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及相关思考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h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自2010年9月开始实施如今也将完成两个轮回。根据最近的调研数据,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各个要素逐渐趋于稳定,课程得以正常发展。如何能更好地发展,我省教师对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诉求。
  课程现状
  1.基本要素稳定,课程正常发展
  (1)在硬件方面:学校硬件条件逐年好转,有99.86%的学校装备了网络教室。
  (2)在教师方面:64.77%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教学经验,56.82%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
  (3)在开课情况方面:99.15%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中66.76%的学校是按照一周两节的标准开设的。
  (4)在教材选用方面:76.2%的市(州)选用广教版信息技术教材,23.8%的市(州)选用上科教版信息技术教材。
  (5)在学业考试方面:从2011年起,实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其中信息技术在6月正考,9月补考,考试形式为互联网在线考试。
  (6)在考试科目方面:开设“信息技术基础 网络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基础 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信息技术基础 数据管理技术”三种科目组合实施考试,每年考生人数保持在50万人左右,课程发展稳定。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开设以来,已经有5届高中学生参加学习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有约250万普通高中学生参加了本省举行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在线考试,一次合格率达到98%,通过补考之后,99.9%的学生达到学业考试合格水平,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会进行信息技术简单操作的合格公民,为基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课标理解有别,模块认同不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我省大多数教师是认同的,特别是在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设置方面,有81.53%的教师认为合理。其中网络技术应用认同率达80.97%,信息技术基础认同率为75.85%,多媒体技术应用认同率为69.89%,算法与程序设计认同率为59.66%,人工智能初步认同率为38.92%,数据管理技术认同率为38.64%。
  从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选择的情况来看,我省学生对不同模块的认同程度与教师们是有区别的。从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模块选择情况的表(如下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择数据管理技术模块考试的人数逐年减少,而选择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这反映出学校、学生选择考试模块这一行为,受到了信息时代发展这一大背景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社会都在思考“互联网 ”的时代,这一影响的表现会更加明显。
  全省学生基础差异大,统一要求难以满足全省需要。一部分教师希望能在基础模块中添加一些其他模块的入门知识,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一些教师认为具体教学内容应该以实用为主,另外一些则认为应该以程序设计为主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教师建议可将数据库技术与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与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中关联较大的内容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模块开设。将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模块合并到通用技术的简易机器人模块中。甚至还有教师认为,将支持力度最高的网络技术设为必修,把其他模块设置为选修。
  3.选修无关升学,内容形同虚设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修,原因有几点:①学校不便于管理排课。②学校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③在学校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总是会选择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更有利的模块进行教学。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市(州)选择的选修模块完全一样。④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与升学考试毫无关系,因此无论学校、学生、家长都不会加以重视。因此,除高一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内容之外,尽管在统一的课程安排中高二、高三年级都有信息技术选修课的项目,但学生自主选修人数为0。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希望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这样才能引起学校领导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课时,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待遇也相应会得到提高,课程才能真正得以推进。
  4.学科发展不同,技术课程难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秉承多年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而调研数据反映,我省通用技术仍有78.12%的学校并未配置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开课率极低。从客观条件上来说,课程合并在当下并不合适。另外,目前的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或者通用技术教师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原本通用技术在大学中几乎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师也有部分是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或者是兼职教学,而技术课程合并后对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在这种背景下,61.2%的教师明确表示不赞成课程合并。因此课程合并无论是教师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方面都未做好准备。
  大多数教师对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合并持不赞成态度,原因有:①教师队伍原本的基础并不扎实,合并对教师要求大大提高,绝大多数教师也表示不能胜任合并后的教学;②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我省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三州地区学生总体水平较差;③学科发展不均衡,通用技术学科建设普遍较慢,专业的师资严重不足,硬件配置滞后;④两学科目标不同,信息技术重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而通用技术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科交叉较少,融合点不够,侧重点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机械合为一个学科将会失去学科融合本身的意义,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若要合并,可能物理与通用技术合并更加合适。
  也有18.47%的教师表示赞成学科合并:①学科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②学科整合,提升效益;③认为合并就更有机会加入高考,从而达到提升学科地位的目的;④部分学校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师实际上是一个教研组,平时备课中互通有无,具备合科的基础。
  相关思考
  1.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实际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
  从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对必修模块微词颇多。其中最多的是认为此模块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有很多重复。这些重复不是螺旋上升式的增高,而是同样内容简单重复,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基础模块内容太杂,涉及面广而不好教学。
  对于选修模块,除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技术应用之外,其他模块的选择人数偏少且逐年下降。目前的状态是:学生除了毕业必须考试的模块之外,不会选择其他模块继续学习。这不禁使人担忧,是因为学生太功利还是标准的模块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2.信息技术学科应当如何定位,其存在价值是什么
  在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合为一个技术领域,各占4个必修学分,内容体系各自独立。课程地位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与语、数相比,且不说“并列”,到了高二、高三学校里根本就找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子,是何原因?其根本还是升学考试的导向。所以,如此重视技术教育的时代,是否可以考虑将技术课程纳入高考体系,从根源上促进技术课程的发展?
  当然,说到“根源”,信息技术的学科价值才是真正的根。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所在,也就是学习信息技术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创新思维的开拓、对人的素质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要件,而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的真正价值恰在于此。
  3.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实际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软件非常感兴趣。最近的调研数据显示:我省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几乎100%地拥有QQ号,且常用QQ交流。这充分说明学生们接受信息技术新事物的需求是存在的,而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源自学生本身,因此技术的操作障碍就会通过自发的学习活动而被扫除。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信息技术本身是有生命力的技术,学生对于最具生命力的知识、技能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学习力。如若这样,“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这一问题不就有答案了吗?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教研人员、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也许各层次对技术课程有不同的认识,但在关注技术课程开课条件与质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大家的目标是可以一致的。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思维可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在各领域越来越广泛、深入,如商业领域所展现的“可视化思考”,科研领域展现的“思维可视化研究”,艺术领域展现的“发散的艺术思维”,等等。同样,在教育领域,“思维可视化教学”开辟了教学的新篇章,思维导图、概念图、鱼骨图等图示技术在各科教学中受到教师们的青睐。然而,如何将“思维可视化”真正地融于各学科教学,如何使其为教育教学模式带来切实的改变,仍需要教育者
目前,大部分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无法“学会学习”。学生进入职高之后,不再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但就业问题却始终无法回避。目前,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和侧重,所以课程也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设置。  ● 淡化师范步骤,增加课堂互动  案例1:在“插入对象”的课程教学中,一位教师以制作贺卡的形式进行呈现。他利用课件展示自己制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相应等级(2~9级)学生的年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然而,调查发现,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并未完成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技术课提倡“任务驱动式”教学,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几乎都是任务驱动的影子。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实践活动。而“基于项目的学习”除了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学习和成果之外,还强调了项目分析、项目规划、
分层次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们由于智力差异,学习速度的差异以及初中教学环境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造成了他们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我任教的这一届学生在初入高一的时候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两极分化特别明显。有的学生已能自己独立制作网站,动画等等,而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windows基本操作都模模糊糊。淮阴师院附中周南老师遇到的情况“有个别学生以为双击就是鼠标的左右
最近,观摩了两节多媒体思品课,想法颇多。这两位老师讲的都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师爱助我成长》中的第二节《我与老师交朋友》。从常规评价标准来说,第一位老师的教学环节非常齐全,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知识目标实现得很好,似乎让人找不出什么缺点;但又觉得这堂课无波无澜,体察不到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而第二位老师正好与之相反,走的不是寻常路,似乎完全不讲什么章法,连知识点也隐
● 教材分析  PowerPoint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应用于信息的表达与交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完整、准确地表达信息,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有关PowerPoint的内容偏重单一技术操作,忽视表达信息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没有突出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表达意愿和表达能力,同时缺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学科整合,无法充分体现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有着明显时代特色的工具性学科,它既是技术课,一样也是充满情趣和灵动的文化课。课程是建立在基本技术过程学习的基础上,既关注文化价值的提炼,又重视教育的重塑。那如何在强调技术的课堂中渗透文化内涵,从而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活力课堂呢?我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于教材:求变,是当下更是未来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
摘要:文章以《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放大演示实验现象、清晰展示演示实验过程,强化感性认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阐述了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并对此做出了思考。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手段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第一节《摩擦起电 两种电
● 背景  2014年8月7日至10日,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教师赛项全国决赛在山东大学举行。我与来自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的周丽花老师及来自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的胡彬老师组成的跨校团队参加了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比赛。赛项规定在两天的时间里,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兄弟参赛团队的教学设计、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陈述与答辩四个环节。整个赛程安排时间紧凑、紧张,对教师的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