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童年的摇花乐,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2、难点:理解母亲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桂花香”
1、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谁来读好课题?生读,师点评:呀,我仿佛闻到了桂花香!我仿佛看到桂花纷纷飘下来了!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这里,我采用读课题导入的方法,有利于将孩子直接引入课堂,对课文有一个快速的回忆,老师适当点评,孩子的感情逐渐递增,很好的培养了孩子的朗读语感。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吗?
(预设1)生:桂花不与繁华斗艳
师:是呀!桂花就是这样不张扬自己
(预设2)生:桂花的香气很浓
师:是呀,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预设3)生:摇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快乐
师:所以作者喜欢桂花
【根据孩子的回答板书:香 乐】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去闻一闻桂花香、去体会摇花乐。(老师可以做闭眼闻香的动作)
【设计意图】桂花“香”在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而摇花“乐”孩子们不一定能够说到,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老师的身体语言会使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学习“香”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快速浏览课文第二大段,用直线划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学会圈圈关键词,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试写旁注。(生读第二大段,教师巡视)
2、交流。
句一:“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浸”字
师:哪一个字用的好?
生:浸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浸字的字形,它的偏旁是三点水,我们生活中通常也说浸在水里,水我们是能够看得见能摸得着的,而这里是什么浸在什么里拉?
生:村庄浸在香气里
师:作者用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浸”字的字形,用生活现象引导孩子体会,把无形的香味写得具体形象,让孩子们明白作者的用词之“准”。
(2)第二段中也有一句带“浸”字的句子,是描写桂花香的,你找到了吗?
句二: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作者两次用到“浸”字,说明这个桂花的香味已经弄到——(生接下去说)极致了。
(3)“香飘十里”
这里的十里是虚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十里,用来说桂花的香气传得很远,很香。
(4)“前后左右十几家”
是呀,这么多人家都被香气包围了
(5)“没有不”
也就是说——(生接下去说)全都沉浸在桂花香里了
用你的朗读来读好
师:淡淡的香味飘来了,谁来把香味读得更浓一点?
又一生读
师:浓浓的香味飘来了,谁还能读得更浓一点?
又一生读
师:真香啊!让我们学着这语气,一起读读这段话,读的我们教室的满屋飘香
句三: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是呀,桂花飘落下来还像下雨呢。(此处学生不一定能够说到)
【设计意图】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两个“浸”字,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析,感悟桂花香的浓郁、香的醉人。
三、精读品味,体会“摇花乐”
1、刚才我们闻到了桂花香,现在我们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摇一摇桂花吧!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划描写作者“摇花乐”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自读感悟)
2、组织讨论交流:(学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上下文来谈体会。)
A.相机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你关注了哪些词语呢?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提示:“急”更衬托出“乐”)
(3)提示:同学们,这里“是件大事”,你是怎么想的呢?在生活中怎样的事情你认为是大事呢?(比如:过生日、过年、中秋节……)
师:是啊,“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B.相机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了“摇花乐”?从小作者的动作中读出了什么?(忙得不亦乐乎)从“使劲”你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劲、兴奋)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劲还不够大)
C.相机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师走到一生旁边,现在你就站在桂花树下,桂花纷纷落下,瞧,你的头上都是桂花了,你会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老师听出来了,你喊出的是一份惊喜)
(2)师走到另一生旁边,呀,桂花都落在你的肩上了,你会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老师听出来了,你喊出的是一份快乐)
(3)师走到另一生旁边,呀,桂花落得你满头满身,你会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老师听出来了,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香香的桂花雨吧!(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 兴趣的段落。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过渡: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小琦君乐,还摇出了谁的乐?
(估计学生会说出:摇出父亲的乐。)
(1)于是父亲口占一绝:引出父亲的诗句——齐读。
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的花雨缤纷,摇的好梦连连。
过渡:除了摇出父亲的乐,还摇出了谁的乐?
生:母亲的乐
师:母亲的乐表现在她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表现出母亲对待桂花的虔诚,父亲还要点上檀香,这真是其乐融融呀!
【设计意图】孩子的“乐”是通过动作、语言毫不保留的展现在大家眼前,而大人们的“乐”是体现在他们对桂花的虔诚和诗兴大发。
过渡:桂花摇落以后,晒干可以——(和在茶叶中泡茶),可以——(做桂花卤),还可以——(做糕饼)。
这些都是桂花留给琦君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读写交流,感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离开自己的老家浙江温州的瞿溪乡来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真是是香闻十里,在满觉陇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满觉陇的桂花龙井的茶”,满觉陇的桂花也是很有名的。所以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说——
1、相机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1)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吗?(思乡)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情】
2、联系上文
3、村子(孩子不一定能说到)
2、师:故乡的桂花雨,给琦君带来了快乐,更给母亲留下了深深地回忆。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出示)
假如我说: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一定会说:“外地的水再甜,还是比不得家乡小溪里的水清甜。”
假如我说:外地的月亮又大又圆,母亲一定会说:______________。
假如我说:外地的人真好,母亲一定会说:_______________。
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难怪作者每到这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接读下去)
【设计意图】这里必须要介绍琦君的上学经历,学生才能体会家乡的金桂是最香的。理解母亲的话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此环节通过读、议、悟,让学生找母亲与桂花之间的小故事,化解了难点。学生在逐层的朗读中,一步步走进母亲的内心,触摸到母亲的心灵,从而很好地品味话中的情感,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爱之真、爱之浓、爱之深。
四、推荐阅读
余光中的《乡愁》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设计意图】推荐几位作者抒发故土情怀、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附: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桂花香”和“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思乡情”是文章的难点,通过板书的呈现,孩子们一目了然,对文章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童年的摇花乐,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2、难点:理解母亲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桂花香”
1、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谁来读好课题?生读,师点评:呀,我仿佛闻到了桂花香!我仿佛看到桂花纷纷飘下来了!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这里,我采用读课题导入的方法,有利于将孩子直接引入课堂,对课文有一个快速的回忆,老师适当点评,孩子的感情逐渐递增,很好的培养了孩子的朗读语感。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吗?
(预设1)生:桂花不与繁华斗艳
师:是呀!桂花就是这样不张扬自己
(预设2)生:桂花的香气很浓
师:是呀,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预设3)生:摇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快乐
师:所以作者喜欢桂花
【根据孩子的回答板书:香 乐】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去闻一闻桂花香、去体会摇花乐。(老师可以做闭眼闻香的动作)
【设计意图】桂花“香”在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而摇花“乐”孩子们不一定能够说到,需要老师的引导。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老师的身体语言会使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学习“香”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快速浏览课文第二大段,用直线划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学会圈圈关键词,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试写旁注。(生读第二大段,教师巡视)
2、交流。
句一:“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浸”字
师:哪一个字用的好?
生:浸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浸字的字形,它的偏旁是三点水,我们生活中通常也说浸在水里,水我们是能够看得见能摸得着的,而这里是什么浸在什么里拉?
生:村庄浸在香气里
师:作者用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浸”字的字形,用生活现象引导孩子体会,把无形的香味写得具体形象,让孩子们明白作者的用词之“准”。
(2)第二段中也有一句带“浸”字的句子,是描写桂花香的,你找到了吗?
句二: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作者两次用到“浸”字,说明这个桂花的香味已经弄到——(生接下去说)极致了。
(3)“香飘十里”
这里的十里是虚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十里,用来说桂花的香气传得很远,很香。
(4)“前后左右十几家”
是呀,这么多人家都被香气包围了
(5)“没有不”
也就是说——(生接下去说)全都沉浸在桂花香里了
用你的朗读来读好
师:淡淡的香味飘来了,谁来把香味读得更浓一点?
又一生读
师:浓浓的香味飘来了,谁还能读得更浓一点?
又一生读
师:真香啊!让我们学着这语气,一起读读这段话,读的我们教室的满屋飘香
句三: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是呀,桂花飘落下来还像下雨呢。(此处学生不一定能够说到)
【设计意图】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两个“浸”字,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品析,感悟桂花香的浓郁、香的醉人。
三、精读品味,体会“摇花乐”
1、刚才我们闻到了桂花香,现在我们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摇一摇桂花吧!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划描写作者“摇花乐”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自读感悟)
2、组织讨论交流:(学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上下文来谈体会。)
A.相机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你关注了哪些词语呢?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提示:“急”更衬托出“乐”)
(3)提示:同学们,这里“是件大事”,你是怎么想的呢?在生活中怎样的事情你认为是大事呢?(比如:过生日、过年、中秋节……)
师:是啊,“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B.相机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了“摇花乐”?从小作者的动作中读出了什么?(忙得不亦乐乎)从“使劲”你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劲、兴奋)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劲还不够大)
C.相机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师走到一生旁边,现在你就站在桂花树下,桂花纷纷落下,瞧,你的头上都是桂花了,你会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老师听出来了,你喊出的是一份惊喜)
(2)师走到另一生旁边,呀,桂花都落在你的肩上了,你会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老师听出来了,你喊出的是一份快乐)
(3)师走到另一生旁边,呀,桂花落得你满头满身,你会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老师听出来了,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香香的桂花雨吧!(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 兴趣的段落。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过渡: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小琦君乐,还摇出了谁的乐?
(估计学生会说出:摇出父亲的乐。)
(1)于是父亲口占一绝:引出父亲的诗句——齐读。
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的花雨缤纷,摇的好梦连连。
过渡:除了摇出父亲的乐,还摇出了谁的乐?
生:母亲的乐
师:母亲的乐表现在她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表现出母亲对待桂花的虔诚,父亲还要点上檀香,这真是其乐融融呀!
【设计意图】孩子的“乐”是通过动作、语言毫不保留的展现在大家眼前,而大人们的“乐”是体现在他们对桂花的虔诚和诗兴大发。
过渡:桂花摇落以后,晒干可以——(和在茶叶中泡茶),可以——(做桂花卤),还可以——(做糕饼)。
这些都是桂花留给琦君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读写交流,感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离开自己的老家浙江温州的瞿溪乡来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真是是香闻十里,在满觉陇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满觉陇的桂花龙井的茶”,满觉陇的桂花也是很有名的。所以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说——
1、相机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1)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吗?(思乡)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情】
2、联系上文
3、村子(孩子不一定能说到)
2、师:故乡的桂花雨,给琦君带来了快乐,更给母亲留下了深深地回忆。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出示)
假如我说: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一定会说:“外地的水再甜,还是比不得家乡小溪里的水清甜。”
假如我说:外地的月亮又大又圆,母亲一定会说:______________。
假如我说:外地的人真好,母亲一定会说:_______________。
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难怪作者每到这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接读下去)
【设计意图】这里必须要介绍琦君的上学经历,学生才能体会家乡的金桂是最香的。理解母亲的话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此环节通过读、议、悟,让学生找母亲与桂花之间的小故事,化解了难点。学生在逐层的朗读中,一步步走进母亲的内心,触摸到母亲的心灵,从而很好地品味话中的情感,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爱之真、爱之浓、爱之深。
四、推荐阅读
余光中的《乡愁》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设计意图】推荐几位作者抒发故土情怀、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附: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桂花香”和“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思乡情”是文章的难点,通过板书的呈现,孩子们一目了然,对文章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