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练习的“语文与生活”讲究字词句段、听说读写训练的相互渗透,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巧妙融合。我们该如何扣住目标实施教学呢?本文就六年级上册练习二的“语文与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步:从生活中来
“语文与生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板块一,模仿“开心辞典”的答题方式,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从感性上认识同音词的辨析及使用。这是所有“语文与生活”第一板块的呈现方式,即在生活场景中运用语言,把学生自然引入语文学习的状态。在本板块教学中,我设置了“开心辞典”抢答赛,让学生在抢答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自然进入辨析词语的情境。
前四题,全部来自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学生略作思考即可解决。因此,课一开始,全班学生立即进入快速抢答的状态,情绪高涨。以下是第五题(例题):
由于他( )成一个商人,日本鬼子没有认出他来。
(A.化妆B.化装)
由于思考的方式与前四题有区别,抢答速度稍微慢了一点,但很快有学生举手,并正确选择了“化装”这一答案。教学进行到此时,教师没有说一个有关学习的字眼,但语文学习已经开始了。这时,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选‘化装’而不选‘化妆’?你能联系看过的影片或生活经历说说两个词语意思的差别吗?”顿时,学生打开了话匣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出学习话题: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必须联系语言环境作出分析,再进行选择。
这样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真实感、生活感,丝毫不让他们感觉语文学习的教条与刻板。
第二步:在生活中学
“语文与生活”的第二板块即是围绕目标,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练习,最终获得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就“语文与生活”的第二板块,笔者设计了五组同音词的辨析选择。这时的课堂练习,生活应该成为练习的根基与拐杖,应该让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教学“把白糖放到水里,让它慢慢地( )。A.融化B.溶化C.熔化”这一道题时,学生很容易就选择了“溶化”。因为他们有生活的经验。那么,教学是否就到此为止呢?不,我们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这三个同音词意思完全理解,并能准确运用。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物体溶化在水中?
生:盐、味精……
师:那你理解“溶化”的意思了吗?
生:固体溶解在液体中,变成了液体……
师:“融化”跟它有什么区别呢?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固体变成了液体?(学生说,教师即时评价)
师:熔化是什么意思呢?在生活中见过这种现象吗?
……
至此,三个“ronghua”的意思,学生已完全理解。是生活让他们将三个词语加以区分、理解。学生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更多生活中的现象,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语文与生活”的第二板块,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练习来巩固、强化本训练主题的,从字面上看是普通的选择题、辨析题、积累题,但它们的背后都有很强的人文内涵、很广的生活经验。只有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积累,尽可能地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感悟结合起来,设计恰当的练习,学生的消极语言才会转化为积极语言,才能获得真正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三步:到生活中用
“语文与生活”的第三板块,在设计理念上,强调让语文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将所学的知识、方法加以运用。教材中,学了“修改文章的方法”要在日记、习作过程中及时运用;学了《风速歌》要在生活中推测风速……这些设计,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生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在“语文与生活”的第三板块,要求学生出题,来一次真正的“开心辞典”赛。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回考官,考考大家?
生:想!
师:做考官是要准备好题目的。老师先给你们支一招:在前五组的同音词辨析中,只有一个被选择了,还有一个或两个没被选择,你能联系生活,造些句子,把余下来的词语给用进去吗?
生:好!(迫不及待进行创作)
经过两轮设计,数十道精彩的同音词辨析题出现在眼前。接下来,教师将题目搜集,组成了题库,给每位考题入选的学生颁发“最佳考题贡献奖”,然后,请几位学生轮流做考官,分小组展开“开心辞典”赛。
“语文与生活”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彰显语文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特色,将语文与生活、与学生的发展成长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
第一步:从生活中来
“语文与生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使用同音字。板块一,模仿“开心辞典”的答题方式,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从感性上认识同音词的辨析及使用。这是所有“语文与生活”第一板块的呈现方式,即在生活场景中运用语言,把学生自然引入语文学习的状态。在本板块教学中,我设置了“开心辞典”抢答赛,让学生在抢答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自然进入辨析词语的情境。
前四题,全部来自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学生略作思考即可解决。因此,课一开始,全班学生立即进入快速抢答的状态,情绪高涨。以下是第五题(例题):
由于他( )成一个商人,日本鬼子没有认出他来。
(A.化妆B.化装)
由于思考的方式与前四题有区别,抢答速度稍微慢了一点,但很快有学生举手,并正确选择了“化装”这一答案。教学进行到此时,教师没有说一个有关学习的字眼,但语文学习已经开始了。这时,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选‘化装’而不选‘化妆’?你能联系看过的影片或生活经历说说两个词语意思的差别吗?”顿时,学生打开了话匣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出学习话题: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音词,使用时必须联系语言环境作出分析,再进行选择。
这样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真实感、生活感,丝毫不让他们感觉语文学习的教条与刻板。
第二步:在生活中学
“语文与生活”的第二板块即是围绕目标,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练习,最终获得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就“语文与生活”的第二板块,笔者设计了五组同音词的辨析选择。这时的课堂练习,生活应该成为练习的根基与拐杖,应该让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教学“把白糖放到水里,让它慢慢地( )。A.融化B.溶化C.熔化”这一道题时,学生很容易就选择了“溶化”。因为他们有生活的经验。那么,教学是否就到此为止呢?不,我们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这三个同音词意思完全理解,并能准确运用。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物体溶化在水中?
生:盐、味精……
师:那你理解“溶化”的意思了吗?
生:固体溶解在液体中,变成了液体……
师:“融化”跟它有什么区别呢?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固体变成了液体?(学生说,教师即时评价)
师:熔化是什么意思呢?在生活中见过这种现象吗?
……
至此,三个“ronghua”的意思,学生已完全理解。是生活让他们将三个词语加以区分、理解。学生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更多生活中的现象,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语文与生活”的第二板块,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练习来巩固、强化本训练主题的,从字面上看是普通的选择题、辨析题、积累题,但它们的背后都有很强的人文内涵、很广的生活经验。只有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积累,尽可能地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感悟结合起来,设计恰当的练习,学生的消极语言才会转化为积极语言,才能获得真正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三步:到生活中用
“语文与生活”的第三板块,在设计理念上,强调让语文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将所学的知识、方法加以运用。教材中,学了“修改文章的方法”要在日记、习作过程中及时运用;学了《风速歌》要在生活中推测风速……这些设计,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生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在“语文与生活”的第三板块,要求学生出题,来一次真正的“开心辞典”赛。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回考官,考考大家?
生:想!
师:做考官是要准备好题目的。老师先给你们支一招:在前五组的同音词辨析中,只有一个被选择了,还有一个或两个没被选择,你能联系生活,造些句子,把余下来的词语给用进去吗?
生:好!(迫不及待进行创作)
经过两轮设计,数十道精彩的同音词辨析题出现在眼前。接下来,教师将题目搜集,组成了题库,给每位考题入选的学生颁发“最佳考题贡献奖”,然后,请几位学生轮流做考官,分小组展开“开心辞典”赛。
“语文与生活”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彰显语文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特色,将语文与生活、与学生的发展成长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