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葫芦不仅在古代得到人们的喜欢,在当今日常生活中也是广受人们喜爱听闻的词语。它作为一种植物,其寓意吉祥如意,故在古时人们将葫芦的造型大量制作成器物,还将其当作纹饰给器物加以装饰。而葫芦广受人们喜爱也正是由于它的吉祥寓意,并且在道教文化中也是深受推崇。
关键词:道教;吉祥 ;葫芦瓶
大家听见“葫芦”一词会想到什么?是一種植物,代表着吉祥如意,造型光滑圆润……可是葫芦与道教文化又有着什么关系?在各个时代都有着与道教相关的器物,而葫芦与道教的联系源远流长并且寓意尤其深刻,这要追溯到明朝时期而流传下来的风俗。在明代葫芦广为流传,因其与道教文化有着息息相关的意涵,且葫芦的外形与其吉祥的寓意在明代受皇帝与百姓所喜爱。
明嘉靖时期皇帝渴望长生不老,用尽一切听闻与自己所见的事例与方法,而“葫芦”谐音“福禄”,其造型圆润饱满,有着非常吉祥的寓意,所以得到皇帝的喜爱。而葫芦毕竟还是植物,仍会枯萎,便将葫芦的造型用于陶器上,其实这一时期葫芦的寓意还有着另一种含义,这时嘉靖皇帝的六个孩子有四个不幸去世。他为了能够祈求多子多福、孩子平安,故要求大量制作葫芦瓶,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之所以针对嘉靖年间葫芦瓶进行研究,也是因为不管是明代以前还是明代以后,道教在这一时期对葫芦瓶的影响都是最突出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我翻阅的资料里有将明清时期葫芦瓶做对比的书籍,也有将道教对有影响的各个器物作研究的书籍,但是没有对明嘉靖时期道教对葫芦瓶兴起的影响做大量展开。
道教文化在明朝嘉靖年间盛行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从其字面上来看,“道”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含正义与非正义等道德范畴。
首先,鬼神崇拜是古代皇帝祭祀与祈祷膜拜的方法,而到了明朝道教不仅继承了这种鬼神崇拜说,还将其纳入神仙体系,认为道教是与神灵有着密切沟通的学说,并且此时皇帝便认为道教能与自己的心灵沟通,而实现心里的想法;其次就是仙术信仰,也就是道教所提倡的炼丹术,也是明代皇帝所信仰的丹药术可致长生不老学说;而道家黄老学说就是提倡修身养性,走向民间。所以可以说嘉靖皇帝对朝政并不关心,也是由于道教对他的影响。而之所以人们对道教如此信仰与支持也是与道教的最高信仰有关,人终有死去的一天,便有着长生不老的想法,而古代人们就像图腾崇拜一样,认为只要自己信仰它、尊敬它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他们并不知道这只是一种信仰,只是一种迫切想要改变的思想而已,是一种心灵的反映,而这种思想与现实又有着天差地别的关系。
这种道教不管是在某个时期还是在某个器物上都有着许多的影响,为何单拿出明嘉靖时期来研究,也是因为道教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特别是明朝是道教在其发展史上与政治结合最密切的时期。因为明朝皇帝渴望长生不老,希望不再延续前几代皇帝一样的寿命,故溺崇道教,在道教的文化信仰中已经达到不可自拔的地步,因此也就将这种道教文化传播于世间,并且将其道教思想广泛用于瓷瓶上。为了能如愿长生不老,将瓷瓶的造型大量制作成葫芦形,其装饰也绘有与道教羽化升仙有关的图案,希望从葫芦瓶的大量制作从外因感染到上天,从而给予自己长生不老。不仅如此,明朝皇帝信奉道教有神仙方术,便主张修心炼性、炼制丹药,认为每天给上帝供奉并且不断地炼制丹药便可以与上帝产生感应以实现长生不老,并且葫芦作为一种植物有着很好的保鲜作用,故将修炼好的丹药放置葫芦里可增加丹药放置的时长。
道教文化对明朝嘉靖年间葫芦瓶兴起的影响
1.道教文化对葫芦瓶造型的影响
在今天,葫芦在大家的印象里或许是一种“葫芦娃”的模样,但实际上在古代汉语中成为“壶”,是一种类似壶的形状。葫芦瓶在嘉靖年间如此流行也是由于皇帝对这种造型的喜爱,因为葫芦在道教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意义。葫芦作为瓶状,小口,束腰,为娃娃的形象,这也正是吸引皇帝大量制作的地方,所以最初的葫芦瓶为圆形,并且道教认为社会是一种存在的客体,不管是某样事物还是某个人都有存在世间的自由与权利,不受任何牵绊与束缚,强调人与自然天地间的一种和谐与循环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不断循环复始的过程,也就是把人看作是圆的圆周,天地作为圆在身边环绕,而过去的那一天和未来同样是循环的。道教这一思想影响葫芦瓶的造型,最初的葫芦瓶便是圆润饱满型;而后来,葫芦瓶的造型演变成上圆地方,也就是道教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是圆形,地是方形,呈现一种互补状态,推崇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也就是表达不管怎么样天都是周而复始不会改变,而地为何为方形,是因为地间的人总会遇到转折的时候,终有死去的一天,想要达到天一样的境界那就必须炼就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之术,而天地之间的束腰代表着天与地间的沟通过程。
首先,由于葫芦的造型饱满圆润、形状特异,其外形有着古代仕女身形婀娜多姿的体态,在葫芦的内部有许多的籽,从道教来看象征多子多福,结合起来就是古代为了祈求女子能够生育,以其长蔓之形,喻绵延不断,此造型的寓意使皇帝喜爱不已。而葫芦瓶的造型为口小底大,呈现一种往上收缩的形状,故民间不仅将葫芦看作是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还将其看作为祈求护身的吉祥之物,将葫芦看作可以收尽天下邪气的寓意,所谓一切不洁、邪恶都会被葫芦给收走,便保家人子女平安。
其次,从道教的观念中,不仅从其“形”中做类比的象征推理,并且从其“音”中也做以象征,而“福”乃吉利、长寿之意,俗称康、富、贵、德、寿五德综合含义,早期的星辰崇拜也将岁星与“福”相连,在民间信仰发展过程中,民间便将“福”代表着吉利、长寿;而“禄”字则表示为福气、福运,也代表俸禄之意。
2.道教文化对葫芦瓶纹饰的影响
嘉靖时期在众多崇道活动中,世宗特别热衷于与“雷”有关的事物,因为它是沟通天地之间的方式。明世宗曾主持祈雨和祈雪,也是由于道教大量吸纳雷法并结合丹术,通过雷沟通天地的方法,将其炼制于丹药之中,由此丹术成为道教雷法的特点。
正是由于明世宗大量地制作丹药,为了更加突出丹药的神仙之术,便将丹术对八卦的应用图案用之葫芦瓶的纹饰中。在炼丹过程中,八卦是代表其最为重要的法术,道教内丹术的法术也就是指人的精、气、神,在道教看来,宇宙与人皆源于道,而人的到来也与宇宙的生成有着相应的联系,也就是将药物在体内提炼,最终再将其返还于元气之中,并且由于道教以道为宇宙万物之始,在炼制丹药之时与雷法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雷形胜似两条向相反方向延伸,故将与雷相结合炼制丹药的方法称为“八卦”,而通过八卦的结合,修成内丹以达至长生不老。故嘉靖皇帝痴迷于道教,将其八卦纹用之于葫芦瓶的纹饰中加以装饰。
从仙鹤八卦葫芦瓶(见图)中可以看到,一个模仿葫芦形的造型,白底黑花的装饰绘有青花的纹饰,此瓷瓶分为五段,第一段在整个瓷瓶的最上部,绘有许多云气纹,就像表示天上的云;第二段是云气纹与仙鹤的结合装饰,也就是代表仙鹤在云中飞翔;第三段在整个瓷瓶腰部,同样绘有云气纹,说明在这个部位还是在天上,从这三段可以看出腰以上描绘的都是天上;而在瓷瓶的第四段开始出现丹药,并且被一些连接的曲线包围,就好似丹药在炉中炼制,炉旁烟气缭绕;第五段便出现了八卦纹与仙鹤、云气纹结合的装饰。
从这个瓷瓶的纹饰可以看出极富道教色彩。八卦纹与仙鹤相结合也是与道教文化的斋醮活动有关,从这个瓷瓶完全可以看出丹药在天地之间炼制,仙鹤在云气中飞舞,仿佛盘旋于天,经过雷与地的沟通,相互感应。
(作者刘香,研究生,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陶瓷绘画装饰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亚林、姜现甲,中国仿生陶瓷造型设计研究{M},江西美术出版社;
(2)冯先铭,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M},紫禁城出版社;
(3)李淞,道教美术新论{M},山东美术出版社;
(4)刘伟,帝王与宫廷瓷器{M},紫禁城出版社;
(5)乔岳,明清葫芦瓶比较研究{D},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2011;
(6)王阵,中国传统葫芦形造型艺术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
关键词:道教;吉祥 ;葫芦瓶
大家听见“葫芦”一词会想到什么?是一種植物,代表着吉祥如意,造型光滑圆润……可是葫芦与道教文化又有着什么关系?在各个时代都有着与道教相关的器物,而葫芦与道教的联系源远流长并且寓意尤其深刻,这要追溯到明朝时期而流传下来的风俗。在明代葫芦广为流传,因其与道教文化有着息息相关的意涵,且葫芦的外形与其吉祥的寓意在明代受皇帝与百姓所喜爱。
明嘉靖时期皇帝渴望长生不老,用尽一切听闻与自己所见的事例与方法,而“葫芦”谐音“福禄”,其造型圆润饱满,有着非常吉祥的寓意,所以得到皇帝的喜爱。而葫芦毕竟还是植物,仍会枯萎,便将葫芦的造型用于陶器上,其实这一时期葫芦的寓意还有着另一种含义,这时嘉靖皇帝的六个孩子有四个不幸去世。他为了能够祈求多子多福、孩子平安,故要求大量制作葫芦瓶,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之所以针对嘉靖年间葫芦瓶进行研究,也是因为不管是明代以前还是明代以后,道教在这一时期对葫芦瓶的影响都是最突出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我翻阅的资料里有将明清时期葫芦瓶做对比的书籍,也有将道教对有影响的各个器物作研究的书籍,但是没有对明嘉靖时期道教对葫芦瓶兴起的影响做大量展开。
道教文化在明朝嘉靖年间盛行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从其字面上来看,“道”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含正义与非正义等道德范畴。
首先,鬼神崇拜是古代皇帝祭祀与祈祷膜拜的方法,而到了明朝道教不仅继承了这种鬼神崇拜说,还将其纳入神仙体系,认为道教是与神灵有着密切沟通的学说,并且此时皇帝便认为道教能与自己的心灵沟通,而实现心里的想法;其次就是仙术信仰,也就是道教所提倡的炼丹术,也是明代皇帝所信仰的丹药术可致长生不老学说;而道家黄老学说就是提倡修身养性,走向民间。所以可以说嘉靖皇帝对朝政并不关心,也是由于道教对他的影响。而之所以人们对道教如此信仰与支持也是与道教的最高信仰有关,人终有死去的一天,便有着长生不老的想法,而古代人们就像图腾崇拜一样,认为只要自己信仰它、尊敬它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他们并不知道这只是一种信仰,只是一种迫切想要改变的思想而已,是一种心灵的反映,而这种思想与现实又有着天差地别的关系。
这种道教不管是在某个时期还是在某个器物上都有着许多的影响,为何单拿出明嘉靖时期来研究,也是因为道教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特别是明朝是道教在其发展史上与政治结合最密切的时期。因为明朝皇帝渴望长生不老,希望不再延续前几代皇帝一样的寿命,故溺崇道教,在道教的文化信仰中已经达到不可自拔的地步,因此也就将这种道教文化传播于世间,并且将其道教思想广泛用于瓷瓶上。为了能如愿长生不老,将瓷瓶的造型大量制作成葫芦形,其装饰也绘有与道教羽化升仙有关的图案,希望从葫芦瓶的大量制作从外因感染到上天,从而给予自己长生不老。不仅如此,明朝皇帝信奉道教有神仙方术,便主张修心炼性、炼制丹药,认为每天给上帝供奉并且不断地炼制丹药便可以与上帝产生感应以实现长生不老,并且葫芦作为一种植物有着很好的保鲜作用,故将修炼好的丹药放置葫芦里可增加丹药放置的时长。
道教文化对明朝嘉靖年间葫芦瓶兴起的影响
1.道教文化对葫芦瓶造型的影响
在今天,葫芦在大家的印象里或许是一种“葫芦娃”的模样,但实际上在古代汉语中成为“壶”,是一种类似壶的形状。葫芦瓶在嘉靖年间如此流行也是由于皇帝对这种造型的喜爱,因为葫芦在道教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意义。葫芦作为瓶状,小口,束腰,为娃娃的形象,这也正是吸引皇帝大量制作的地方,所以最初的葫芦瓶为圆形,并且道教认为社会是一种存在的客体,不管是某样事物还是某个人都有存在世间的自由与权利,不受任何牵绊与束缚,强调人与自然天地间的一种和谐与循环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不断循环复始的过程,也就是把人看作是圆的圆周,天地作为圆在身边环绕,而过去的那一天和未来同样是循环的。道教这一思想影响葫芦瓶的造型,最初的葫芦瓶便是圆润饱满型;而后来,葫芦瓶的造型演变成上圆地方,也就是道教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是圆形,地是方形,呈现一种互补状态,推崇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也就是表达不管怎么样天都是周而复始不会改变,而地为何为方形,是因为地间的人总会遇到转折的时候,终有死去的一天,想要达到天一样的境界那就必须炼就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之术,而天地之间的束腰代表着天与地间的沟通过程。
首先,由于葫芦的造型饱满圆润、形状特异,其外形有着古代仕女身形婀娜多姿的体态,在葫芦的内部有许多的籽,从道教来看象征多子多福,结合起来就是古代为了祈求女子能够生育,以其长蔓之形,喻绵延不断,此造型的寓意使皇帝喜爱不已。而葫芦瓶的造型为口小底大,呈现一种往上收缩的形状,故民间不仅将葫芦看作是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还将其看作为祈求护身的吉祥之物,将葫芦看作可以收尽天下邪气的寓意,所谓一切不洁、邪恶都会被葫芦给收走,便保家人子女平安。
其次,从道教的观念中,不仅从其“形”中做类比的象征推理,并且从其“音”中也做以象征,而“福”乃吉利、长寿之意,俗称康、富、贵、德、寿五德综合含义,早期的星辰崇拜也将岁星与“福”相连,在民间信仰发展过程中,民间便将“福”代表着吉利、长寿;而“禄”字则表示为福气、福运,也代表俸禄之意。
2.道教文化对葫芦瓶纹饰的影响
嘉靖时期在众多崇道活动中,世宗特别热衷于与“雷”有关的事物,因为它是沟通天地之间的方式。明世宗曾主持祈雨和祈雪,也是由于道教大量吸纳雷法并结合丹术,通过雷沟通天地的方法,将其炼制于丹药之中,由此丹术成为道教雷法的特点。
正是由于明世宗大量地制作丹药,为了更加突出丹药的神仙之术,便将丹术对八卦的应用图案用之葫芦瓶的纹饰中。在炼丹过程中,八卦是代表其最为重要的法术,道教内丹术的法术也就是指人的精、气、神,在道教看来,宇宙与人皆源于道,而人的到来也与宇宙的生成有着相应的联系,也就是将药物在体内提炼,最终再将其返还于元气之中,并且由于道教以道为宇宙万物之始,在炼制丹药之时与雷法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雷形胜似两条向相反方向延伸,故将与雷相结合炼制丹药的方法称为“八卦”,而通过八卦的结合,修成内丹以达至长生不老。故嘉靖皇帝痴迷于道教,将其八卦纹用之于葫芦瓶的纹饰中加以装饰。
从仙鹤八卦葫芦瓶(见图)中可以看到,一个模仿葫芦形的造型,白底黑花的装饰绘有青花的纹饰,此瓷瓶分为五段,第一段在整个瓷瓶的最上部,绘有许多云气纹,就像表示天上的云;第二段是云气纹与仙鹤的结合装饰,也就是代表仙鹤在云中飞翔;第三段在整个瓷瓶腰部,同样绘有云气纹,说明在这个部位还是在天上,从这三段可以看出腰以上描绘的都是天上;而在瓷瓶的第四段开始出现丹药,并且被一些连接的曲线包围,就好似丹药在炉中炼制,炉旁烟气缭绕;第五段便出现了八卦纹与仙鹤、云气纹结合的装饰。
从这个瓷瓶的纹饰可以看出极富道教色彩。八卦纹与仙鹤相结合也是与道教文化的斋醮活动有关,从这个瓷瓶完全可以看出丹药在天地之间炼制,仙鹤在云气中飞舞,仿佛盘旋于天,经过雷与地的沟通,相互感应。
(作者刘香,研究生,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陶瓷绘画装饰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亚林、姜现甲,中国仿生陶瓷造型设计研究{M},江西美术出版社;
(2)冯先铭,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M},紫禁城出版社;
(3)李淞,道教美术新论{M},山东美术出版社;
(4)刘伟,帝王与宫廷瓷器{M},紫禁城出版社;
(5)乔岳,明清葫芦瓶比较研究{D},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2011;
(6)王阵,中国传统葫芦形造型艺术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