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锦屏的花样人生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秦锦屏。
  她从八百里秦川走来。她从车间的流水线上走来,从喧闹的女工宿舍起步,她胆怯地提笔写文章,十几年来,竟有300余篇(件)作品问世。10余年的写作时间并不算长,她已在全国获诗歌、歌词、戏剧文学等各级创作奖近50次……
  有人说,锦屏是幸运的,她才三十出头的年纪,就获得了如此殊荣。殊不知,锦屏的成功,却是经历了多少艰辛。
  
  梦想起飞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锦屏出生在陕西,她的父亲是一名“铁肩担道义”的律师,母亲是一个文化单位的基层干部。父亲为别人打官司,常年奔走在外,母亲也时常出差。在父母都不在家的日子里,十几岁的锦屏就成了“家长”,她不仅负责一日三餐,还要辅导弟弟妹妹的功课。那时候,一家人不断地跟着父亲搬家。不停地更换着“故乡”和新到一地的陌生感、漂泊感、疏离感曾使锦屏少年的心敏感而孤独。那份对人的命运的悲怆感时常使她失魂落魄却无法言说,孤独的锦屏喜欢上文学,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幸运的是。她父亲的藏书颇丰,足够她阅读。在中学时,锦屏的作文就出类拔萃。
  高中毕业的锦屏天真而敏感,爱做梦,爱幻想,走出校门后对未来一片茫然,也因此常常在书中讲述的故事中无法“突围”,或陷在一首歌的意境中不能自拔。她喜欢台湾作家三毛,渴望像三毛那样走遍万水千山,渴望去远方寻找梦中的橄榄树。于是,她像所有追寻梦想的人一样。带着几分茫然几分执著来到了广东东莞。
  在东莞,她做过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做过质检员。无论做什么,锦屏都非常努力,故乡那片黄天厚土上流传的一句俚语“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拿个棍棍往外赶”是她最初做人做事的指导思想。
  在东莞那平淡艰辛的打工生活里,锦屏最喜欢收听深圳广播电台的节目,尤其喜欢一些文学栏目,她被一些优美的散文与诗歌打动了,于是,她写了《月是故乡明》、《黄昏,我对你说》、《凤姐》等几篇散文,试着投给了深圳广播电台,没想到全被电台播出了。她得到了很大的鼓舞,开始向报刊投稿,北京的一家杂志发表了她的一首小诗和一篇短篇小说。可那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笔墨的道路将会是她未来的命运。
  
  “一专多能”让她起飞
  
  1994年春天,锦屏再一次带着梦想出发,播出过她的文章的深圳,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她。在文友的帮助下,她顺利地进入了南山一家珠宝公司,做了一名行政文员。
  作为一名普通的打工者,锦屏的业余生活十分贫乏,这时期的锦屏有着犹豫、困惑,她一直在努力寻找着突破口。有一次,她偶然路过南山街道办事处宣传栏,看到了深圳特区内第一家打工杂志《荔风》的征稿启事,马上回去写了一篇散文投过去。《荔风》杂志的主编发现了锦屏文采中显露的才气,写信让她过去当编辑。两年多的编辑生涯让锦屏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她也得以认识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生活开始变得多姿多彩。这期间,锦屏有机会报读了夜大。
  说起来,锦屏日后写剧本、写小品,是当时的街道办工作性质使然。街道办时常组织辖区群众演出,没有现成的剧本,领导就让锦屏写。锦屏就试着写了小品《招聘郎君》、《老夫老妻》、《用心良苦》等,没想到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让人一下子就发现了锦屏写剧本的灵气。她不仅编剧,还做导演,做演员,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经她排演的戏剧、舞蹈作品连连在群众文艺作品评比中获奖。剧本《用心良苦》还获得了全国首届人口与计划生育小戏、小品入围奖。除了编剧、导演、演出外,锦屏多次站在社区的舞台上。以晚会主持人的身份和观众“亲密接触”。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锦屏后来主持过很多大型演出,曾在深圳市民中心舞台主持过2005深圳少儿艺术团访日归来汇报演出、2006深圳少儿新年音乐会等。
  锦屏说,领导要求她“一专多能”,真是锻炼了她。她认为她很幸运,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总是能遇到很多诲人不倦的师长、真诚相待的朋友,有了这些人的鞭策和鼓励,才让她的追求插上了翅膀。
  锦屏后来在企事业单位担任过许多角色,比如文学创作员、企业内刊编辑、企业策划、民办学校老师、百货商场采购员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锦屏得以接触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这丰富的经历,为她日后的创作做了很好的铺垫。锦屏很庆幸自己有如此酸甜苦辣的工作经历。生活是多滋多味的,但在锦屏看来,如果自身没有切肤之痛,没有深刻的体验,是很难用文学艺术的手段把生活的五彩缤纷表现出来的。
  敬业的锦屏无论干什么都是非常投入,比如她刚到万佳百货采购部工作时,经理说,你没有经验,先从发订货传真单起步吧。锦屏就把那几尺高的订货单一张一张传真出去,一直发到夜里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供货商向经理说,你们的工作人员不休息吗?早晨一上班,发现你们的传真都是半夜发来的。还有供应商“投诉”说,半夜睡得正香,突然就听到“您好,万佳传真”的女声,起先以为做梦,接着就听见电话机“嘶啦嘶啦”的,一张张传真纸飘然落地……
  经理深深地被感动了,两个月后。锦屏便被提升为驻店采购员,后来又被提为采购部家用百货组家用百货的主管。
  锦屏的“拼命三郎”精神获得了一个品貌双全、大学毕业的小伙子的赏识,他看中了锦屏这个打工妹有着乐观、豁达、努力拼搏的精神。2000年,锦屏在举目无亲的深圳拥有了一个温馨的家。
  
  “锦屏”的花样人生
  
  因为痴迷文学,2003年。锦屏放弃了企业优厚的待遇,参加了“福田区文化局面向全国招聘文化专干”的考试,经过笔试、面试后,她成为福田区文化馆的文学兼戏剧创作员。
  锦屏在这个新的环境里虚心地向周围的人学习,注意搜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她的写作往往喜欢“剑走偏锋”。在别人不看好的题材上,在别人不愿意为之的“命题”作品上,深挖细掘,创作出一件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外表温婉的锦屏创作的小品针砭时弊、语言犀利,常被别人以为是出自男人之手。锦屏说,她留心社会现象、新闻报道、身边故事,只要有一点受到触动,她就立刻把素材打在电脑里。作品创作出来,是属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锦屏有一副特别甜美的歌喉,每每她放歌一曲。都会让人以为她是专业歌手。也许是这个原故,锦屏也十分喜欢写歌词,她的歌词深情委婉、清纯细微,是源于心灵深处的诗句,比如这首《相识最美》——
  相识最美/暖风微微吹/你捧一杯茶/化解
  我的疲惫/这个世界人人忙碌个个无所谓/而
  我却在一杯红茶里深深地陶醉/知不知道你
  的笑/会有多么美/你让一颗流浪的心找到了
  安慰/找到了安慰……
  除此外,她还创作了《筋杜鹃花开串串红》,这首歌由著名作曲家赵连弟谱曲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出。《你是我今生永远的乡愁》这首歌颂伟大父爱的歌经著名作曲家姚峰谱曲后,在深圳《鹏城歌飞扬》里播出,听众短信投票一路飚升,纷纷表示喜欢这首情真意切、深情优美的歌曲。
  锦屏从小学起就喜欢记日记,起初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参加工作后,住在集体宿舍里,她就不再仅仅记录自己,也记录身边姐妹们的快乐或者忧伤,这时候锦屏的日记形式就丰富多彩了:有随笔式、书信式,而更多的是诗歌式。这种诗歌式记录了很多同龄人的爱情、乡情、友情,锦屏将他们对真情的呼唤,对爱情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声叹息。都记录在日记中。2004年年底,锦屏将这些诗歌汇集成她的第一本诗歌集《落在睫毛上的雪》。这本诗集问世后,好评如潮。
  2006年,写诗的锦屏获得了第二届世界汉诗青年诗人奖,与她一道获奖的大多是诗坛名将,只有她是一个新人。
  锦屏说,她最喜欢写小说,喜欢那任意想象驰骋、笔下出现各种人物的感觉。可惜单位工作任务重,常常加班,这使她难以有闲暇在小说天地里纵横遨游。去年,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人人都说我和哥哥有》出手不凡,发表在《北京文学》2006年第7期上,并上了这本杂志的好看小说榜。该小说还人选到广东省作协的2006年全省中篇小说选集,在深圳第三届文博会的原创文学展上亮相,吸引了三家出版社的目光。有广东本土剧作家想要把它改成舞台话剧,而锦屏觉得这部小说充满了西北风味,怕“水土不服”,就婉言谢绝了。
  喜欢文学的锦屏拥有着多彩的人生,这一点正切合她的名字——锦屏,这使得她徜徉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尽情地舒展筋骨,创造着花样人生,边走边唱
  生活中的锦屏是个心怀感恩的人。她深深牢记的一句话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读《红楼梦》,锦屏最喜欢的人物是那个贫穷困苦、其貌不扬的刘姥姥。她说刘姥姥善良正直,在功利的社会中能做到知恩图报,实在可叹可敬!她愿意像刘姥姥那样做人。
  锦屏说,她从不抱怨什么,她很知足,因为人生的路上有爱,有情,有真心,她的生活一直有阳光照耀。
  
  责编 雷月
其他文献
当我看到打工挣钱回来的打工仔们蛮潇洒地花钱时,就一次次怦然心动:骚冲啥?看我将来挣了钱怎样花!刚在读初二的我,心头常常滋生出这个不平的念头。  放暑假的前一天,同学冉求拉我到学校操场的柳树下,劈头问我:路哥,我们到广州打工去,你敢不敢?可能是因为我在班上属于有胆有识的缘故,他就来鼓动我。我敢,就是怕你吹牛皮!  不敢是小狗!  那就说好了,下学期开学就出门。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我就和冉
期刊
这日秋分,细雨霏霏。  大旗镇上江村北,一堆人围在一座新坟前。一男子戴着手铐,跪在坟头失声痛哭。他身后四个警察,旁边一个漂亮的绿衣女子,正把一瓶一瓶的葡萄汁倒进坟前的泥土里。那葡萄汁鲜艳的红色,在雨水中渐渐淡去了。  “走吧。”众人的哭泣声里,一个警察的声音,不容抗拒。  “阿妹,哥要走了,哥还会回来看你的。你生日快乐啊……”男子被警察拉起来,满身是泥水。一对五六十岁的老夫妻抱着他呜呜地哭,久久不
期刊
1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百花盛开,姹紫嫣红,面对这如诗似画的大自然美景,素来追求浪漫的我是多么想高歌一曲,抒发情感,可是,此刻我的心情却比铅还重,因为我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无期徒刑呀!面对那漫长而残酷的铁窗岁月,早已心如死灰的我哪里还有情趣高歌?回首曾犯下的种种罪恶,现今我将它说出来,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我生长在沿海的广西防城港市郊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某糖厂的职工。1996年,我大学
期刊
非常感谢《江南》刊发我这部先锋作品!《江南》再次展现了她的胸怀与雅量,这让写作者心里,多么温暖!  正如我的大部分小说,《-700 cc》也是坚持“先锋性”的成果之一,我写了半年,修改两年,其间偶尔被别的中短篇计划打断。目前的文本,让我精疲力竭,现在终于松一口气了。是的,我对得住它,我尽力了。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几乎没什么故事:昆明出租汽车司机杜上的岳父李木正在医院实施心脏手术,他却偷偷开
期刊
前些日子,我到了乡下老家,去看望年老体弱思我成疾的父母。刚进家门,就见老屋门前那棵熟悉的桃树枝繁叶茂,上面吊满了桃子,个个都长得胖嘟嘟的,有的桃尖儿还露出了一点鲜红,真是可人至极。  到了家里,父母高兴得不得了,把我当成远方来的贵客一样。我让两位老人不要管我,自己的儿子回家来,是常有的事啊。然而他们都说,不,你长年在外忙碌工作,一年能回家几次啊?  母亲连忙叫孙辈们摘桃来给我吃。母亲知道我最喜欢吃
期刊
作者简介:乔向东,男,辽宁人,祖籍山东。沈阳航空学院毕业,先在航空部部属企业212厂任质管工程师,后在深圳打工并定居。酷爱小说创作,不管收获。乐此不疲。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大约发表30余万字。  应该说我有四个故乡,山东是第一故乡。辽宁是第二故乡。陕西是第三故乡,深圳就是第四故乡了。走南闯北。跌跟头呛水,在逆境或顺境中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也认识了许多难以忘却的各色人等,其中有军长司令、厂长科
期刊
1    我的艰苦征程,是从一泡憋急的尿开始的。  公共汽车行至县城,工头曹全建议,我们吃了饭再继续前行。我,表哥,东儿和金康都一致赞成。曹全说:“饭钱实行AA制,一人10块。”说完就拿征询的眼色看着大家。  我和表哥都说:“好!”东儿却不说话。其实,他不说我们也明白,他有难处,因为他这次出来,身上根本就没有一分钱,就连车费,也是曹全替他付的。但他有一身好力气,人也踏实爽快。  工头曹全当然知道东
期刊
一、落魄厦门,有个好兄弟助我渡难关    初到厦门特区闯荡,我硬着头皮来到了脏、乱、险的工地糊口。我盘算着,先找个立足点,再“骑驴找马”。没料到上班的第一天,我就因为心慌意乱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手脚都严重损伤,动弹不得,幸好仗着自己有点中医知识,懂经络穴位,每天自我按摩推拿。半个月后,稍微能走动了,我立即被老板辞退。  我提着简单的行李踟蹰街头,举目无亲,身无分文。正茫然间,一个二十出头、高大壮实的
期刊
与WL相识,缘于几年前我在《江门文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当时感情极度空虚,很需要友情慰藉,便在文末留下了地址,结果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读者的来信,WL便是其中的一位。在那么多的来信中,wL那封信就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特别引人注目,笔锋清秀飘逸而有力,女孩子能够写得这么漂亮的字真是很少见。并且她的信写得相当有文采,像读散文一样,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看了不忍放手,这封信被我放在枕头下,一有
期刊
老闵每天从早晨五点开始工作。  老闵从双层床上铺溜下来,动作很轻,怕搅了对面阿维俩口的好梦。为节省租金,两家合租一房,中间那片破床单挡得住视线,挡不住声音。他的黑老婆说,再睡会儿吧,今早外边冷。老闵说,睡赖觉要丢饭碗哩。他睡上铺,老婆儿子打颠倒睡下铺,床面窄,加了一溜木板,宽绰许多。桃花园小区住户大都是打小工的、卖快餐的、烤串串烧的、捡破烂的、修破鞋的等等三教儿流,他们忙于生计,把桃花园住得又脏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