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geng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康复人才需求,结合体育院校优势和特色,探索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主要理清专业课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类课程设置的逻辑关系,以及课程相应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关键词】高职高专体育院校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073-02
  一、康复人才的需求及培养现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在这样“大健康”的背景下,各种类型和档次的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私人健身教练的人才需求也快速增长,市场对具有运动康复知识的私人健身教练的呼声更是居高不下。同时,各种原因所致的身体残疾、各种慢性病、运动损伤后期等,都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如此庞大的康复需求,需要有足够的康复人才配套。据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现有的各种类型的康复治疗专业从业人员只有不到2万名,有康复治疗师资格证书的专业康复治疗师也只有5000多名,有运动康复资质、能指导别人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运动康复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为了填补人才的短缺,2005年起,国家除了在医学院校开办康复治疗专业外,也开始允许体育院校开办康复相关专业。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指导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该标准同时适用于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经过三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发现,因为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实际能力的制约,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很难遵照该标准进行教学安排。因为现行标准所涉及的课程体系,没有考虑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区别,没有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淡化了它的运动功能和运动康复价值,忽视了体育院校特殊的服务对象和就业领域。因此,现阶段,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于自身特色,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高专体育院校课程体系构建须立足体育院校优势
  与医学院校比较而言,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四大优势。一是学生优势。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各市县体育高考生,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对肌骨系统解剖有感性认识,容易理解骨骼、肌肉、关节与运动的关系。二是教师优势。体育院校有专业的体能训练教师,能整体把握体能训练与运动训练的关系,能将其有效地转化到运动训练、运动康复中去。三是场地优势。体育院校有各种运动的专业场地,专业的体适能训练中心、健身房,学生在课后能自由的选择性的进行运动训练,加深对运动的认识。四是设备优势。体育院校有专业的运动康复的设备、器械,能针对性地对上肢、下肢、核心肌群的损伤等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介于以上的特点和优势,笔者认为,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可开设或重点建设以下核心课程:第一,依据学生对运动的喜爱,开设“运动性功能解剖”课,从运动的角度讲解人体解剖,从运动的角度分析肌动学,及人体解剖与运动或损伤康复的关系,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二,依据教师及设备优势开设“体能训练”课程,让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理解人体解剖和功能解剖,将运动、解剖、肌骨功能联系起来,两门课程互相促进,彼此依存,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依据教师优势开设中国传统功法课程,将传统的功法与现代康复如拉伸、关节活动等结合,凸显传统功法(传统运动康复)在康复领域的优势。第四,重点建设“肌肉骨骼康复学”“运动疗法技术”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是临床康复的核心课程,是区别于医学院校且最容易突出体育院校特色的课程,是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康复教育领域的立足之本。
  上述的前三门课程紧密依存,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体能训练的方法、传功功法(传统运动康复)融入康复治疗中去,在临床或实际康复处理中体现体育院校的特色,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体能,以满足学生对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的体能需求。另外,三门课程也可以为后续核心课程“肌肉骨骼康复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标准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体育院校自身特点,突出运动康复特色,笔者提出以下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目前国内各类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实习实践课四大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也不例外。在这四大类课程中,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安全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在内的公共课是教育部要求的基本课程,其课程总学时和占总课程的百分比是固定不可改变的,本文不做讨论。选修课(即全校性选修课程)是学生的素质能力拓展课程,是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安排的,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实习实践课将另做讨论。因此,本文只讨论专业课。专业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类课程。笔者认为,专业基础课应该设置医学和体育运动所需的理论基础和素质基础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运动性功能解剖学、康复医学概论、临床疾病概要、人体运动学、体能训练等。其中人体解剖学、康复医学概论、临床疾病概要三门课程是康复医学所需理论基础课程,运动性功能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体能训练是运动康复所需的运动类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应围绕该专业最应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能力来进行设置。比如神经康复技术和肌肉骨骼康复技术两门课程,几乎涵盖了临床最常见的康复病种,课程详细介绍常见病种的康复评定方法及康复手段。比如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等课程,偏向于康复治疗技术的实际操作。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设置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或者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相關的康复方向的课程,如沟通技巧、康复心理、急救技术、中国传统功法、儿童康复(运动康复方向)、老年人康复(运动康复方向)等。具体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详见图1。
  图1  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结构图
  如图1所示,将医学与运动结合的课程体系,既照顾了康复相关医学基础要求,又突出了体育院校的优势和特色。这种结合,不仅仅是增设相关课程,还要更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衔接,理清与康复相关的运动类课程设置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才能真正打破医学生不懂运动、体育生不懂医学的尴尬现状。笔者对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目的提出相应建议,详见表1。
  康复医学教育是培养康复人才的基础,不同性质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培养不同方向和特色的康复人才是康复专业得以发展的保障。在运动康复作用逐渐凸显的今天,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区别于医学院校,基于市场需求,利用自己的优势,构建符合体育院校特色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建立和完善运动康复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高专体育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长久.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J].新校园:阅读版,2015(7)
  [2]吴世彩.构建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体系的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4(21)
  [3]齐大路,方千华.大健康产业视野下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12)
其他文献
期刊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项目市场繁荣,在进行房地产项目施工中对其成本费用进行预算管理能够对项目施工的成本管控起到很大的作用,增强对施工成本的预见性有效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投入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应通过立法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重视中小企业金融组织和政策性金融的互补作用,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使我们以往的宏观调控措施往往捉襟见肘,左右为难。国家刚刚制订的《十二五规划建议》
学前时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应根据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纠正幼儿的语言表达,让幼儿减少随意表达,纠正幼儿的发音吐字,摒弃幼儿的惯性思维,改变
采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认为清末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南浔的商业场域,在这个商业场域中随着湖商的兴衰,南浔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摘 要】本文从中医文化里的人文资源这一角度切入,分析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优势,并提出医学院校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的人文资源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48-03  广义的人文教育是指在大学里进行的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价值、人文素养有
【摘 要】本文论述民族特色工艺应用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提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工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以及独特的审美性特征,将民族特色工艺应用在高职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上,可以采用选择丰富的民族特色的工艺内容,延伸教学内容并充实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民族基地等对策。  【关键词】民族特色工艺 高职艺术设计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更为详尽地分析、论证了微积分求导过程中的问题:试图用极限法(所谓第二代微积分)解决牛顿、莱布尼兹法(第一代微积分)中贝克莱悖论不可能。并明确指出贝克莱
本文以广西普通大众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大众开展“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的现状调查,掌握有关数据和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的建议,从而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