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统筹”重庆城乡职教改革闯新路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q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0年中国(重庆)首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重庆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并为我国未来创新职业教育国家体制和机制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曾经,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吃力,但重庆的职教发展实践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和思路。”鲁昕认为,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少新经验,这些经验就是教育部将要完善的政策。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所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更具有特别意义,它既是优化职教资源、提升办学档次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以城带乡、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全市3200万人口,75%都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讲,重庆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缩影,它在探索城乡统筹职教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将对全国职教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针对特殊市情,重庆在职业教育“统筹”上是怎样做的?又进行了哪些尝试与探索?为此,本刊专访了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主任彭智勇。
  《教育与职业》:针对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我们在城,统筹职教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彭智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从八个方面进行统筹:统筹管理体制、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财政资源、统筹国内外资源、统筹社会资源、统筹校企合作、统筹各类教育和统筹功能与服务。
  《教育与职业》:我们想了解一下一些具体的做法,比如在统筹管理体制方面,重庆采取了哪些措施?
  彭智勇:好的!我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率与目标达成高效益的统一。在管理中如果不能有效统筹,事业发展就会是一盘散沙,而统筹得好就能够聚沙成塔。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一是坚持“兴教不分家”,优化大环境。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兴办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成人继续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保障了政府统筹、行业指导、市场调节、学校自主的运行机制。二是坚持“办学有门槛”,办好大职教。对举办颁发学历证书的职业教育统一设置标准,统一评价内容,统一管理规范,以“统一”促进统筹。目前,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了学校招生、学生资助、学籍注册、教材管理、学校设置、质量评价、师资建设的“七个一体化”格局。
  《教育与职业》: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重庆是怎样做的?
  彭智勇:区域发展的统筹是对区域资源关系的统筹。我们充分发挥行政调控“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一是坚持规划同步。规划就是战略。各级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坚持配置优化。配置就是策略。各级政府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加强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三是坚持布局合理。布局就是效益。建立符合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网络,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主城核心区为“一体”、以永川和万州为“两翼”、以其他区县职业院校为“多组团”的结构布局。
  《教育与职业》:在统筹财政资源方面呢?
  彭智勇:如何聚土成山,让有限资金产生最大化效益?如何发挥有限资金的教育效益?我们着力做好职业教育资助。一是市级财政资源统筹,用于学生资助。以助困促进公平。2006年,市委、市政府整合市级教育、劳动保障、移民、扶贫、农业和民政等部门资金,在全国率先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五类学生”资助体系,为建立中职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推动了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出台。2009年,全市享受“普惠制”资助政策的学生达到37万人,受助面达到67%。二是区县财政资源统筹,用于免费试点。以免费建立公平。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有永川、江北等10个区县开展了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试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三是两级财政资源统筹,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助推公平。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教能力建设。目前,正着手健全职业院校学生资助体系,逐步推开全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教育与职业》:重庆是如何统筹国内外资源的?
  彭智勇: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教育,城市的国际化呼唤教育的国际化。在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背景下,对于国内外资源的统筹,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上。一是利用好国外资源。成功实施中国一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确立了“就业导向、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开发了18个专业486个能力标准,建立了职业学校师资能力标准,启动了职业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建立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网络体系与渠道。该项目被澳方政府誉为“国际合作中的成功典范”。二是利用好国内资源。充分发挥职教发达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及就业优势,57所重庆职业学校和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开展了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直接受益的在校学生多达6000人,促进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共同发展。
  《教育与职业》:中国社科院201 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重庆“教育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在这方面,统筹社会资源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重庆进行了哪些探索?
  彭智勇:良好教育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统筹。在职业教育上,我们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大力发展民办职教。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十大举措”,民间俗称“黄十条”,核心内容是公、民办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享有同等优惠政策。公办和民办两轮齐转、并驾齐驱,促进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教育担保公司,积极为民办职业院校担保融资。目前,担保公司授信额度已达80亿元。民办职业教育正成为重庆职业教育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
  《教育与职业》: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的战略引擎,也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统筹校企合作方面,重庆的经验是什么?
  彭智勇:“企”因人才而兴旺发达,“校”因“企”而更具存在价值。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搭建合作平台。帮助企业从职业教育的“幕后”走向“前台”,从培养人才的“需求者”转变为培养人才的“合作者”,建立了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推动了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结合、深层次合作。二是促进校企融合。推广巫山校企融合模式,促进全市职业教育的“九个融合”,即 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与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目前,我市已建成6个职教工业园区,正在根据“1+2+31”工业园区布局,规划新建28个职教工业园区。
  《教育与职业》:由于历史原因,中等职业教育似乎成了一座“断头桥”,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针对这一问题,重庆在统筹各类教育方面是怎么做的?
  彭智勇:这些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通“断头桥”,架起“立交桥”。一是纵向连接中职与高职、继续教育。坚持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比例,2010年,通过五年一贯制、“3+2”、三校生考试、自主招生、单独招生等形式,中职毕业生升人高职学院的比例将突破10%,达到2万人。未来将达到30%~40%。鼓励中职毕业生在职接受继续教育,对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其工作经历和业绩可作为优先录取的条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横向贯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融,学分互认、学籍互联、学生互转、证书互通的新机制,为职业教育开辟新的发展通道。目前,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和工程硕士教育已经全面贯通,正在研究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学院自主招收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政策措施。
  《教育与职业》: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重庆是如何统筹功能与服务的?
  彭智勇: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我们着力抓了三点:一是服务百万大移民。实施“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战略,职业教育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和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国家战略”。二是服务劳动力大转移。重庆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达51.5%,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转移就业。三是服务经济大发展。重庆职业教育促进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达6.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吸引了福特、ABB等15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重庆投资办厂。
  《教育与职业》:对于重庆职教未来的发展,您是怎样考虑的?
  彭智勇:这些年来,重庆教育改革发展较快,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给予重庆“西部区位、直辖境界、中国水平、世界眼光”的高度评价。但是,重庆教育的短板、问题还不少,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和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任务还十分艰巨。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实践,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凸显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职业教育的服务性,体现职业教育的全民性,走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为把重庆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去行政化”赢得掌声    高教改革势在必行,但却举步维艰,尤其每每到了体制改革层面,就如同到了“死胡同”。体制改革被看做高教改革的最大难点。  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大学“行政化”问题,却是焦点中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高教改革的死结就在行政化上,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去行政化。  对于《纲要》中“去行政化”的提法,许多委员都给予认同。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去行政化”是《纲要》里“
期刊
温暖工程在湖北省实施三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又一重大举措,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省委明确统战部门牵头、要求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省68个县(市、区)实施“温暖工程”项目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中央统战部和中华职业教育社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期刊
前不久,教育界开展了一场“高职院校要不要提倡搞科研”的讨论,引起社会热切关注。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高职院校搞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本期校长论坛特邀请三位院长就此话题展开“论剑”。    高职科研须重视“三要素”  孙海泉    当前,之所以会产生一些专家、学者质疑高职院校该不该搞科研的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缺乏信心,对高职多年来的探索实践缺乏必要的了解。另外,一些高
期刊
安排中央专项资金 推动“绿色大学”建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生态危机凸显,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高等学校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建设“绿色大学”即“生态校园”有重要意义:一是大学校园人口密集,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人群密集区,资源消耗很大,相应地节约空间也很大。二是大学是育人之地,培养青年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不仅有益于校园,而且将
期刊
大学生贫富差距拉大现象不容忽视    某高校学生在网上发帖,询问“大学城哪里可以加油,我的车是宝马mini”,引起众多网友反感。虽然大学生如此炫富属个别事件。但近年来大学生贫富差距拉大,却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些学生花钱大手大脚,高档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样样齐全,月消费数千甚至上万,有的拥有高档自备车,而一些贫困学生却要靠助学贷款、靠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每
期刊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云:“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而大学里的大楼,恰是大师传道授业之所。孔子教弟子习礼大树下,有大师,有学子,但我们并不称这块树荫为大学。何也?主要是因为没有大学体制,没有大楼也是重要原因。  毕业多年后我们回忆母校,除了须发皆白、学高德劭的硕儒,少不了经过历史风尘的楼廊、栏杆,少不了波光荡漾的湖水和绿色的草坪。如果说大学是心灵的故乡,那么那些校园建筑就是故乡
期刊
2008年年底,河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精心谋划,做出实施职业教育五年攻坚计划的重大决策。本刊曾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可以说,攻坚计划是推进河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河南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在攻坚计划实施一年多后,一则消息再次引起本刊关注:2010年1月5日,
期刊
作为职教大省、职教强省,江苏走在了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江苏省内各地职业教育也发展迅速,如皋市就是其中之一,并已逐步发展成为江苏职教的品牌。在职业教育强调抓内涵、创特色,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今天,江苏省如皋市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接受了本刊采访。他表示,近年来如皋市始终突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抓好专业建设的同时,狠抓职教内涵,突出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
期刊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这座以“山——奇、秀、险,水——静、清、绿”闻名海内外的旅游城市一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创办于1985年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就坐落在这里。  作为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旅游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以“加快发展、创特色名校;强化管理、育旅游能人”为办学宗旨,坚持“立足桂林、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为旅游业和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被誉为“高素质应用型旅
期刊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教师教育水平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推动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等方面,以培养教师为主的高师院校是如何做的?本期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武海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就师资培养问题,结合本校办学实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