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即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来整合资源,安排流程,选择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通过合理的目标设置,恰切的问题引领和有序的活动组织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我们就以俄罗斯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女歌手》为例,探讨如何合理设置方案,安排学习活动,探寻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明确而恰切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安排的前提
  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到底要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心里要有谱。学习目标是否合理,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确立恰当有效的学习目标,要求我们关注文本的类别和特征,有时候还要关注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和单元主题,它们可以给我们提供明确的指向。
  比如《女歌手》这篇散文,它被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的第一个单元,单元主题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个单元里有六篇文章,只有《女歌手》这篇是外国文学作品。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散文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都知道,散文是“散”的,在看似松散的文字中传达作者的认知和独特感受,但《女歌手》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完整事件,并没有在叙述情节、塑造人物中过多地加入自己的感受,且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类似小说的“全知视角”,给人的感觉更接近小说。从这个特点上讲,我们应该把分析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抓手来设计问题和安排教学活动:学习本文在巨大反差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会父女之间浓浓的情感;探究标题“女歌手”的内涵,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情感上淡淡的快乐和淡淡的忧伤的特点。
  目标确定了,教学就有了方向,教学活动就有了依据。所以说,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教学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值得我们仔细斟酌推敲。
  二、细致而适当的问题设置是学习活动推进的助力
  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置要做到“两性一点”:“两性”指的是目的性和价值性,“一点”指的是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参与学习与探究,找准切入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生成新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阅读素养的提高。
  以《女歌手》这篇散文为例,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设置三组问题:
  (1)盖尔卡童年和成年唱的歌有什么不同?哪一处的歌唱最能打动你的心扉?
  (2)童年的盖尔卡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看待盖尔卡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3)文章为什么以“女歌手”作为标题?长大后的盖尔卡为什么仍然会忧伤地唱歌?
  这三组问题是前后承继、逐渐递进的。首先,由盖尔卡的歌声切入,让学生有的放矢。将两个阶段关于“歌”的分析、思考对举,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比较其中的异同,这样盖尔卡这个人物形象就更立体、更丰满,学生的思考会更集中,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会更完整,更透彻。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师抛出第二组问题,由“人唱的歌”自然过渡到“唱歌的人”并带出父亲的形象问题,由形象到情感,从而达成“领会父女之间的浓浓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最后环节,再安排第三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思维活动,探讨和体会长大后的盖尔卡“如此长久而又有耐心”地想念“那盏惟一的灯光”的内涵。通过三组问题的设计,准确而精当地选择切入点,目的性和价值性明确,能够很好地把控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构建新知的进程。这种思维上的牵引,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合理而完善的活动安排是学习活动有效的保障
  活动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广大语文教师推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单边活动使得知识的传授成为“灌输”,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地开发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当主角。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进行《女歌手》的教学时,配合设置的三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三个活动:品读歌声,分析形象;品读人物,体悟情感;理解标题,探究主旨。三个活动以三组问题作为牵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语言,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以说,这三个教学活动安排基本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重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化的解读,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经验的共享,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是生成的催化。三个活动按照思考的逻辑推进,时间分配合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配合到位,能有效地完成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任务。
  学习活动的安排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它是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设计的程序化标志。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使教学活动的安排尽量做到合理而完善,表述清楚,以免出现导向上的错误。
  四、深入挖掘内涵、探究主旨是课堂活动的最终指向
  内涵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主旨,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它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反映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和倾向。内涵的概念范围有大有小,小可小到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大可大到整篇文章,和主旨重合。内涵和主旨是埋藏在地下的宝藏和藏在森林深处的美丽湖泊,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探寻。
  在上面的课堂活动中,活动一的两个问题看似直观,其实是个引子,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年龄和所唱的歌曲形成的反差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歌曲的内涵,来透视人物形象。这个意图在活动二的第一个问题中得到明确的体现。第三组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为什么以“女歌手”为题,属于主旨探究;第二个问长大后的盖尔卡为什么还会忧伤地歌唱,长久地怀念“那盏惟一的灯光”,属于语句内涵的挖掘,两者之间在内容和情理上并不是隔断的。
  其实,“内涵”就是“主旨”的一部分,正是散落于文中各处语句语段中隐藏的深意,汇合在一起,全面而立体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比如,在对盖尔卡歌声进行探讨时,可以思考一下在封闭和孤单的环境中,这些歌是从哪里学来的。或许,这些歌是父亲怀念母親时所唱的歌,被盖尔卡学会了。那么,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没有儿歌的童年的忧伤,还有更深一层次的孤独。再比如,作品中描写傍晚的几段文字写得很有特色,作者用拟人化的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了童话的世界,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表现了一个孩童本应有的快乐,但那种深入内心的忧伤并没有消除,那“温和的老爷爷”也有“愁眉百结,阴沉寡言”的时候,呈现“有点叫人害怕”的样子。这些描写与全篇淡淡的忧伤的调子是相契合的。作者艺术地再现了生活的面貌,既单纯又复杂,纠结着爱、幸福与忧伤。
  总之,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我们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然后以细致而恰切的问题设置,合理而完善地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和探寻,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研中,有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叫作“同课异构”,指的是由不同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不同的设计与教学,从而发现不同的教学视角,带给大家对于同一课的多方面的认知与理解。其实,在我们准备公开课的时候,经常也会和自己进行“同课异构”。在教研员、教学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从而一遍遍更改、试教。不过,这样的过程大多是将曾经的方案稍做调整,进而“复制粘贴”到新的方案中。而更有价值的,应当是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上第八单元,编者以“读书”话题为主旨,精心选择了古今名人谈“读书”的五篇长短文章,分别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千多年前的朱熹、两百多年前的曾国藩、一百多年前的冰心与当代作家叶文玲,都是名家名人的话语。虽有悬殊的时间距离,但他们都在颇费心思地讲述,以触动读者心灵,开启阅读之旅。  一、三位古人面授读书“诀窍”  读书不是一段人生,而是一辈子人生。有太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古人谈读书》
期刊
许多人认为:只要阅读积累得多,就能很好地表达。而实际上,阅读积累得多,只是表明一个人所储备的语言信息比较丰富,“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究其原因:积累了,储存了,未必就已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未必就已经领悟语言的奥妙了。缺少了对表达智慧的关注,语言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从探索文本的表达智慧出发,展开文本阅读,往往能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趣味、创作风格、语言智慧……这
期刊
“铃,铃——”电话铃响,我如往常一样接听电话,电话里边传来一阵童稚的笑声,“邱老师,我是阿智,祝您教师节快乐!我现在在海南华侨中学读书了……”是阿智,他变得懂事多了。他可喜的变化,还得从前年教学《学弈》一文的课堂发言说起。  文言文《学弈》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说明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在读通《学弈》全文,知其内容之后,我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这
期刊
一、整体编排:先后顺序与具体组成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五单元的整体编排。(如下表)这些习作单元的编排不仅主题清晰明确,而且习作要素的安排呈螺旋式上升,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形成与习作素养的锻铸大有裨益。  三至六年级教科书中习作单元聚焦了观察、想象、说明等基础性的习作能力,聚焦了写事、写景、写人等基本性的习作类型,聚焦了围绕中心、写出真情等关键性的习作素养,有点、有面、有层次、有序列,更有学生习作能力形
期刊
五下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 《田忌赛马》 《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这一单元中,运用追问策略是一个好方法。追问就是寻根究底、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问,以获得对课文更为深刻的见解。运用追问的策略,可以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期刊
一、快速阅读,感知人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微型小说《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生按要求速读。师出示第一组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生齐读,有部分学生把“当”读成“挡”。)  师:读“势不可当”这个词语时,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虽然意思未变,但字形不同,读音就不一样,这里应读dāng。这组词语在小说中是描写什么的?  生(齐):洪水。 
期刊
微课,最先火于网络,凸显了随时随地的便捷性与娱乐性。微课进入习作教学,迅速以其“短、准、快”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成为习作教学的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几年来,笔者和团队教师一直在开发习作微课资源,并尝试依托习作微课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习作教学进入“微时代”的新活力,同时也真切感受到微课作用于学生习作能力提升产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一、“微距交流”,激发学生习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3—6年级各册第五单元均以“习作单元”的形式呈现。习作单元以其新颖的编排方式、鲜明的习作属性和凝练的研修主题,备受广大一线老师的关注。下面,笔者结合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谈一谈如何理清习作教学中的点、线、面。  一、点的确立——探寻训练要素  导读部分,编者借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点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结构与体例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阐释:“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