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表皮与杂交瘤单克隆抗体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i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及骨髓瘤细胞株建立的基础上,1975年K&#246;hler等<SUP>①</SUP>创建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他们的成功,使免疫学家多年来试图用实验方法制备单一抗体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成为与DNA重组技术相提并论的当代生物学的重大成就之一。短短几年内,这一技术迅速发展,在免疫学、医学以及生物学的研究中已日趋广泛应用。

其他文献
作者复习了萨尔瓦多国家医学中心病理科1971~1980年10年中85,349例活检标本,经病理证实发现35例皮肤平滑肌瘤和3例平滑肌肉瘤.皮肤平滑肌瘤的总发病率是0.04%,平滑肌肉瘤为0.003%.
小儿系统性硬皮病少见,在Tuffanelli的727例硬皮病中,发病年龄在9岁以下者11例,在10~19岁者52例.作者等首先报告从1960年以来所见的5例,然后进行了文献复习.
期刊
作者报道一例患者,临床诊断为疱疹样皮炎,而免疫荧光所见是大疱性类天疱疮.5年后重复免疫荧光检查,则为疱疹样皮炎.病例报告:41岁,女性.1977年11月首次就诊,在臀部、肘部、肩胛、膝部及手指出现限局性发疹,伴剧痒.原发损害为3mm大小的水疱伴少许大疱.组织病理所见:表皮下水疱内有类纤维蛋白沉积,广泛性水肿但无乳头小脓疡,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及部分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和C3沿基底
与内脏恶性肿瘤并发的皮肤病统称为皮肤-恶性肿瘤综合征(syndroma dermato-tumorale),其临床意义在于从这类皮肤病变的出现,可以早期推断潜在的内脏恶性肿瘤.它们有数十种之多,大体上可分为4组.本文从皮肤科的角度简要介绍最近受重视的一些疾病.
抗组织胺类药物的全身性给药常可使组织胺所致的炎性皮肤损害获得明显的改善,但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副作用.皮肤科工作者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地选用抗组织胺药物的问题.作者通过体外法(用豚鼠回肠的纵向肌群作标本观察药物阻断H1受体和毒蕈硷受体的不同的效力)比较了六种常用的抗组织胺药物――赛庚啶(cyproheptadine)、扑而敏(chlorpheniramine)、安泰乐(hydroxyzine)、非那更(
期刊
系统性硬皮病的特征是结缔组织结构紊乱,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缺氧。国内外文献仅报道Rowling曾用高压氧治疗系统性硬皮病时的雷诺氏征,没有治疗该病的报道。本文目的是研究用高压氧疗法提高系统性硬皮病传统疗法疗效的可能性,即改善病人全身情况、防治四肢的营养障碍、恢复胃肠道功能、防治药物反应和缩短疗程。
白色萎缩是一种原因不太明的局限性皮肤血管病变,可产生疼痛性溃疡、白色萎缩斑、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过去对该病的性质、分类学地位以及名称等意见是不一致的,为了提高对本病的病因、临床特征、病理及治疗等的认识,特复习有关文献如下:一、病因本病原因尚不清楚。Gougero认为毛细血管炎是本病根本的原因。
期刊
作者于1975~1980年间共有12例临床诊断为AE并作了活检.5例男孩,7例女孩,年龄从19日到5个月,所有病人均有烦燥、腹泻、弥漫性非疤痕性脱发和最多见于肢端周围区的皮损,但在头皮和躯干受累程度不一.AE诊断由每一病人血浆锌平降低而确定.组织病理学所见:曾发现四种不同类型变化,它们与AE皮损的发展病期相关联.
患者,男性,39岁。右前臂、面部、躯干及下肢出现触痛、红肿、化脓性结节,经各种检查发现ANA阳性(1:160),血沉108mm/小时等。腹部结节活检为肉芽肿性皮炎。培养出孢子丝菌。遂用碘化钾治疗3个月(45滴,日4次),6个月后仍有新的真菌生长。
患者,女,22岁.从1979年起患疱疹样皮炎,诊断依据为瘙痒性红斑,大疱损害.病理切片显示表皮下水疱,SMP效果良好,停药后复发,当时未作免疫学检查.2年后出现面部蝶形红斑,伴发热,关节炎.LE细胞阳性,抗核抗体1:1500阳性,抗天然DNA抗体1:320阳性,皮损活检证实SLE.正常皮肤及皮损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在表皮-真皮连接处有颗粒状IgG、IgA、IgM及Clq沉积.系统检查内脏无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