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语文的风采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s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语文学科不再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因此,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承担起弘扬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主要责任,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本文以“点亮语文的风采”为题,从“培养习惯,自主阅读”、“全神投入,融己于文”、“赏鉴于心,秀出自我”等三方面展天论述,以具体事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关键词:人文性 感性 体验
  
  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进行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教师在课堂中要展现语文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素质。
  然而,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了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了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末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想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要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培养习惯,自主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能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应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全心投入,融己于文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
  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先分段,再总结段落大意,接着总结中心思想,最后归纳写作特点。然而这样的模式化教学能讲出文中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篇课文,我是从“怎样面对生死”、“如何看待亲情”、“如何面对困境”三个方面来讲解的。通过文中的事件我联系现实,把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坎坷、对待母亲、对待生死的态度一一罗列出来,让他们的行为与文中作者的行为做对比,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感悟。学生默思几分钟后,全班同学都流露出一种惭愧的神态。然后我让学生摘读文中的重点语句,许多难以讲解的话语迎刃而解,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沉思起来。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记录下母亲做饭的过程。同学们第二天都交齐了作文,大都写出了以前的不理解,都表示要好好珍惜母爱,为母亲争光。于是,《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讲解达到了“全心投入,融己于文”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后的反映特别良好。
  
  三、赏鉴于心,秀出自我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读透教材,又得出自我的心得,即谓“赏鉴于心,秀出自我”。一般的方法有:
  1、联系生活,勾起心音。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对于父亲去站台买橘子的细节,有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有一些学生的父母去外地打工,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分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谈父母上车时的神态与动作。唤起学生的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父亲背影的描写,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眼前浮现出父母分别的情景,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所以,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的生活。
  2、避重就轻,温故知新。
  读思结合、深化理解,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文章的讲解有些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
  比如上《春江花月夜》这一课,课后让学生举一篇月色之文时,许多学生立马想起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我认为很有可比性,重在融情于景的手法,既写出了月夜的美丽寂静,又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文情并茂,感人至深。并且我也举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让学生自己进行联想对比。
  (1)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如《错误》一课,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形象,她寂寞孤独、满心忧愁,远方成了她唯一的牵挂,以致于一阵无意的马蹄声给了她短暂的惊喜,然而留下的却是更多的落寞和惆怅。诗歌一字未提落寞惆怅的情感,只是用“春帷”、“青石的街道”、“东风”、“蛩音”等一系列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情思的场景。学生根据这一系列的意象得出了主题,脑海中浮现出一位漂亮、孤独、充满相思憔悴的少妇形象,从而把诗歌的主题理解透彻了,化无物为有形、有情、有景的画面。
  (2)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难以描慕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
  如课文《乡间的黄昏》末句,“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如何理解“沉浸”呢?似乎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教学中,可以对照白天乡村的生活场景,写一写这些人、物在夜晚都怎么样了,从这些变化中体会“沉浸在恬静中”到底是怎样的场景,而后通过朗读加以再现,联系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加深理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黄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黄昏,举一反三,加深思考,即成全景,也就升华了学生的感悟。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让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更新理念,让语文尽显魅力、展放光彩。我们语文教师就是点亮语文风采的使者。
其他文献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多数学生写出的作文词不达意、文不对题,东拼西凑,胡乱编造,不贴近生活,没真情实感,教师无从改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在近日举行的英特尔5G沟通会上,英特尔院士、设备与通信事业部无线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表示,英特尔首款5G射频前端(RFFE)将于2017年下半年进行测试,推出样品。据介绍,该RFFE
微课是新时代电子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社会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和模式,科学、合理、有效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激发
兴趣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开展活动的内部动机,它是最现实的、最活跃的.在英语听说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
中学生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各种改变,还承担着学业上的巨大压力.面临学习压力,其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成为其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而在近些年如火如荼的教育
《中国投资》非洲版隆重登场。世界媒体界多了一名战士。《中国投资》非洲版终于能够来到世间,与去年的约翰内斯堡峰会有不解之缘。在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历史上,有过多次令人难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核心素养"基于教育改革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旨在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紧扣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实际,突出能力的培养.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
随着集群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从知识转移角度研究集群内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成为一个更为深入的视角。在企业知识观下,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被界定为企业在已有知识
在蔗糖生产中,往往遇到需要适当提早开始榨糖以延长榨季,但都碰到这些开榨甘蔗的含糖分低而减少了开榨时间提早的经济效益。能否找到既能满足提早开榨,又能提高甘蔗糖分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