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士兵和一个民族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民族诞生伟大的人。雷锋,诞生在中国土地上,不是偶然的。
  2013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他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善良,始终把善良写在道德旗帜上的民族。《礼记》有云:“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韩愈在《争臣论》中也说过:“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从字
  形字义上看,“善”字从羊从言,本义为“像羊一样说话”。像羊一样说话,才不会吵架、打架,才会有进一步产生合作的可能;“良”字从从亡,本义为“跟人一辈子,直到死亡才会消失的财富”。这种“财富”不学而知、不学而能,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从词源学上讲,向上提升为“善”,判断是非善恶为“良”,合起来就是“善良”,意思是“远恶而近善,向上有提升”。雷锋身上体现出来的执着
  信念、无私大爱、忘我奉献和锐意进取,正是中华民族丰厚精神内涵的重要层面和生动展示。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有他自身的成长轨迹。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候,那个年代的人们带着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忠诚,带着对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无比崇敬,积极主动响应号召,身体力行躬行实践,不会有人质疑什么、追问什么。时光如梭,岁月沉淀,擅长思辨、乐于思考的人率先追问:雷锋当年学的谁?
  殊不知,这一问“问”出了天高地阔,“问”出了时代氛围,也“问”出了民族传承。
  1960年6月5日的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今天,静静躺在《雷锋日记》里的这几行字,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雷锋是一个自我要求极高、善于看清自身差距、能够尽快补齐自身短板的人。他在望城县委担任通讯员时,经常跟随县委书记张兴玉下乡。有一次,张书记发现一位老农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20元钱,让老人买几头猪饲养。雷锋当兵后积攒津贴捐赠给灾区,不能不说是张书记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雷锋日记》里,有他对方志敏、黄继光、董存瑞的敬仰,也有对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敬重。从《前进报》上看到共产党员郑春满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时,雷锋感动得流泪了。
  亚历山大说过:“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雷锋见贤思齐,满怀激情学英模,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势和长处。从农村到工厂,从工厂到部队,雷锋总能找到学习的榜样,所以他总能向着更高的境界不断进步。
  雷锋并非“完人”,身上也曾有过一些“毛毛刺刺”,比如超越当时的条件限制,追逐时尚华丽,穿过皮夹克和毛料裤子,有时候还喜欢出个“小风头”,曾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车“摆拍”。参军入伍后的雷锋曾经私拿食堂的锅巴,被炊事员发现后受到批评,他还和人家赌气,后来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不对,还是硬著头皮跑到炊事班,承认过错并检查了自己的缺点。有人说过,伟大是熬出来的。现实中,“熬”
  的方式多种多样,主动“打掉”自己身上的“毛毛刺刺”,便是其中之一。这不正是中华民族自我反思、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品格的时代映射和内化传承吗?
  伟大也要有人懂。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也启示今天的我们,学雷锋,务必懂雷锋;懂雷锋,务必懂我们这个伟大民族。
  究竟要懂些什么?怎样才算真的懂了?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能够发出这样一问,也许意味着向“真懂”迈进了一步:凡人如你我,离雷锋有多远?
  对照雷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在笔者看来,只希望别人当雷锋,自己做一个乐享其成的受益者,这种人与雷锋的差距可谓云泥之分、天壤之别;自己当雷锋,影响和带动周围每一个人,帮社会修好“一颗心”,这种人也许还不能称作雷锋,但已经靠近着雷锋,正在成为“雷锋传人”。
其他文献
早上,当望城区高塘岭街道雷锋路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大门刚刚打开,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就神采奕奕地走了进来。他用一脸温和的笑,和社区工作人员打着招呼,随后健步进入“冯正爹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位老人就是原中共望城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正县级顾问冯正其,现为“冯正爹工作室”创建人兼讲解员。  冯正其1951年参加工作,1994年退休,坚守岗位达43年。退休20多年来,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他创新思
期刊
雷锋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共产主义高尚情怀的诠释。其中找准方向、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钉钉子精神”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相得益彰,成为提升中国质量的软实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源。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地铁”)紧跟国家行动步伐,响应时代发展召唤,把握雷锋精神精髓,启动以发扬“钉钉子精神”、弘扬“工匠精神”为指导的企业
期刊
有意义的时间才是历史。  1963年3月5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天,各大报刊发表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55年来,那个阳光、质朴,带着灿烂笑容的年轻士兵,那个“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的共产党员,以其高尚的品质和行为,被写进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精神年轮,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心灵读本、精神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期刊
中国学雷锋活动的历史,是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所开启的。领袖的题词和权威媒体的动员,彰显了塑造榜样模范形象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题词精神的指引下,经历了从“全民动员”  到“制度安排”,从“树立标兵、典型引路”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协调发展,从“集中纪念”到“常态化”与“生活化”等的路径转换。题词和雷锋英雄的出场,构成社会主义中国一种全新的红色文化。它为现代中国社會精神文化建设的
期刊
分析和评价某一历史事件,首先必须要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得出了“历史发展是一种合力”的结论。他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历史合力论告诉我们: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是在确
期刊
走在首都机场,无论穿越世界上最大的3号航站楼,还是驻足在庄严肃穆的专机楼,您总能看到她们的身影;无论伏案于人头攒动的问讯柜台,还是伫立于高雅的贵宾休息室,您总能看到她们的笑脸和真诚。  这是一支世界上独有的服务团队,其服务的对象上至元首达人,下接普通百姓。来自首都机场贵宾公司的一员段薇,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和她团队的故事。  亲和的微笑,承载着“五星”问候世界的第一印象  步入偌大的首都机场,迎面走来
期刊
雷锋,一位普通士兵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骄傲。  时代更迭,斗转星移。遥想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当年一番话,今天的我们对雷锋有了一种更亲切的认同:“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  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就像一片广袤无边、横无际涯的大草原,谁都可以亲近,可以触摸,甚至可以在他身上放纵地摸爬滚打。说他伟大,是因为他更像一座高高耸立、巍峨屹立的高峰之巅,
期刊
望城是雷锋出生、成长和工作过的地方,望城人民对雷锋怀有深厚的感情。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以他感人的事迹温暖着这座城,也改变着这座城。这里的人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一份情感来守护、一种习惯来延续。雷锋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烙印、一方人民的精神罗盘。回顾望城学雷锋的生动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伟大,一座城的荣光。一个符号,凝聚千言万语  把雷锋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当中,让雷
期刊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拉开了全国人民学雷锋运动的序幕。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性的报刊同时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第二天,《解放军报》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大规模地为一位普通战士题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史无前例
期刊
2000年,国防大学。  这是美国来访军官和我军指挥员的一次交流。当对方得知大校学员宋若波曾是“雷锋班”第11任班长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军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如果也拥有雷锋精神,那是否就可以认  为将所向无敌?”  宋若波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但他以无比坚定的口吻说:“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他的精神影响全人类。”  时隔14年,宋若波依然清楚地记得这次提问,他经常在想:我们的对手记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