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报道和谐观的构建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HH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传播媒介,是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纽带,在危机事件处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说日常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体现的是传媒对于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那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则更多的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以及处理危机的积极心态。在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中,传媒的报道很好地体现出了媒体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和社会舆论的维护。然而在危机时期,如何做到信息多而不乱、多而有序,以信息来承载观点的同时又容易让受众自然接受,即融合社会和谐观念,达到宣传与报道的统一?
  罗杰斯的“传播流”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过程由两部分构成,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和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申农和韦弗认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将会受到噪音干扰,于是为“传播流”增掭了新的因素——“噪音流”。以此理论为基础,我们将危机事件分为4个时期: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以及痊愈期。不同时期信息的构成状态是不同的。大众传媒要进行舆论引导,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更要讲求一种策略。
  这里,麦库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所谓议程,就是指把问题或事件依当对看来的重要性等级加以排列的顺序。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来引导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从受众的认知层面人手,强调媒介传播效果的潜移默化。这样,既保证了大众传播的规模化需要,又突出了人际传播的个性化特征。
  下面我们以《南方都市报》从2008年1月21日至2008年2月13日的报道为例,分别从危机的几个时期来进行分析:
  
  潜伏期(2008-01-21~2008-01-24)
  
  1月21日的报纸上出现了有关大雪的第一幅图片报道,此后3天有关雪灾的报道基本上为l篇/天,报道均被安排在了非要闻版,头版无导读,一般为短消息,无相关评论。这一阶段的报道基本上属于配合式报道,是春运专题的一个报道点。
  该时段议程设置模式为“0/1”效果或称为“知觉模式”,即告知或非告知。通过对信息的公开或不公开的处理,来影响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在危机潜伏前期,保持信息公开是必须的,防止媒体因迫于来自政治领域的意识干扰而造成进一步的失语。但在此阶段不必大肆渲染,尤其作为非灾区媒体,《南方都市报》的主要任务是告知受众,通过让受众对事件形成初步印象,为可能的信息洪流打好“预防针”,防止受众到时可能出现的“过激”反应。
  
  爆发期(2008-01-25~2008-01-27)
  
  25日可以视为爆发期的开端,这一天的头条被置换为《贵州冻灾大面积停电》,并且在重点新闻版进行了整版报道。另外,本地重点新闻版同时发布相关报道与春运报道形成互动。(见图1)
  这一时段议程设置模式为“0/1/2"效果或者称为“显著性模式”,媒体通过对少数议题的强调,合理突出政府的舆论宣传,引起公众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在25日的报道中,重点强调的是异地受灾及本地支援,一方面强调受灾之深,已波及本省用电;另一方面报道支援行动表明情况尚还乐观,并体现出“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理念,有意识地触发市民的爱心诉求。这一阶段,报道的主力仍然是在为春运服务,所有报道的信息指向多偏向交通领域,即便是受灾地区的报道,最终仍是引回电力缺乏导致交通出现问题这条主线上。


  舆论引导的侧重点和舆论强势的形成是从爆发期开始的。爆发期的信息以事实判断为主,因此要以控制信息流为主,保证信息顺畅和真实,引导公民准确判断。广州处在交通枢纽上,因此报道围绕春运展开也就在情理之中。报道以交通为原点,然后呈辐射状涉及“天气”、“供应”、“电力”等多个领域,让周边新闻呈现出雪灾时期社会的整体面貌。通过主题的强调,不但没有埋没其他新闻,反而形成新闻合力。
  
  持续期(2008-01-28~2008-02-04)
  
  从1月28日开始,报道专题《抗击雪灾》出炉,加速信息更新,深化信息整合。这一阶段雪灾报道不仅在数量上大幅上升(见图2),报道面也全面铺开,涉及交通恢复、物品供应、滞留人员安全等三大领域,与国家发出的“通路、保电、安民”口号保持一致。
  本阶段议程设置模式为“0/1/2/……N”模式或者称为“优先顺序”模式@。当危机进人长时持续状态,媒体就要有指向的集中信息,通过顺序上的差别影响公众对各类议题重要性的判断,将权威意见自上而下传递,从而稳定社会情绪、聚集信心。
  舆论强势在这一阶段达到高潮,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类信息间,更要重视引导影响流和消除噪音流。《南方都市报》在此阶段很好地利用了以下手段进行舆论的引导:
  培养意见领袖。报纸上的意见领袖有两类:一类是以撰写评论为主的编辑。作为把关者的编辑,在整合稿件之外,还能以时评的形式显著地指导受众的意见导向。另一类则是国家领导人。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是最符合国家利益指向的。报纸以多个头条来报道领导人在抗灾一线的行动,有力地突出了其亲民性,摆脱了行政话语的枯燥。
  搭建话语平台。在持续期,报纸言论版开设了社论、个论、来信推荐等栏目,以“受本位”的传播思路,建立公众与报纸的对话,在意见摩擦中突出了舆论导向。例如1月30日的板块上,“社论”以《灾难中的小人物身上,跳动着英雄的心》抒写主旋律所提倡的互助关怀;而“推荐”则以《学学国外怎样应对雪灾》对抗灾提出建议;并且在“街谈”中以“留还是不留,这是个问题”提出了对于滞留人员问题的思考。
  幸头爱心行动。媒体的力量还在于促成公共事件的解决,达到舆论的二次升华和凝聚。当进入雪灾特殊时期后,《南方都市报》利用早前在本地新闻版上推出的“南都社区,爱心同行”活动,将报道视角转向那些在灾害中的弱势群体。例如1月28日报道的《想买一张票,葬女在故乡》以及出现在2月1日头版的关于救助被滞留在高速路上的“留守儿童”的报道等,进一步号召人们对身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内客各有侧重。这一阶段报纸更加注重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和侧重,为公众注入于两针“强心剂”。第一,在国内要阐版以《抗击雪灾》专题为主打。突出典型人物、典型地区,弘扬主旋律。例如对温总理的行程报道,以及有关湖南郴州的系列报道。第二,在本地新闻版的春运专题中,以广州三路交通信息提供为基础,辅以民生资讯,加之爱心行动的助推,突出广州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民心所向。
  议程线性发散。报纸还发挥出了在长期议题设置上的优势。从喊出“共渡难关”的口号,到向滞留人员发出“留下过年”的邀请,直至“京珠北段贯通”的喜讯传来,媒体通过时间的延续,逐步淡化危机,突出了国家的重视,促成了民心的聚合。
  
  痊愈期(2008-02-05~2008-02-13)
  
  从2月5日开始,报纸恢复了常规报道,关于雪灾的报道基本退出了头版,开始逐步收缩,报道内容以“阶段性胜利”等正面报道为主,并在岁末进行了盘点。
  这一阶段的议程设置到达了整个设置流程的尾巴,以“1/1/”的平行模式为主,主要是对前面几阶段的梳理,辅以内容上的即时更新。虽在报道面和报道量上有所缩减,但这一阶段是信息二次加工形成新一轮舆论热潮的关键点。如果没利用好,很容易遭到前期积累的“噪音”(即负面和假消息)残片入侵,扑灭前期所形成的主流舆论。
  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并且伴随事件的发展富含动态性的调整。议程设置之所以能够引导受众和舆论,就在于它很好地将政府议题和公众议题进行嫁接,完成了社会系统的信息整合。尤其在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必须要有吃透“上头”,走进“下头”的精神。新闻报道在经过政治意识和民生需求的纵向解读后,再以适合大众接受的方式完成横向上的信息传播。而危机事件的报道,无论在所面临的上层宣传意识和下层认知意识交错的复杂性,还是时间持续上的长期性,都为议程设置发挥作用提供了很多条件。以国家意识为纲,以公众意识为目,通过分阶段的侧重报道,媒体才能很好地完成对信息的分类和整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传播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党报要常看常新,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大胆创新。新闻创新首先要掌握创新的基本原则、创新的思想基础、创新的优势条件,从创新思想、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和创新手法上着手,力求新闻报道让党委满意,让群众喜爱,从而有效提升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体的出现,各级党报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党报如何面向大市场,开拓发展空间,营造新的优势,提升影响力?答案只有
期刊
衣食住行,在人们这四种基本生活需要中,“衣”排在第一位。从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上世纪90年代盛行的“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再到如今的“穷穿貂,富穿棉,大款穿休闲”,可以看出服装是因时而变、最讲潮流的一类。郑州市处于中华腹地,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在服装潮流更替方面,无论是南潮北上,还是韩流西进,郑州都处于要冲位置,为必经之地。服装类店铺开设门槛
期刊
当今媒体众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新兴的都市类报纸更是如此,如仍沿用过去那些老套路去做新闻,会显得声嘶力竭,却空洞无力,往往把新闻做得苍白。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种提高传播力的新兴报道形式——体验式新闻,在我国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对于改变过去一些生硬灌输、充斥宣传腔调的报道,提高传播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体验式新闻让新闻更好看  如何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使得新闻更好地发挥其宣传、
期刊
1996年的“夹江打假案”使媒介审判这样一个新闻现象首次在我国获得民众和学者的关注,之后的几年内又接连发生了“张金柱交通肇事案”、“蒋艳萍特大经济犯罪案”等。到了2004年,媒介审判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综观学者们关于媒介审判现象的研究,多是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解释和探索媒介审判的发生发展以及它的解决途径。笔者认为除了司法限定和道德自律外,更应当从媒介审判的根源上去认识这一现象发生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问题已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问题报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要消除社会问题报道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负面影响,应重点加强其社会效果和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从而使社会问题报道成为建设法治社会的舆论工具。  关键词:新闻报道 社会问题 社会影响 法律制度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各
期刊
摘要:在新闻学理论中,公开性和隐蔽性是新闻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但是这样的特征共存于新闻舆论中,各自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呢?它们共存于新闻舆论之中,又会不会相互冲突呢?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新闻舆论 公开性 隐蔽性    舆论与新闻舆论    从近代报刊出现300多年以来,由于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人们运用新闻传播媒介对各类事态发表意见,这就使人类社会的舆论形态中出现了一
期刊
“只要常看电视的人都知道,在一个电视频道中,栏目是它的主要构成;在众多栏目中,文艺栏目又是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各级电视台究竟有多少个文艺栏目,我虽然没有统计过,但想必数量一定是非常庞大的。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和其他台的十个栏目能够突围而出,夺得大奖,的确来之不易。我深知创办一个品牌栏目的艰难,我为《梨园春》总结的经验是十六个字:甘于寂寞、坚守理想、勇于创新、永葆热情。”这是2010年1月19日晚,
期刊
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大媒体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都纷纷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展开了地震周年报道,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通过新闻、专题、特刊等形式表达对汶川地震的纪念。笔者把这类对已经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在纪念日进行大规模回顾报道的新闻归类为“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目前的文章中,把反思传播砚为一种特定报道类型的并不多,笔者就本文中对我国公共事件
期刊
“2008年对橡果来说是充满波折的一年。”橡果国际(纽交所代码ATV)首席财务官、副总裁王晓岗这样说道。此前公布的财报显示,2008年橡果国际净营收约17亿元,毛利率51.7%,“净运营损失”约1.4亿元。这是中国电视购物行业老大橡果国际成立10年来出现的首度净亏。  面对整个行业陷入的困境,橡果以及有着同样困扰的中国电视购物企业又该如何进行市场体系的调整和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
期刊
《怀化广播电视报》创刊于1993年,它16年的办报历程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广播电视报刊发展的一个缩影。创刊之初,中国的广播电视报因其独特的办报形式以及资源优势,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然而,随着全国各晚报都市报的迅速崛起、传媒生态环境的剧变、受众需求的转型以及现实社会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因素,广播电视报开始出现颓势,发行量、广告经营额在新世纪以后开始大面积大幅度下滑,面对入不敷出的现实困境,2009年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