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xiaofei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说明》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如下说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考点分析】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有的文章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在做题时要将文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抓住重要信息材料,联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仔细推敲、揣摩,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方式】
  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题中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比较作者在文中引述、转述的他人观点,以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基于文中的画线句来深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③从全文出发,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例题讲解】
  例1(2008·江苏卷)
  纯朴的嗜血者
  ①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
  ②……《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
  ③……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
  ④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题目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解析整体上审视文章,针对第一问,很容易把目标锁定在第②段,有一个句子明显回答了这一问题(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稍加提炼就得出“欣赏”二字。对于第二问,需要从全文来把握,文章第①段的第一句就提到“很复杂的情感”,但没有细说,但接着往下读,会找到“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和“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样的句子,联系文章首尾,稍加整合,答案立即显现。
  答案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例2(2012·江苏卷)
  笑的价值
  ①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
  ②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③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④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⑤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题目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解析透过一句话来了解作者的看法,首先要分析这句话本身传达的意思,尤其注意一些具有相似或相反的关键词语,画线句中“葬礼”“病人”“眼泪”“黑色”是一类,“婚礼” “庆典”又是一类;其次要联系全文、结合语境理解作者的态度倾向,通过简化了的原文可以看出,文章其它几段都是对“笑”的论述,最后一段更直接点出“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由此可以推知作者更倾向于“笑”(婚礼和庆典),那“我们”就是一般人们,而作者对一般人们的观点有一种潜在的否定。
  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例2(2012·泰州高三期末)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
  ②……各类文化遗产等,都在被热热闹闹地重新“打扮”,甚至拆卸重组,再浓妆艳抹,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③……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独特的精神跑到哪里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④……
  ⑤……历史在这里只是被借用的一个空袋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⑥……
  ⑦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而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庸俗……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股潮流?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⑧毋庸讳言,任何事物进入市场,都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文化更具特殊性,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的精神。
  ⑨由此可见,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靠糟蹋文化来赚钱。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题目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对文化谋利持怎样的态度?
  解析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是一以贯之还是以此证彼;其次重点把握文章的首尾,看看是首尾照应还是对比突出。审视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文化糟蹋现象源于以文化谋利,而第⑧段作者观点明确,“可以调整但不能扭曲甚至破坏”,最后又提到“有文化良心的人不能回避问题”,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①作者并不反对以文化谋利,因为文化进入市场也要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并加以调整。②但作者反对以糟蹋文化来赚钱,因为这样会糟蹋人的精神。③对于自我糟蹋文化的现象,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重视,并建立起我们真正强大的文化。
  【方法归纳】
  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不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不需要同学们多方面(如结合作者、背景等)推测,更多的出现在文中,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晰或隐含,或集中或分散,但只要细心审读,耐心分析,巧妙概括,这类题目还是较容易拿到高分的。针对一些同学们对这类题目审题不到位、分析不全面、概括不准确的现象,笔者有如下建议:   ①认真审题,明确出题人的要求,力避答非所问。
  ②通读全文,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例题中笔者处理过的文章可供借鉴。
  ③多维审视重点语句,尤其是出现在题干中的句子。分析句子的内在观点、语境意义、外部联系,概括方能全面到位。
  ④巧妙作答,答案最好简洁扣点,而实际操作中谁都没十足信心,只好追求点多不疏漏,力避点少不全面。
  现 场 练 兵
  盲肠和嘴巴
  王中
  ①我曾为盲肠抱不平。
  ②盲肠生炎便遭割除,与人体永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嘴巴,却备受爱护。两者同是人们肌体中的一个部分,而待遇悬殊,初甚不解,后细思之,始恍悟其中道理。
  ③盲肠,只会发炎而别无功绩,一旦为害,处之死刑,宜也!嘴巴,固能闹病招祸,但,对人的贡献亦非同小可:抽烟品茗、饮酒咀肴,一切口福享受少不得它;大会发言、小组讨论,更非它不可。功过相衡,人们怎能把它和盲肠评为同级。
  ④嘴巴,既利弊兼有,聪明人便设法兴利除弊。懂得了卫生常识,便只许美味进胃,不让细菌入口。至于把守出口,古有妙术:“话要少说”是也。可惜此法已不适应潮流,今天在人民内部,“言者无罪”,举国皆知,不仅无“错”可招,反而到处请你发言。开会不发言不算积极;不做大报告又不像领导。话是不能说满了,遵守古训的人,于是便创造了一种应时新术:既可滔滔不绝地说而实际上又等于完全没有说。这样,虽不能一鸣惊人,但也求得平静无事。因为,现在虽然无“错”可招,但万一引起争论,挨一顿批评,也有伤体面。
  ⑤懂得卫生常识又熟谙“安全发言术”的嘴巴,既可用之吃饭,又不闹事生非,也可谓“安全嘴巴”,就对社会的作用而论,称为“安全盲肠”亦很恰当,因为它专发有声无义的语言。
  1.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作者怎样的看法?
  练习二
  说面子
  鲁迅
  ①“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但近来外国人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②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每一种身价,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丢脸”。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
  ③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有一条新闻:沪西木匠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将王树宝家人乱打,多人受有重伤。……”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
  ④所以,“要面子”和“不要脸”有时实在很难分辨。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和他攀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
  ⑤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2.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对中国人要“面子”持怎样的态度。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葛永昌,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Ⅰ(试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卷帙/秩序反哺/抚恤金社稷/光风霁月  B. 憨厚/俯瞰车模/摩托艇鏖战/独占鳌头  C. 怡悦/贻害屏蔽/停机坪渔樵/翘足而待  D. 走廊/稂莠同庚/更年期窠臼/焚膏继晷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能
期刊
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和简单线性规划,江苏省高考中重点考查根据线性约束条件求目标函数的最值,复习中应适度拨高要求,能够根据线性约束条件对应的平面区域及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如斜率、截距、面积、距离等)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试题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会与函数、解析几何相结合,难度中等偏下.  一、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1】 若S为不等式组x≤0,  y≥0,  y-x≤2.表示
期刊
Part One 单词专讲    1.rid  【分析】rid vt. 解除,免除,使摆脱  后面常接of,构成短语rid sb./sth. of sth./sb.。  We will have to rid the guy in the street. 我们必须在街上摆脱那个家伙。  【拓展】(1)rid还可构成短语be rid of, 意为 “免除,摆脱,去掉”。如: 
期刊
自从高中数学新增加了线性规划知识点后,有关线性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题型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简单判断可行域、最值等问题在向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比值、距离及已知最值求目标函数中参量取值的逆向问题转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线性规划”已实现“知识性”向“工具化”的华丽转身,目前线性规划与高中数学各个模块进行的有效融合,充分体现了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进行命题的新趋势.  异常抽象的问题,必须
期刊
1. 高淑珍和她的爱心小院  56岁的高淑珍,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
期刊
一、 基础梳理  1. 题组训练一  (1) 若A=-1,0,1,2,3,B=2,3,4,则A∩B=.  (2) 若A=x|-1-1时,B中有两个元素,而BA=-4,0;  ∴B=-4,0,得a=1.  ∴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1或a≤-1.  点评 因为本题中集合A是含两个元素的集合,而BA,所以集合B可能是空集、含一个元素的集合、含两个元素的集合,正好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相吻合,值得
期刊
一、 巧用等价命题解题  (一) 求取值范围  【例1】 (2011年江苏高考模拟题)已知p:1-x-13≤2,q∶x2-2x+1-m2≤0(m>0),若    p是    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一 根据条件,先求出p、q,再求出    p,    q对应的解集,最后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求解,思路自然,但计算量较大.  解法一 由1-x-13≤2,  
期刊
不等式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点内容,在高考中的直接、间接的考查量很大,不少同学在不等式内容上的高考失分很多.下面结合同学们在不等式问题求解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同学们认识到出错的原因,在比较中对正确的思路与方法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有效地避免出错,提高解题准确率.  一、 忽视参变量符号的正负  【例1】 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y≤1,x+y≥0,x-y-2≤0.则z
期刊
常言道,“树有根,水有源”,纵观近几年的数学高考题,很多题目都是源于课本且略高于课本,即在课本中都能找到一些高考题的影子.因此,掌握好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是大家在高考数学中能得到好成绩的明智之举.  【例1】 (2010江苏)设实数x、y满足3≤xy2≤8,4≤x2y≤9,则x3y4的最大值为.  (此题的问题情境比较生,条件与结论也相差太远,但如果能把它进行一些适当的转化,问题仍能化为教
期刊
大家知道,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称为“简单的线性规划”.纵览近几年高考,有关线性规划的命题在悄然“变脸”,从最初的简单判断可行域、求最值等问题在向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比值、距离以及已知最值求目标函数中参量取值的逆向问题转变.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简单线性规划内容时,既要牢牢把握它的“本来面目”,又要认清它的几张“变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线性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