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凝视深渊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反乌托邦,相信《1984》《美丽新世界》这几个名词已经跃入脑海了,但大多数人心中仍有疑问:什么是反乌托邦?作为青年人,我们读它有什么用?
  从定义上讲,“反乌托邦”发源于“乌托邦”。“乌托邦”是哲人们构想的尽善尽美的理想世界,虽然每个“乌托邦”都不尽相同,但基本能用自由平等、物质精神财富极度丰富这两个特点概括。而“反乌托邦”则由于翻译问题,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我最初理解的“反对乌托邦”就是错误的。相反,港台的翻译“恶托邦”则更为贴切,也就是一个极恶的社会——充满压迫、人权受损,或人类的物质精神世界极度匮乏。反乌托邦首先在文学领域以小说的形式发展,比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然而近年来,“反乌托邦”早已脱离文学的范畴,向影视、游戏作品方向衍生,例如好莱坞电影《饥饿游戏》、独立游戏《旁观者》《奥威尔》等。所以“反乌托邦”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我们当代青年或多或少、有意识无意识地都对它有所接触和了解。
  而我们青年人做什么事、读什么书,对于全人类都是至关重要的。青年敏锐则人类敏锐,青年明智则人类明智。我们青年人作为成长中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应该成为国家和社会最有力的守护者。青年人阅读“反乌托邦”文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拥有居安思危的能力,了解“反乌托邦”式的社会恶在何处,以及人类社会是如何恶化的,从而识别和应对这种使得社会恶化的潜在风险。就如同女作家阿特伍德在小说《使女的故事》中所暗示的那样,极权者往往会利用人类倾向于忍受苦难的天性,将人类社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缓慢地转变为反乌托邦,所以当一部分民众中的觉醒者最终意识到反乌托邦的本质的时候,也回天无力了。事实上,当今世界是多元的,意味着许多反乌托邦和乌托邦元素矛盾共存,而之所以我们没有进入反乌托邦或是乌托邦,是因为这两种元素达到了微妙的平衡。令人担忧的是,科技的发展和少部分国家中央集权的加剧使得当今世界的反乌托邦元素呈现增多的倾向。例如《1984》中构想的可以监视民众一言一行的“电屏幕”早已在技术上实现;美国“棱镜”计划的实施使得民众为隐私安全和公权力的扩大而忧心忡忡;科学家贺建奎团队的世界第一例“基因改造婴儿”也从伦理上拉近了我们和《美丽新世界》中政府统一的有区别性的婴儿培育的距离。我们的世界正在何去何从?这可能是每个青年人都需要了解的责任。
  此外,阅读反乌托邦作品可以使得青年人对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产生独立的、思辨的、哲学性的思考。比如现今人工智能极速发展,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惊喜,比如微软的小冰作诗、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等等,所以许多青年人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支持态度。而一些社会上的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质疑,比如强人工智能是否拥有人权,则因为离当今社会太过遥远(强人工智能,甚至超人工智能还未能实现),而容易被青年人所忽视。美国当代作家艾拉·莱文发表于1970年的反乌托邦小说《这完美的一天》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所有人类行为都由一个“统一电脑”控制的“完美”世界:“统一电脑”比任何一个人类决策者更事无巨细、更体贴入微,能够给每一个公民安排工作、婚姻对象和生育权等,但人们却并不幸福。有人偷偷吸食毒品、追求性爱刺激;有人想方设法逃离到荒岛;还有人奋起反抗,最终发现在“统一电脑”之上还有其人,也就是这个人工智能的研发者,才是人类的独裁者。当青年人读罢这部小说,就很容易将这个反乌托邦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发现或许每个人工智能,无论是否有独立意识,都可以为人类所用,成为少部分人统治大部分人的武器。比如当我们畅游互联网的时候,是否有人在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从中渔利?如果能被人类控制的人工智能可能成为公权力扩张的手段,不能被人类控制的人工智能又有可能产生毁灭人类的独立思想,那人工智能发展的警戒线在何处?是否二者之间才是安全区?无论这些问题是否能得到答案,它们都值得一问,也值得青年人尝试一答。
  最后,阅读反乌托邦作品能引导青年人找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反乌托邦作品不能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能告诉我们它不只是什么。如果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尽欢”,那看看《美丽新世界》吧,全人类都在吸食对人体无害且能产生纯粹愉悦感的“唆麻”,每个读者都会感叹一句“精神已死”;如果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拥有信念,那看看《1984》吧,民众对“老大哥”的信仰和个人崇拜就是最坚定的信念,然而狂热背后也是血淋淋的自欺欺人;如果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追求自由,那看看《动物庄园》吧,动物们看似摆脱了人类的奴役,成为了自由的动物,但却陷入了更深一层的压迫。因此,人生的意义不是单一的,是不应该被任何社会所局限的,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追求不同的人生意义的权利和自由。迫使一个人一生只追求一个人生意义,或者迫使全人类都趋向一个价值,都是有害的。所以阅读反乌托邦作品可以使得青年人眼界放宽,不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就为自己的人生下断言,而是以虚心学习、博闻强识为主,在探索中以包容的态度思考未来。
  正如尼采所说“当你凝视深渊之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只有我们青年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凝视”反乌托邦这个“深渊”,我们才能知道“深渊”有多深、如何行走才能不至于掉入其中,從而“深渊”就会看到我们这些意志坚定、思想清楚的看透了“深渊”的青年卫士,正是保护我们世界离“深渊”远一步,再远一步的人们。
其他文献
李汉荣的散文有着浪漫主义的诗意和超乎寻常的想象,这符合他诗人的气质,然而又看不到任何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他在多篇散文中提到星空、月光、河流、石头,即使一朵栀子花,也能让人生出感恩的心情。他说月亮“让我们内心清澈,魂魄安宁,视野开阔”,“有月亮在,这个不洁的世界就不会更加肮脏,因为,至少,我们的头顶,还有一只干净、温润的掌心,在抚慰我们,在为我们压惊和止痛,在为我们拂拭尘埃,在为我们修补残破的天空。”
期刊
“丁零零,丁零零”,随着欢快的乐声,这节课结束了。可我因为和同桌有一个问题意见不统一,争执了起来。  慢慢地,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大,由讨论声变成了争吵声,到最后谁也不服谁,于是我们就到办公室请老师评判,结果老师竟然认为我同桌的看法是正确的。“论学习成绩,她哪能跟我相比?她最多算是一个中等成绩而已,她的理解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我感觉很没有面子。  下午数学课的时候,老师竟然让同桌上讲台为全班同学讲解
期刊
堂哥李自发,已去世多年,他在世的时候,我还小,不太懂事,对他有些印象,但不曾往深处想,觉得他就是个很普通的人。如今,我已活到他当年那个岁数,终于懂了些事,回过头想些旧人往事,就时常想起自发哥,觉得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最有意思的事,是他年年都要为牛过生日。  自发哥养了一头黑牯牛,个子高高的,很壮实,走路的样子极威风,好像认定了一个值得专心奔赴的目标,好像要去做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步子很稳很有力。
期刊
高考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在构思上就一定要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下面笔者以2019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探究八种精巧构思技法,以期为考生提供一点借鉴。一、一线串珠法  “脚踩西瓜皮”和“流水账”是高考作文的大忌,究其因,主要是作者缺少“一线串珠”的
期刊
“丁零零,丁零零”,伴随着上课的铃声,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教室。我们满怀期待。  “同学们,看到你们桌子上的器材了吗?现在请你们拿起桌上洁净的纱布,轻轻地把载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净。然后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上。现在,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做,我给大家检查一下。”  同学们赶紧行动起来,老师围同学们转了一圈,不时地指导同学们做得再细致些,“同学们,你们真棒!刚才实验的准备环节大
期刊
洛夫首先是一个诗人,其次是一个用诗歌语言来写作的散文家。从他的散文集也被冠以《一朵午荷:洛夫散文选》之名,可以看出,他是很厚爱自己这一篇散文的,或者说他在潜意识中也将《一朵午荷》中的境界当作了自己散文创作的境界。这篇散文,更是用诗意的语言、诗化的情怀,传递人的相处、生命和审美的三重意境的哲思美感。  这篇文字从一次争辩写起,但是他却用了一个温和的词“温和”来修饰这次争辩,仿佛可以看到争辩本身对于两
期刊
【经典文本】  谁先看见村庄  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一声停下,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一会儿,她们要跨过干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
期刊
西安,古之京城也,乃含其史韵之深刻,无以述也……作为昔日繁华无限的京城,豪绅贵族,风流绅士,曾经都云集于此。这么一座硕大的城市,在我眼中,却是座小城!  这并不是因为我心中海纳百川,更不是因为我想显示自己的眼界有多么高深,而是真的、真的,我记忆中的西安,偌大的地方,却满当当地充溢着我有如蜜罐般的回忆。那真是一段一去不复返的回忆啊!  初次认识西安时已是小升初的那个暑假,我和好友豆豆都满面苦闷地踏上
期刊
我不再是那个女孩了。  我不再抱着玩具熊,眯着眼看窗外流星飒沓;我不再困倦地趴在床尾,撑着头垂着眼,等待往我那圣诞袜里塞礼物的圣诞老人和他那炫酷的坐骑;我不再看窗外大雪纷飞,堆出那山坡般的雪人。时间,就像个漏斗,在我未来得及挽留之际,二话不说地滤去了它们,毫不留情。  我不再幼稚了,更不再回想。心思缜密的时光吸水般吸了我的幼稚,那带给我乐趣的幼稚,却不曾想在匆忙间,遗下了那泛黄的照片,那快乐的笑容
期刊
小巷里的青石板路早已变得不怎么平坦,走起来,高低起伏,像是在云端漫步。梅雨时节,青苔总是沿着墙角生长,仿佛有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①  我七拐八拐地走进小巷,猛然抬头,便望到一处雪白,嗅到了一缕幽香——奶奶家到了。  我悄悄地沿着墙角走去,小心翼翼地朝里面张望。一张破旧的藤椅背对着我,在院中慢悠悠地被风推动,阿黄的大尾巴在一旁甩着,打碎了满地的花香。  我正准备偷溜进来,阿黄却忽然朝我扑来,发出兴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