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挫琴:用高粱秆演奏的“活化石”乐器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节假日,74岁的赵兴堂都会带着挫琴去山东青州古城里演出,有时站在树下,有时坐在巷口。闻声而来的游客经常会问:这是啥琴?
  挫琴既是弹拨乐器,也是拉弦乐器,形制独特,琴身正面呈“正半管状”。由于形似农村汲水用的辘轳头的一半,在山东省青州市,当地人也叫它“半边辘轳头”。
  赵兴堂把左手放在琴头底部半圆的洞内,将琴身架在左肩,右手拿起琴弓—一根高粱秆。右手“执弓寻弦”,左手带动琴身“送弦迎弓”,一曲《映山红》便“飘”了出来。
  挫琴低音沙哑、中音柔静、高音清脆,赵兴堂打心底觉得这琴拉什么曲子都好听。
  挫琴跟中国古代乐器“筑”同宗同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誉为“活化石”乐器。在古代,演奏筑时乐人“右手执竹尺”。“各地气候不同,高粱秆在山东常见,拉琴用高粱秆顶端的两节正好。”赵兴堂说。
  7岁时,赵兴堂成为祖父赵彩云的琴童,那时琴法是隔代相传,传男不传女。1960年祖父去世,留下了一把挫琴和一本琴譜。
  凭借小时候学琴的底子,模仿祖父拉琴的样子,赵兴堂刻苦自学挫琴,并于1984年学会了挫琴制法。“试了整整6个月,才确定用梧桐木做出的挫琴音质更好,因为木质相对较硬。”赵兴堂说,他做的琴头上都雕有云形花纹,以此纪念祖父。
  几近销声匿迹的挫琴制作和演奏技艺在赵兴堂的手中“活”了起来。2009年,挫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兴堂是代表性传承人。
  几十年来,赵兴堂与挫琴同音共律,相互陪伴。“现在我就干三件事:演琴、教琴和制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挫琴感兴趣,我高兴啊!”赵兴堂说。
  古老的挫琴依旧年轻着。除了自己的子女、孙辈,赵兴堂已累计向百余名学徒免费传授挫琴制作和演奏技艺。为了让挫琴的音域更广,他将原本12组弦、五声音阶改为14组共28根弦,对应着常用音域的14个音,同时改良了琴面上的漆和琴弓。不过,他最喜欢用的琴弓还是高粱秆。
  “为减轻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压力,青州市每年设立120万元非遗展演专项经费,将非遗与古城游结合,推出挫琴等40多项非遗的免费展演和传承,让非遗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山东省青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传统技艺与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王君介绍。
  《映山红》演奏完毕,赵兴堂和往常一样回答起游客的问题:“这个叫挫琴,‘挫’是一个提手旁,一个‘坐’。你想不想试试?”
其他文献
小时候,爷爷种在院子里的一棵紫红色月季,在董明智的心里默默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如今,自己到了当爷爷的年龄,他已把心田的种子浇灌培育,任其繁花绽放—300多盆月季、100多盆三叶草,其他品种还有茶花、兰花、铁线莲、矮牵牛、百合、杜鹃、菊花……  他还把养花的知识、经验和感想融入他的爱好—文学创作,并配以中国古典诗歌,通过自媒体发表,以花会友,惜花惜友。  勤读书,追记者梦想  从合肥三中毕业后
期刊
《府城岁月》《火山石古村落》《谕示禁判碑》《坊楼塔桥亭台》《羊山古村门》《祠庙》《井泉》《民居》《墓葬》《牌匾》……海口退休老人林芳善,用10多年时间踏遍海口城區和乡村,完成了10个系列、共12册的历史文化遗存图录初稿。  走遍600多个村落  高高的个子,灰白的头发,走起路来腰身挺直,讲话不急不缓,71岁的林芳善,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  “我退休前在琼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作了20多
期刊
无论你多忙,无论你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获得多大快乐,你都应该保持一份追求“闲情逸致”的心,让自己时不时跳脱出来,反观这个更广阔的世界。  人生在世,时日不长。一个人需要对这个奇特的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好奇,了解一切他应该知道的东西。只有把自己手里的事与一个广阔的世界图景勾连起来,他才能获得踏踏实实的快乐。  真实的世界充满了悲喜剧,英雄层出不窮,怪事迭出,令人称奇。那些对世界赋予的
期刊
1978年,当传记影片《孫中山》为珠江电影制片厂赢回金鸡奖最佳影片和其他8个单项奖的时候,丁荫楠觉得心里那块隐约存在的石头好像放下了:自己终于拿了“第一”,如果母亲能看到,应该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从《孙中山》到《周恩来》,再到《邓小平》,丁荫楠的人物传记影片从一座高峰到达另一座高峰,给国人影像记忆留下了一部部经典。回望走过的路,丁荫楠始终觉得母亲的影响一直牵引着他前行。  1938年10月,丁荫
期刊
祖国说,你是泱泱中华的赤子  保家卫国是神圣的使命与担当  青春的热血,染红了边关的战旗  喀喇昆仑,用生命筑起巍峨的界碑  故鄉说,你是红色两当的孩子  巍巍秦岭锤炼铮铮铁骨  陇原沃土培育家国情怀  一江七河滋养着的滚烫血脉  是乡亲们引以为傲的卫国戍边英雄  母校说,你是百年师大的骄子  爱国进步的精神一脉相承  行旨须直的校训铭刻在心  携笔从戎,没有成为传道授业的先生  用鲜血和生命启迪
期刊
书是—  撵走寂寞的琴弦,  逐除孤独的神鞭。  奋勇向上的暖流,  砥砺前行的风帆。  渊博知识的学府,  长人才干的教坛。  添增本事的课堂,  敏锐思维的校园。  乐享天年的美食,  充沛精力的盛宴。  升华境界的熔炉,  陶冶情操的锤锻。  净化心灵的玉液,  明白事理的觉禅。  抵御诱惑的盾牌,  斩首邪恶的利剑。  决胜千里的助手,  运筹帷幄的帮办。  提高修养的沧海,  放飞梦幻的
期刊
旅游是求知的方式之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知行统一。一味地读书,从不实践,是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的。将自己困在文字的牢笼里,凭空想象,怎能对外面的世界有直接、深刻的感受呢?世界如同一本摊开的大书,等着人们用脚步去“阅读”。如果你不去爬长城,怎么知道长城的雄伟之处;如果你不去看秦始皇兵马俑,怎么体会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伟大功绩;如果你不去参观罗浮宫里精美绝伦的油
期刊
说起庐剧,合肥人并不陌生,从“难登大雅之堂”到前往中南海演出、精品频出,如今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都离不开“庐剧皇后”丁玉兰的杰出贡献。  8岁开始学艺,丁玉兰82年来一直没离开过舞台,塑造了100多个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退休后的她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教学、排戏、写剧本,每天都像只陀螺似的忙得连轴转。“没有庐剧,就没有丁玉兰。”90岁的丁玉兰继续为庐剧传承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年少学艺 开启戏
期刊
一张纸,一把剪刀,再加上一双灵巧的手,就可以绽放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大红窗花、精美花篮、栩栩如生的生肖图案、雍容典雅的花卉盆景……在一六八玫瑰园学校,有一位敬业优雅的“不老玫瑰”,古稀之年仍织耕三尺讲台,不遗余力浇灌祖国花朵。她就是民间剪纸艺术家承秋萍。  自幼喜欢手工制作  承秋萍的家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有的喜庆,有的素雅,无不透着民间文化艺术的芬芳魅力。  和许多剪纸爱好者一样,
期刊
我认识一位老者—从年龄上看,确实应该叫“老者”,但从他整个人的状态来看,和“老”一点儿都不沾边。  虽然年过七十,他却活得像个朝气蓬勃的孩子,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网上购物、手机支付这些他早就熟练掌握了。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体很硬朗,“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儿”,他习惯这样对众人做自我介绍。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没有丝毫夸张的成分—他几乎每年都会参加马拉松比赛,而且还能获得不错的名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