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节气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h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表现为丰富多元的意象,是构成意境氛围的重要元素。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类别和数量较多,分析这些诗词对学生更切身地感受诗词意境之“美”,更细致地体味时序变化之“慢”,更有使命地担当起继承传统之“责”有重要意义。
  一、触摸诗词之“美”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因和自然气候的变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着更为深厚的自然意味和变幻美感,能够让我们在隽永的语言中感受到意象的奇妙、意境的优美,寻找到一种情怀和慰藉。
  例: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
  语出唐朝张大烈《阮郎归·立夏》。时至立夏,春花落尽,浅草成翠,已不再是浅浅春色。万物茁壮成长,并有了一定的规模。作者形容绿色不用浅草而直说“绿阴”,浓烈之意已很明显;“换新光”是与明媚春色相较而言的,“新光”就是初夏蕴热、万物开始疯长的新世界,这种蕴热最开始是从“薰”字表达出来的,“薰”既有温度的感觉,也有味道的感觉,更有点燃热情的感觉,“薰风”就是包含了太多太浓的夏之气息的“风”,风暖昼长,绿茵遍野,一派欣欣向荣。这是作者着眼整体的感受描写,下一句作者就针对具体的意象进行工笔细描:在夏日,莲花“贴”水,蝴蝶“晒”粉,各有意趣,各有忙碌,各有欢欣。“贴”“点”“横”分别从三个角度展现小荷:就荷叶形状而言,静贴水面;在整个池塘背景下,圆点碧波;就小荷情态而言,兀自横塘,三个动词,别有情趣,“小荷”情态活泼灵动。“蝶衣”不仅指蝴蝶的翅膀,更包括所有蝴蝶形成的绚烂的世界和色彩,因此“蝶衣”就是绚丽,蝶衣就是美好,蝶衣就是幻想。这些美好的色彩落于“粉”字,就为这些美丽增加了一份“轻盈”的质感——吹弹可破的美好事物总是需要小心呵护。而“晒”又在这美好的“蝶衣”上铺洒了一层阳光,美丽的色彩在阳光下便是五彩缤纷。“忙”表现的是千万只,或者是绚烂的起舞,或者是络绎不绝和煞有介事的忙碌,轻盈的生命,用色彩的起舞诠释着生长的意义——热烈中也会有轻巧的美。
  例: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语出唐代王贞白的《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本是咏“白牡丹”,但因首联“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点出节气,所以颔联、颈联的描写就突出了谷雨节气的一些特点。“晓”“宵”,双声异韵,错落有致,点名两个不同时段的白牡丹及植物在这个时节的情态:清晓,瓣蕊悬滞清露,一席玉洁芳华;中宵,枝叶洒着皓辉,一尊冰肌婷立。“湿”如浴出,“寒”若玉润,花之姿质、温度、性情、品格涓涓而出。“贮”“倾”二字,别有深情,一放一收,一虚一实,将大自然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谷雨”就是有了滋润谷物生长的降水,但气温回暖而晓不失冷,水汽蒸盈而夜不失清,故清晓露湿,中宵月寒,万物正承温接水而生长,生命因温情悸动而舒展。
  在古典诗词中,诸如上述有关“二十四节氣”的诗词不胜枚举,这些诗词中,准确、生动、精妙的用字,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多样的修辞;自然、优美、和谐的意境;缤纷的色彩、变幻的声响、蓬勃的气息无不都在感染着我们,这些内容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佳素材,又是我们体味生命、亲近自然、涵养审美的重要资源,学习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对于提高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体会时序之“慢”
  二十四节气从形成之时就一直在中国流传,千百年来,围绕二十四节气的描述、记录形成了许多诗词、典故、传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它的审美艺术价值也因时间长久而被诸多文人墨客赋予丰富的内涵意义。在物质化大潮中,体会、理解、欣赏有关“二十四节气”诗词的境界内涵,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季节轮回的美好、时光流逝的况味。“就在今天/秋天将自己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夏的热情/一半走向冬的冷清/从今天起/感觉会一天比一天寒凉/这是走在半路上的秋天与我达成的共识”。诗歌从个体角度细致体味了“秋分”这个季节气候的变化,将这种变化涵泳在季节承前启后的过程之中,将时光流逝中的自然变幻真实细腻地表现出来,也就将时光存在的意义相对凝结,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充分体会到时光的“脚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诸多描写“二十四节气”的名句,留住了时光的“脚步”,留住了自然变化的“身影”:“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南宋·张栻《立春偶成》)冰霜渐融,阳气已生,春的讯息饱满,但却写草木知晓,通过草木延伸到我们的感受,春的暖意更加细腻而有张力。“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自此,逐渐阳衰阴盛,时光总在潜滋暗长中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回忆。“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刘翰《立秋》)夜凉如水,秋梦无声,月明满阶,既沾染了梧桐,又摇醒了幽梦,被秋凉点醒,在缓慢中寻找,却只有满阶的梧桐证明秋天的来临。“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雪压夜竹,夜寐不成,偶闻折竹之声,寒冷和静谧将冬夜衬托为高远广阔的时光背景。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所谓“景”之“乐”,就在于自然万物随着时光流逝变化的足迹证明着生命的历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节气描写的诗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挖掘诗文中关于气候变化的描写,体会感受时光的历程,将日常匆忙的脚步逐渐变“慢”,在繁芜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四时的变幻,感受生命的历程,体会生命的伟大,让习以为常的自然事物和生活时光变得更有内涵。
  三、继承传统之“责”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千年传承,千年不衰,以不同的形式传承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世界的认可,说明人们对诸如“二十四节气”之类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程度的精神认可。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经历过历史岁月的洗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却不像科技发展那样备受重视,甚至某些传统文化濒临灭绝。从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重拾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精神世界匮乏的时代,是非常必要的,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广大教师崇高的使命。
  总之,广大教师不仅要从诗文学习的角度上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欣赏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艺术,更要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自觉树立高度的爱国主义观念,承担起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文明的光辉职责。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常常激动于这样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和探究如涓涓细流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教学的走向趋于多元,学生的表现摇曳多姿。的确,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解放学生的手、口、脑,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识的学习者、建设者和创造者。下面以二年级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数学课堂。  一、在生活中就地取材  关于数学中的“方向和位置”,小学不同年级段都有安排,
期刊
对于一部分初中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无疑是枯燥的,因为它总是以单项灌注和机械传输的“面目”出现,好多情况下,“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却只是‘知’的表层体验”。事实上,这门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开发这门课程。比如,可以创设活泼的情境教学,融各种事件、绘本故事、当地学生的实际于一体,使道德认知像“盐”一样溶进情境的“汤”中,以此构建水一样“载歌载
期刊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教师来说,加强朗读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朗读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精妙,培育朗读者的语感,用声音來传情达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规范性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整体感知,规范阅读  感知课文整体的规范阅读,是让学生在课文的规范朗读中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朗读开始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字音读准的基础上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另一方面
期刊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小学生处在数学学习的最基础阶段,教师只有掌握数学学习素养的培养路径,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由“总”到“分”,培养整体性、渗透式数学学习意识和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教师可以结合实例,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整体意识的启蒙,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整体认知。
期刊
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新增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目标。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显然是要突出“问题”产生的重要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非常少。据笔者观察,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再有,某个结论、公式,教师会花大力组织学生展开
期刊
何为小学语文真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脑海中蹦出一个个词眼:探究、合作、高效、生态……思前想后,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归根结底都要教师立足课堂,真真实实的,不搞空洞花架子,不弄华彩桥段子,单纯干净扎实地教语文,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真正的阅读课堂要变传授知识为能力训练,变个别精彩为整体关注,变廉价表扬为多元评价,变静态预设为动态生成,变放任自由学为有效话题引领学,令学生的自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讲究趣味性,是由现行的教学形式及其教育对象决定的。现阶段,中学教学基本上采用班级授课制,如果教师授课趣味性不强,学生就会苦于听讲,注意力分散,甚至互相打扰,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增强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以“趣”引“思”,努力将课堂变成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磁场,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堂教学讲究趣味性,旨在激发
期刊
早在1979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就从英语情境教学中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古代的“意境说”,开创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新模式,并扩展到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笔者在学习前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实现了一些新突破,创设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感人性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并根据教学经验,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多媒体
期刊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作为最终教学目标,指导着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是基于同伴互助合作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现象,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以小学语文课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践为例,反思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
期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小学生往往习惯保持“沉默”,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把课堂评价变得更有新意,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  一、借助个性评价,引导主体参与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情况对他们作出有差异的评价,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的“In t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