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enhu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逸,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上海市普教系统名师基地政治一组成员,上海市松江区青联会员,上海市德育重点项目负责人;市、区两级品德与社会中心组成员,松江区学科名师。曾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二等奖。
  课改至今,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目标的问题,研究并不多,特别是缺少教师可直接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力求从学习目标制定的描述,来讨论《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和表述规范,以期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一、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
  1.相关课程政策
  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学习内容的载体,很多人认为教材就是学习内容,这等于将教材固定成为一个僵死的教学资源。此处的政策,指的首先是代表国家意志,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规定了学习目标的基本范围和要求的课程标准,其次为教材和教学参考等。
  (1)《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制定学习目标的首要政策依据。因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学习目标的上位概念,所以课程标准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规定了学习目标的基本范围和要求。”课程标准具有普适、基础和上位的特点,因此在分析课程标准时教师需要将浓缩的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并找到与本科学习内容方向相适应的阶段目标,使学习目标更具有操作性。
  (2)《品德与社会》教材。教材是各地方教研部门根据课程标准,依据各自不同的区域情况编写的教学材料。与课程标准相比,它具有地方性,具体而灵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正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使学习目标更符合编写的初衷,使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良好衔接。同时,教材中的每节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层层递进的,因此要兼顾到教材前后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联系或铺垫,以保证学生知识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延续性。
  2.对学习者的分析
  作为知识的受体,学习者的特征决定了学习目标制定过程中所应顾及的学习难度和密度,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分析。
  (1)学习者的特质。学习者的特质一般包含一些心理指标,例如学生的年龄、学习动机和兴趣等,不同的心理特质对同样的资源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心理特质。例如,家庭和社区,都是人所归属的共同体,在这两个类似的认知环境中,一年级的学习目标着重于对于家庭成员的认识,体会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的归属感,而对三年级学生就更进一步,要求他们能够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2)学习者分布。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必须进行分层设计,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要。根据统计学理论,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认知水平一般呈正态分布,因此确立的学习目标需要契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要,并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一定的拓展,同时兼顾学习困难的同学。
  考虑学习者的分布,还包含了座位的安排。一个班级中人数众多,由于位置的关系,有些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老师或是课件演示的内容,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该兼顾到这一点。
  3.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不仅是对学习目标的实施,也是对学习目标本身的正确性和适切性的验证。因此,教学实践也应该作为学习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1)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在进行教学实践尝试之前都只是一种计划形态,只有经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才能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观察学习者的参与度与达标程度,作为调整学习目标的依据。
  (2)《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教参即教材编写者提出的一些文本解读和教学建议(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教研员、以及学科专家共同编制,是丰厚教学实践的积累。因此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参,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
  将教参上的学习目标原封不动地作为自己教学的学习目标,也是片面死板的,因为教学是根据教学主体、受体、教学环境而灵活变动的,不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参建议的学习目标,就容易犯照本宣科的错误。
  4.其他因素
  学习目标的确立还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对教学者的分析。教师作为教学者,存在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素养也会影响到教学的实施质量,所以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也需要考虑教学者的情况。如喜欢学生协商讨论的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更注重方法与能力的培养;注重情绪体验的教师就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进行着重强调。
  (2)现实案例与社会热点等时事性因素。品德与社会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此学习目标也必须契合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时事,因为其中蕴藏了当前社会的发展态势,暴露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般准则。将学习目标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新闻、报纸、网络中耳闻目睹的事件与学习内容相联系,提高学习有效性,同时,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也可以促进社会参与行动的生成,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四年级《共同维护食品安全》就适时以当时的舆论热点——“黄浦江死猪事件”为例,将社会时事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其制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一是了解为维护食品安全,我国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的措施,尊重相关人员的辛勤劳动。
  二是掌握根据一些食品质量标志、许可证等辨别餐馆和食品是否安全的方法,抵制有害食品。
  三是掌握主动干预食品卫生的方法,感受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产生关心食品安全问题和自觉维护食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愿望。
  二、学习目标的表述规范
  根据马杰的目标表述理论,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科目特性,可以确立品德与社会目标表述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   1.明确主语
  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表述时主语一定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对预期的学生行为的表述
  即三个维度的行为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品德与社会目标的三个维度界定与其他课程都不相同(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老师们对目标的三个维度始终弄不清楚。例如,把“知识”维度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或者“知识与技能”;把“方法与能力”表述为“过程与方法”等。有的则用“通过”等介词,来表述方法与能力目标,其实质仍然是“过程与方法”,和“方法与能力”还是有区别的。找准、找好动词,目标确立就更明晰、更具操作性了。在本学科的专业参考书《奠基从品行开始》一书中的第117页,提供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常用的“三维目标的性质、学习水平与常用行为动词”表,可为教师在目标确立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目标能定位得更加精确。
  3.设定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学习行为、影响学习结果产生的特定前提。有些学习目标看似全面,实则很难落实。一是目标过于空泛,就是前提条件没有找准。如一位教师制定的《共同维护食品卫生安全》中有这样一条:“知道国家有关食品卫生的标准和法规,了解制定这些法规的意义。”我们不禁生出疑问:国家有关食品卫生的标准和法规有很多,课上应该了解哪些?哪些是课外可以了解的?为什么这些法规需要在这堂课中了解?这些都没有表述清楚,所以有诸多困惑,落实起来,执教者无法把握其中的“度”。
  4.预设程度
  即制定的学习目标最后能达到的表现程度,如“不少于800字”、“有80%的人能说出”。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与其它学科有比较大的区别,它对可测知识的要求并不高,最重要的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情感的培养。例如,一年级《学校生活有规律》原学习目标为:知道学校一天的主要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体会规律性;适合学校的作息规律。修改后的学习目标为:能根据学校一天中的时间和场合选择相应的、正确的行为和仪态;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体会学校生活的乐趣,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愿意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分析可知:修改后的目标,前者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低年级的主要教育目标;后者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时间安排,可以让学生学会读表,知道每个时间都有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从时间表上可以感受学校生活,让学生明白只有遵守时间,才能让学校生活有趣开心,这一点是落实情感目标的关键。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其他文献
近年來,山东省诸城市以学校为龙头,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平台,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方互动的育人格局,增强了教育的综合效能。  该市采取了五项措施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一是完善组织建设,如建立校、级、班三级家长委员会;二是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三是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如家庭教育亲子活动、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等;四是拓展社会资源,如邀请法律专家、科学家等进校园;五是强化
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北京出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也做了讲话。  袁贵仁指出,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国家足球发展水平的基础工程。教育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校园足球取得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位于美丽的儿童公园旁,东邻自治区文化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常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每到春夏,孩子们伴着百灵鸟的歌声学习、嬉戏,无比惬意,是家长们心目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俱佳的教育场所。学校在六十多年的办学传承中,师生和谐,自然环境和谐,具有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2010年9月,学校提出“阳光教育、和美文化”的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思想,以“以爱育和
青岛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两翼之一,受到青岛市政府、青岛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我们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实现青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路子。2015年5月,青岛成功承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会议发表《青岛宣言》。2015年10月27日,《青岛市“互联网 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市政
开办内地西藏中职班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西藏建设、发展和稳定而采取的一项智力援藏举措。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于2010年起承担内地西藏中职班培养教育的任务,现有藏族在校生99名。两年来,学校坚持“厚德强能、爱国兴藏”的理念,积极探索内地西藏班素质教育新途径,成效显著。  一、以德育为核心,开展“爱西藏、爱祖国”主题活动  学校紧紧围绕内地西藏中职班培养目标,将“爱西藏、爱祖国”教育放在德育的重
“主题阅读”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围绕主题,阅读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在不断地对相关文本阅读和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育才小学的语文课堂从现行语文教材出发,主题式统整多篇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将阅读教学内容贯穿于主题创设的情境中,把拓展性的课外阅读建立在语文课堂教学之间,在多个文本的对话碰撞、交互交融中,力求学生阅读视野与情感体验同步拓展,从而实现主题化、开放性、大视野的语
2011年,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拉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序幕,围绕“创建基础教育强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工作主线,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资金保障和工作督导三项保障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优质教育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教育管理保障和教育质量提升”五项重点工程,全面均衡城乡学校生均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水平,实现了“提升教育内涵与学校建设同步,教育现代化与新区发展共进,发展民生事业教育质量先行”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合理的教师轮岗制度能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带动教育质量整体上升。从2003年以来,东京实施的义务教育普通教师轮岗制度,卓有成效。  ·轮岗目的  东京都教育委员会通过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一方面致力于因地制宜地配置人才,确保学校具备合理的教师结构。另一方面也通过丰富教师在不同地区的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轮岗方针  立足于教师培养和教师能力开发的视角,
2011年9月,英格兰首批获得教育部认可的24所自由学校正式开学,政府力推自由学校的初衷是为了给家长提供新的择校机会,既可以满足家长让孩子上好学校的愿望,又可以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缩小贫富地区的教育差距。  24所自由学校已经与政府签订了相关资助协议,学校在经费方面不必担心,将会获得政府的全力财政支持,学校只要做好迎接第一批新生的准备就可以了。  24所自由学校将会在9月份分批开学,其中17所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方撤离”这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厚重感。那么,教师教学此文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品味含蓄而有韵味的语言,体会那种含而不露的民族自豪感?如何避免课堂上的肤浅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