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生成”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隨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原先预期的东西,也会出现一些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师原有思路的突发现象,它们其实是课堂“问题生成”的源泉. 本文把课堂“问题生成”当作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并对此积极思考,提出应对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问题生成”;利用生成;引导生成;促进生成
  一般说来,我们的教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完成预设的过程,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以后,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教学预设的新情况、新问题.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师因势利导,把它变成我们教学中的一个新的重要资源. 因此,“问题生成”也被有的老师称之为“未曾预约的美丽”. 如何应对并运用好“问题生成”这一重要资源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课前精心设计,合理利用生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在课前做好精心设计,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教学预设”. 的确,会有很多“问题生成”是无法预测的,但也有不少“问题生成”是我们可以精心准备的,是教师有意创设的问题情境. 对此,教师要确保课堂有足够的“问题生成”空间,有学生自由思考与发挥的天地.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预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生成的问题也得到解决,从而合理利用好“问题生成”资源.
  在2014年福建省福清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数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 华应龙老师在上四年级的《平均数的练习课》时,是这样设计他的课前活动的:
  1. 全班分成五个“人数不等”的小组进行口算比赛:每人在20秒内完成9道口算题;
  2. 20秒钟后,同桌交换批改并统计出本组得分(每答对一题得10分);
  3. 根据统计结果,发现第四组总分最高,所以他们那个组获胜.
  就在老师要给获胜组颁发奖品的时候,同学们有意见了:
  “老师,不对,他们组人数更多,总分当然更高啦. ”
  “老师,我这个组有名同学一道题都没来得及算出来,总分肯定更低. ”
  “老师,我发现我们每个组的人数都不一样,比总分不公平. ”
  “老师,不能比总分,要比平均分. ”
  ……
  同学们的情绪非常激动,在这种状态下,华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出“平均数”.
  在这个课前设计中,“人数不等”是老师预设的;继而生成出“各组总分不等”、“比赛不公平”等问题,再进行“平均数”的教学,过渡得非常自然,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色彩.
  二、借助错误性资源,引导生成
  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室是出错的地方”. 布鲁纳也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将错变优更是一门艺术. 俗话说:“不怕错,只怕不改过”. 学生通过错误的尝试,才能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才能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 错误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暴露了我们思维中的一些问题. 借助错误性资源,我们可以让课堂“问题生成”更加深入,更加精彩.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环形的面积”时,我的课堂有过这样的插曲:
  “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10米,在花坛的四周修一条宽1米的小路. 这条小路的面积有多大?”
  孩子们明确“求小路的面积就是求环形的面积”后,都开始动笔. 我开始巡视,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列式的:3.14 × 62 - 3.14 × 52. 我正在为怎样引出“S环 = π(R2 - r2)”这一公式思考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有个平常思维很好的叫“敏”的女生是这样列式的:3.14 × (6 - 5)2,我心里窃喜. 于是我把两种答案的代表都派到黑板上板演.
  当孩子们都放下笔后,我们开始集体订正. 对于第一种答案3.14 × 62 - 3.14 × 52 = 34.54(平方米),大家都没有异议. 到了第二种答案3.14 × (6 - 5)2 = 3.14(平方米)大家有了疑惑.
  这时“敏”站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在3.14 × 62 - 3.14 × 52中,有一个共同的因数3.14,利用乘法分配律,我就想应该可以列式为3.14 × (6 - 5)2. 但不知道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了?”
  我首先肯定了她爱思考的学习习惯. 然后我让大家一起顺着她的思路想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突然,有个孩子很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用乘法分配律的想法是没错的. 在3.14 × 62 - 3.14 × 52中,有一个共同的因数3.14,但是不同的因数是62和52;而不是6和5. 所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列式应该是3.14 × (62 - 52),而不是3.14 × (6 - 5)2. ”
  听到这里,孩子们自发地给他送上热烈的掌声.
  趁热打铁,我让大家赶紧算算. 很快,大家就发现3.14×(62 - 52)也是等于34.54. 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一个“高兴”可以形容.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那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也可以写成S环 = π(R2 - r2). ”
  教室里又是一阵掌声.
  ……
  在这个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引而不发的“纠错”是让孩子们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教学动态过程. 面对错误,教师要沉得住气,能够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等待学生产生思维冲突、等待学生建构起自己的思路.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的错误常常是我们可以善加运用引导生成的重要资源.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错误是我们思维中不可避免的,那么只有让它暴露出来,才能在以后思考中得以纠正. 尝试错误,其实也是一种很必要的学习手段.
  三、把握课堂上的“问题性”资源, 促进生成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点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更没有深入的思维. 数学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思维冲突,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 其中有些疑问可能会显得幼稚、粗拙,教师要善于挖掘出其中可贵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实现“问题生成”的价值. 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思考的勇气和创新思考的灵气.
  在“利率”的教学中. 当学生掌握了“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这一计算公式时,考验学生活用情况:
  1. “张阿姨把10000元存入银行,存期1年,年利率3.00 %. 到期时张阿姨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
  孩子们利用计算公式很快得出结果:10000 × 3.00% × 1 = 300(元).
  就在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那如果存1个月,和1年怎么区分呢?”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班上的同学哄堂大笑. 我一看,提问的是一个平常在班上最“默默无闻”的“祥辉”同学,平常老师的提问他都不能大声回答. 今天冷不丁自己冒出一个问题. 难怪孩子们会起哄:“你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谁会存一个月哦?”……
  我用严肃的眼神制止了孩子们的哄笑. 并且很认真地说:“祥辉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现在我就要求大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
  孩子们安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慢慢又有了小声的讨论声:
  “如果有一笔很大数目的钱,存1个月也有不少利息哦. ”
  “如果是半年,是不是‘存期’可以用0.5表示?”
  “如果是8个月的存期,计算时‘存期’怎么体现呢?”
  ……
  我“顺势利导”,引出:
  2. 张阿姨把10000元存入银行,存期6个月,年利率2.80%. 到期时张阿姨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
  我特意让祥辉到黑板前列式:
  10000 × 2.80% × 0.5
  继而我又设计了如下问题:
  3. 陈老师把10000元存入银行,存期3个月,年利率2.60%. 到期时陈老师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
  孩子们开始有小小的嘀咕声,后来就只有笔在纸上写字的声音.
  我还是让祥辉来汇报. 他的结果是10000 × 2.60% × 3/12.
  我带头给祥辉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困扰,也会遇到思路不顺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遇到没有预设的突发问题,这些都是“问题生成”,都是课堂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抓住“问题性”资源,尤其把关键性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既打破原先的认知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思考、引导相关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增知识,又长智慧,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学活动中,如何设置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悦的进入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自主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头开得好,造成学生渴求新知的心理状态,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子,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导入;方法;兴趣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石激起千层浪
【摘要】作为学校教育学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教育角色,具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造能力等积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其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深入探究数学教学理论,其中对数学史“重构式”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数学教学工作,实现数学教学任务.本文以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作图,归纳方法,提炼模型,并应用基本模型解决梯形、任意四边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评分问题.最后对基本图形的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 基本图形;提炼模型;应用模型  面积平分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 它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作图,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要求很高,所以很多
【摘要】高三数学课堂是学生备战高考的主要阵地.因此,打破“低效沉闷”的高三数学课堂迫在眉睫.题组教学就是根据复习内容,精心设计一组逐层递进的题目,将知识点镶嵌于题组中,沿着学生的认知轨迹展开复习,一般包括知識再现题组、合作探究题组、反馈检测题组这三种类型.笔者以高三复习内容中的“数列求和(1)”为例,就知识再现题组的贴生小题和错题发挥,合作探究题组的思考实践、展示交流与反思归纳以及反馈检测题组的教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名师专项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1440720).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数学教学,就是教他们发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能够把数学融合到生活中,学会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充分剖析这“数学教学”所得:其内涵在于“发现、融合、应
【摘要】 错误在数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教师不应该躲避学生的错误,应该正视、利用、开发学生的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课前预设错误,让学生在错中探悟真知;教师要善于课中捕捉错误资源,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要善于课后反思错误,改进教法,减轻学生的学习阻碍. 有“错误”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我们利用错误唤醒孩子诊错纠错的意识,点亮孩子的数学发展思维,让“讨厌的错误”变身为“学习的良友”
【摘要】 作业是学生对一堂课后知识的巩固与反馈,教师需要综合教学内容、学生等多方面布置作业,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及时掌握当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不容马虎.然而,当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存在诸多漏洞,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及时吸收以及个人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现实提醒我们,要及时优化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作业的练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
【摘要】 教学相长,即教和学两方面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作用于教师的教.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师可以学习学生更独到、更创意的方法帮助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  【关键词】 学生;创新;教学  俗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仅仅依靠教师一个人的智慧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年龄虽小,但他们的无限潜力是不容
一、问题的提出  从学生中来,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再创造”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确,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作为独立认识和实践的人,具有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思想,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必经之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牛顿、莱布尼兹创立的微积分思想获得启示,把握了微元法是将变量问题转化为常量问题进行处理的核心思想,并引入解析几何笛卡尔坐标概念,为工程技术中涉及与变量相关的许多几何、物理定积分应用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作为算例,对物理学中的变速运动物体的动能和转动惯量的计算问题应用微元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