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不能照亮光本身,光只有在光外的事物之上才得以显形。但显形的也不只是光,而是事物的明丽、梦像或阴影。光是父性的,这就是光的基本义,人们更多使用的却是光的引申义。历史,不过是人类趋光、避光、追光,直至被光洞穿的历程。
比如神照之光——《约翰福音》指出,“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再比如理性之光——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和认识是统一的:“认识不是光线的折射作用。认识就是光线本身,光线自身才使我们接触到真理。”所谓理性,是指人可以把万物的联系阻断,通过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及彼地加以认识。
我们仅仅从“真光”、“光线”的词性分野上,就不难明白择词者的精神价值光谱。这就让我们发现,作为修辞喻象,阳光、火光、灯光是深植于生活的,它们把黑暗打开,宛如事物内翻,让人们得以洞悉黑暗中真理的诸种造像。但作为本体,太阳、火焰、灯,在被剥离了烧灼的危害性后,同时还具有隐喻色彩。习惯于“直捣本质”的权威主义。早已经把自己与光源本体合二为五了,他们用强光阻止了人们对真理的探寻,宣布追随自己就是靠向真理。因为“皇”和“王”古义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皇”乃是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在强光的语法之下,诗仙李白《流夜郎题葵叶》的“分照”就不难理解了:“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离根。白日如分照,还我守故园。”意思是说,太阳/皇帝如果能分一点余光来照耀我,我就能还乡,安度余年了。只有那个躺在酒桶呈的第欧根尼不吃这一套,他对那个燃烧在身边的人造太阳冷冷地说:“走开!不要挡我的阳光!”有些权威主必连人造太阳也算不上,充其量是“沼气蓬勃”。
第欧根尼是吃透了光的哲人。但诗仙业已如此,常人更难免俗。生活的诗意需要光的营造,唯有黑暗的底座可以承载光的绚丽;人们唯有在暗中,才能目睹光/体态的妙曼与多姿。当“城市之光”成为工业文明的象征之后,如今的城市之夜窆全是光喧嚣、光鼎沸的时代:黑夜已经全方位溃败,强光主义的宣泄足以让群星遁去。微弱的光轮,本来恰好构成梦田的边线,如今的城市之梦,却有烤肉的味道。那些被霓虹灯赋予燕尾服礼仪的男人,在“波涛胸涌”的裙裾中顾盼自雄。但欲望的灯光爆发革命,使得她们的装束大剂量透光,接近墨毒的新衣。
如今人们赞美光,其实是在赞美光中的事情:人们倾向光,真实是在一种幻觉中顾影自怜,或待价而沽。如果紧俏的地产已经让“姑苏渔火对愁眠”无处安身的话,那么,“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回忆性场景,正在沦为集束射灯的扫射点。你在逆光中的暮然回首,就只能是见光死!让光,回到光本身。让黑夜回到梦的边际。让晃动的燕尾服管理好自己的帐篷。 几笔 几笔让强光君临下的事物回到亮面、中间面,暗面的参差袅娜当中。让赋予在光线中的象征和隐喻,回到一抹光照当中,并为一柱灯火,挪出位置。而这样的祈愿,已经接近乌托邦。人们的生活不但承载着强光的象征和隐喻,还接纳着隐喻下的隐喻。诗人芒克的名作《阳光中的向日葵》,无疑是企匿剔除意识形态花园里涂抹在葵花上的油漆——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我还想说的是,据说美国南方有野生的不向阳的葵花,建议人们有机会到美国南方去,去寻找那不向阳的葵花。
今夜,我在萧公权先生的《问学谏往录》里读到一个故事:1912年的春天,著名哲学家、诗人乔治桑塔耶那(1863-1952)正在哈佛大学授课,一只知更鸟飞来站在教室的窗棂上。他注视这鸟,回头对他的学生说:“I have a date with soring(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于是宣布下课,跟着向学校辞职,退隐善述。那时他还不满五十,竟然已经从心所欲,悠然而上,并不需要都向桑塔耶那学习,退出江上,并不需要都向桑塔耶那学习,退出江湖,而是借助春光,明白自己的归乡之路。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比如神照之光——《约翰福音》指出,“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再比如理性之光——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和认识是统一的:“认识不是光线的折射作用。认识就是光线本身,光线自身才使我们接触到真理。”所谓理性,是指人可以把万物的联系阻断,通过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及彼地加以认识。
我们仅仅从“真光”、“光线”的词性分野上,就不难明白择词者的精神价值光谱。这就让我们发现,作为修辞喻象,阳光、火光、灯光是深植于生活的,它们把黑暗打开,宛如事物内翻,让人们得以洞悉黑暗中真理的诸种造像。但作为本体,太阳、火焰、灯,在被剥离了烧灼的危害性后,同时还具有隐喻色彩。习惯于“直捣本质”的权威主义。早已经把自己与光源本体合二为五了,他们用强光阻止了人们对真理的探寻,宣布追随自己就是靠向真理。因为“皇”和“王”古义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皇”乃是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在强光的语法之下,诗仙李白《流夜郎题葵叶》的“分照”就不难理解了:“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离根。白日如分照,还我守故园。”意思是说,太阳/皇帝如果能分一点余光来照耀我,我就能还乡,安度余年了。只有那个躺在酒桶呈的第欧根尼不吃这一套,他对那个燃烧在身边的人造太阳冷冷地说:“走开!不要挡我的阳光!”有些权威主必连人造太阳也算不上,充其量是“沼气蓬勃”。
第欧根尼是吃透了光的哲人。但诗仙业已如此,常人更难免俗。生活的诗意需要光的营造,唯有黑暗的底座可以承载光的绚丽;人们唯有在暗中,才能目睹光/体态的妙曼与多姿。当“城市之光”成为工业文明的象征之后,如今的城市之夜窆全是光喧嚣、光鼎沸的时代:黑夜已经全方位溃败,强光主义的宣泄足以让群星遁去。微弱的光轮,本来恰好构成梦田的边线,如今的城市之梦,却有烤肉的味道。那些被霓虹灯赋予燕尾服礼仪的男人,在“波涛胸涌”的裙裾中顾盼自雄。但欲望的灯光爆发革命,使得她们的装束大剂量透光,接近墨毒的新衣。
如今人们赞美光,其实是在赞美光中的事情:人们倾向光,真实是在一种幻觉中顾影自怜,或待价而沽。如果紧俏的地产已经让“姑苏渔火对愁眠”无处安身的话,那么,“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回忆性场景,正在沦为集束射灯的扫射点。你在逆光中的暮然回首,就只能是见光死!让光,回到光本身。让黑夜回到梦的边际。让晃动的燕尾服管理好自己的帐篷。 几笔 几笔让强光君临下的事物回到亮面、中间面,暗面的参差袅娜当中。让赋予在光线中的象征和隐喻,回到一抹光照当中,并为一柱灯火,挪出位置。而这样的祈愿,已经接近乌托邦。人们的生活不但承载着强光的象征和隐喻,还接纳着隐喻下的隐喻。诗人芒克的名作《阳光中的向日葵》,无疑是企匿剔除意识形态花园里涂抹在葵花上的油漆——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我还想说的是,据说美国南方有野生的不向阳的葵花,建议人们有机会到美国南方去,去寻找那不向阳的葵花。
今夜,我在萧公权先生的《问学谏往录》里读到一个故事:1912年的春天,著名哲学家、诗人乔治桑塔耶那(1863-1952)正在哈佛大学授课,一只知更鸟飞来站在教室的窗棂上。他注视这鸟,回头对他的学生说:“I have a date with soring(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于是宣布下课,跟着向学校辞职,退隐善述。那时他还不满五十,竟然已经从心所欲,悠然而上,并不需要都向桑塔耶那学习,退出江上,并不需要都向桑塔耶那学习,退出江湖,而是借助春光,明白自己的归乡之路。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