚韧和毅力开掘自我的天赋,也炼就了面对苦难的豁达。潘玉良为人随和、开朗、豪爽,却并不因此削弱骨子里的倔强和坚持,耐苦并不言苦,这是女性的一种自爱,也是弱者的一种坚韧,这样的坚韧和自爱潜移默化,是她一生的自我定位。她的要强引领她用实际行动去突破当时以男性为主体的艺术领域。实际上,艺术对她来说是一种自我救赎和树立自我尊严的方式和途径,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处境,使得潘玉良的画面充满自怜、自爱、自强的气息,那是她对自我生命的叹息和独自承担。民国新女性画家在绘画上进行不懈的探索,对女性绘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她以自身的视角对西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她把自身的经历纳入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画面去表达女性自我的审美感受。在潘玉良身上我们看到了她为争夺艺术话语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秉承着对艺术执着,挖掘自身对事物特征的感知力,在艺术探究上做出骄人的成绩,同时给当今的女性画家的创作带来了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出版社.2007年第12月第一版
  [2] 陶咏白.《中国女性绘画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 《画魂——潘玉良传》[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
  司佳(1996.2)女,汉族,籍贯:河南商丘,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专业:现代插图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古诗文阅读,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導下,正被分解为一项一项得分指标,古诗中语言美、画面美、韵律美、情感美的阅读,也变成了一段段答题公式。近年来,有许多老师注意阅读的情感体验,注意诗歌的审美教学,渐渐地回归阅读的本质,我在教学中,也逐渐寻找到一种用色彩体验诗歌阅读的方法,现我将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识古诗色彩  古诗中,往往有一些外显的色彩,让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期刊
摘要:随着滨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其在前期规划设计及后期施工建设上逐渐显露出严重的问题。原有的自然资源没有充分的保护与利用,从而遭到破坏。因此对海滨公园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文献,及其方法研究,总结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从而达到滨海公园景观的可持续性、生态性、自我再生性等。  关键词:北方滨海;滨海公园景观;保护与利用  滨海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不仅为
期刊
1.维米尔的基本概况  维米尔所处的时代正是荷兰的黄金时代,社会安定且富足,人民有能力并且愿意出价购买艺术品装饰于家中,正因市场的需求小尺寸的艺术品成为大多数画家的首选创作尺寸。当时社会流行风景画,静物画以及风俗画,由这三类组成了世人耳熟能详的“荷兰小画派”其中代表人物就有维米尔。代尔夫特是一座商贸繁荣的港口城市,经济的繁荣往往也带来了文化的昌盛,维米尔便是为这样的一个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贡献了一生
期刊
摘要:这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影片,但片中的世界并不能看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延续性,而是赤裸裸展现核战之后人类文明毁灭的绝望与悲凉,多年的文明再次被打回蛮荒的原型,食物,水源和女人的匮乏使得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片中有大量对人类未来的富于想象力的寓言性悲观描写,没有名字的演员们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善与恶,文明与野蛮,失落与获得,其先驱的表达手法,独特的想象力,以及片中所蕴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将吕克·贝松的才华和勇
期刊
摘要:影视等其它以文化故事为背景的综合艺术品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占据了主流市场。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影视是一门在“时”、“空”、“声”、“光”四个维度上加以创作与组合的艺术,离开任何一个元素,现今的影视作品均不会存在,故事性旅游宣传片也不例外。毋庸置疑,利用好影视叙事中的视听语言,从单纯的听觉上的“说”到视觉上的“讲”是必要的。纵观中外电影史,视觉上的景别、光影色彩;听觉上的语言、音响的迭代更新使得叙
期刊
摘要:《我的叔叔于勒》作为经典小说篇目,多年来被很多读者视为批判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思想的作品。但就文学文本本身而言,小说中人物本身具有多重特点,细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读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百态的感慨与悲悯。  关键词:人物特点;主题探究  一、虚荣爱财的底层夫妇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莫泊桑笔下反映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说,作为经典
期刊
摘要:当代水彩绘画艺术发展逐渐呈多样化趋势。在水彩画的艺术表现中,静物画是人们进行创作中最广泛的题材。那么,肌理表现在静物画的创作题材上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使得水彩画不再以传统的绘画方式来进行表现,而且更富有灵动性。肌理技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审美内涵,而且还体现了画家自身的智慧与才情,具有神奇的美学特性。  关键词:创作;肌理;静物创作;  一、肌理在绘画创作中的概念  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
期刊
摘要:不同的色彩给人感觉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本文通过对色彩的相关概念,人对色彩的感知等知识的了解发现在移动应用中合理的色彩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有关色彩的常规概念及阐述  1.色彩的主要内容  "色”是指颜色,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颜色,为我们视觉而感知辨识。而"彩”则是指多种颜色交相呼应,诱发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如红、橙、黄
期刊
摘要:书法的形态指的是外在的形式、形状,历代行草书形态表现各具特色,晚明书家追求视觉效果,多热衷书写巨幅大轴,其代表书家有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等。巨幅大轴的时兴,要求书家的结体等也要拓而大之,其中最成功的实验者当然要属王铎。王铎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对其形态表现予以夸张变形,加强对比,如线条粗细,用笔节奏和欹侧变化等,尤其是涨墨法和行轴线等的成功运用,走出了一条尚态、尚奇之路。王铎让我们
期刊
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羽毛球超级联赛正规化以及电视、网络转播羽毛球赛事的增加,羽毛球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逐渐成为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随着城市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羽毛球已逐步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儿童作为特殊阶段人群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随时发生着改变。如何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正确培养是每一位家长所关心的。羽毛球作为一种隔网类球类对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