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062-01
摘要:古村落作为文化集聚地,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游”的现实背景下已逐渐成为游客偏好的旅游目的地。本文基于文化产业管理视角,立足产业融合,对古村落旅游经营的科学模式展开分析。
关键词:竹桥 旅游开发 共生
一、金溪旅游发展现状
金溪县位于江西省中东部,属抚州市管辖。2010年,全县实现GDP36.2亿元,虽超出“十一五”规划的24.5%,但仅占抚州市GDP的5.7%。表1是金溪县近七年来的GDP增长情况。
图1 金溪县2004-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总之,金溪县近几年来经济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但其总体水平在抚州市、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处于不利地位。
金溪旅游业于2002年正式起步,受限于经济发展和对外交通程度,发展水平较低,2009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仅4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亿,入境游游客300余人次,国际外汇收入8万美元,客源市场狭小,难以发挥旅游业强大的拉动效应。
二、竹桥古村旅游发展现状研判
竹桥古村始建于元朝中期,距今约800年历史,其资源呈现“六大”主题:临川文化的载体、江右商人的故里、雕版印书的基地、七星伴月的宝地、十景荟萃的古村、千年传承的家族。
目前,古村设立了游览指示牌,主要景点有简单的导游牌示,但无旅游接待设施,无主体产品设计,无配套服务,只有少量资源考察、民俗采风、古村观光游客慕名而来,整体处于未开发状态。2008年,该景点被评为“抚州市十佳旅游美景”之一;2009年,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并被纳入全省重点推介的12 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和抚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项目“三山两村两泉一湖”范畴,发展潜力巨大。
三、竹桥古村旅游经营共生模式
为发展县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竹桥古村的旅游开发与古村文化的挖掘、传播和保护,因此政策驱动着古村旅游经营共生模式的构建。笔者将从文化、产业、管理、区域四个维度提出建议。
(一)文化共生:临川文化+书乡文化
(1)依托临川文化与书乡文化,强调古村地方文脉传承。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竹桥古村资源特色,也是其旅游发展出奇制胜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文化为核心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依托临川文化和书乡文化,以现存古朴典雅的建筑、曲折通幽的街巷、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等为吸引力元素,形成以古村为原始素材策划的大型文艺表演系列;以创意为核心,电游、动漫为表现形式的竹桥旅游创意产业系列;以“国际象山文化节”为拳头的文化节庆旅游系列;以报刊、图书等形式推出的文学出版系列;以博物馆、民居苑等形式推出的文化遗产保护系列。
(2)以历史人物事迹为蓝本,对非自然景观进行时空物化。
金溪县拥有独领风骚的象山文化。以陆象山为主人公,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整理,挖掘象山文化与竹桥文化的关系,融入到电视剧、大型主题晚会等场景中,进行时空物化。
(二)产业共生:文化+旅游等多元产业
产业共生是在产业融合的思想指导下,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1)旅游要素产业协调发展。完善要素产业内涵,实现功能上的融合,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要素功能,营造旅游新业态。例如阿联酋伯茨大酒店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本身也是旅游产品,以门票的形式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2)全力推动旅游横向产业融合共生。古村落一般处于工业水平落后地区,难以与工业结合,但与农业契合度较高。竹桥古村应致力于实现传统农业的生态化、游憩化。依托田园、果林、养殖场,开展四季蔬果采摘、田园趣事等旅游活动,打造富有生态美、蕴含文化内涵集观赏、游乐、品尝、购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园区。
(3)积极构建旅游关联产业支撑体系。深化竹桥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关联度,做到金融保险业强力支撑古村旅游发展、通讯信息业重点保障古村旅游发展、教育培训业整体提升古村旅游发展、媒体广告业积极助推古村旅游发展。
(三) 管理共生: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
旅游业综合性强,涉及多部门、领域,管理共生是应现实之需。梳理现有古村旅游研究文献与案例,有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为案例的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发( CBD) 模式 , 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三位一体相协调的湘南农业——乡村生态旅游业双赢发展模式 等。笔者认为后者更适合古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首先,古村落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是一种历史遗存、文化载体,是保护先于开发,因此政府监督引导相当重要。其次,市场化运作是景区经营的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对外招商的方式获取旅游资源开发权,优先选择开发主体,对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最后,让竹桥古村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享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培养对古村的情感依恋,激发自觉保护古村的意识。
(四) 区域共生:区位+联动
区域共生强调的是竹桥古村在旅游发展中需“立足古村,整合周边”。当前声名显赫的临川文化并没有成功推出一个标本式的古村,竹桥作为临川文化“新发现、新认识、新发扬”的载体,突出“临川文化代表、书乡文化典型、风水文化经典”的旅游开发理念,立足抚州市,整合金溪县境内的象山公园、象山故里、仰山书院等特色资源,辐射全国,成为临川文化的精品和王牌景区。 另外,竹桥距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仅28公里,如果能有效地融入龙虎山旅游圈,并进一步地与周边的龟峰、麻姑山等景区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必将提升景区地位,带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邹统钎, 王燕华, 丛日芳.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发( CBD) 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为例[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 1) (53- 59.
[2]谭玛丽, 罗贞礼.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 11) 449- 452.
摘要:古村落作为文化集聚地,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游”的现实背景下已逐渐成为游客偏好的旅游目的地。本文基于文化产业管理视角,立足产业融合,对古村落旅游经营的科学模式展开分析。
关键词:竹桥 旅游开发 共生
一、金溪旅游发展现状
金溪县位于江西省中东部,属抚州市管辖。2010年,全县实现GDP36.2亿元,虽超出“十一五”规划的24.5%,但仅占抚州市GDP的5.7%。表1是金溪县近七年来的GDP增长情况。
图1 金溪县2004-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总之,金溪县近几年来经济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但其总体水平在抚州市、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处于不利地位。
金溪旅游业于2002年正式起步,受限于经济发展和对外交通程度,发展水平较低,2009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仅4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亿,入境游游客300余人次,国际外汇收入8万美元,客源市场狭小,难以发挥旅游业强大的拉动效应。
二、竹桥古村旅游发展现状研判
竹桥古村始建于元朝中期,距今约800年历史,其资源呈现“六大”主题:临川文化的载体、江右商人的故里、雕版印书的基地、七星伴月的宝地、十景荟萃的古村、千年传承的家族。
目前,古村设立了游览指示牌,主要景点有简单的导游牌示,但无旅游接待设施,无主体产品设计,无配套服务,只有少量资源考察、民俗采风、古村观光游客慕名而来,整体处于未开发状态。2008年,该景点被评为“抚州市十佳旅游美景”之一;2009年,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并被纳入全省重点推介的12 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和抚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项目“三山两村两泉一湖”范畴,发展潜力巨大。
三、竹桥古村旅游经营共生模式
为发展县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竹桥古村的旅游开发与古村文化的挖掘、传播和保护,因此政策驱动着古村旅游经营共生模式的构建。笔者将从文化、产业、管理、区域四个维度提出建议。
(一)文化共生:临川文化+书乡文化
(1)依托临川文化与书乡文化,强调古村地方文脉传承。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竹桥古村资源特色,也是其旅游发展出奇制胜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文化为核心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依托临川文化和书乡文化,以现存古朴典雅的建筑、曲折通幽的街巷、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等为吸引力元素,形成以古村为原始素材策划的大型文艺表演系列;以创意为核心,电游、动漫为表现形式的竹桥旅游创意产业系列;以“国际象山文化节”为拳头的文化节庆旅游系列;以报刊、图书等形式推出的文学出版系列;以博物馆、民居苑等形式推出的文化遗产保护系列。
(2)以历史人物事迹为蓝本,对非自然景观进行时空物化。
金溪县拥有独领风骚的象山文化。以陆象山为主人公,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整理,挖掘象山文化与竹桥文化的关系,融入到电视剧、大型主题晚会等场景中,进行时空物化。
(二)产业共生:文化+旅游等多元产业
产业共生是在产业融合的思想指导下,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
(1)旅游要素产业协调发展。完善要素产业内涵,实现功能上的融合,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要素功能,营造旅游新业态。例如阿联酋伯茨大酒店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本身也是旅游产品,以门票的形式实现功能的多样化。
(2)全力推动旅游横向产业融合共生。古村落一般处于工业水平落后地区,难以与工业结合,但与农业契合度较高。竹桥古村应致力于实现传统农业的生态化、游憩化。依托田园、果林、养殖场,开展四季蔬果采摘、田园趣事等旅游活动,打造富有生态美、蕴含文化内涵集观赏、游乐、品尝、购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园区。
(3)积极构建旅游关联产业支撑体系。深化竹桥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关联度,做到金融保险业强力支撑古村旅游发展、通讯信息业重点保障古村旅游发展、教育培训业整体提升古村旅游发展、媒体广告业积极助推古村旅游发展。
(三) 管理共生: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
旅游业综合性强,涉及多部门、领域,管理共生是应现实之需。梳理现有古村旅游研究文献与案例,有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为案例的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发( CBD) 模式 , 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农民参与三位一体相协调的湘南农业——乡村生态旅游业双赢发展模式 等。笔者认为后者更适合古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首先,古村落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是一种历史遗存、文化载体,是保护先于开发,因此政府监督引导相当重要。其次,市场化运作是景区经营的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对外招商的方式获取旅游资源开发权,优先选择开发主体,对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最后,让竹桥古村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享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培养对古村的情感依恋,激发自觉保护古村的意识。
(四) 区域共生:区位+联动
区域共生强调的是竹桥古村在旅游发展中需“立足古村,整合周边”。当前声名显赫的临川文化并没有成功推出一个标本式的古村,竹桥作为临川文化“新发现、新认识、新发扬”的载体,突出“临川文化代表、书乡文化典型、风水文化经典”的旅游开发理念,立足抚州市,整合金溪县境内的象山公园、象山故里、仰山书院等特色资源,辐射全国,成为临川文化的精品和王牌景区。 另外,竹桥距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仅28公里,如果能有效地融入龙虎山旅游圈,并进一步地与周边的龟峰、麻姑山等景区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必将提升景区地位,带来更为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邹统钎, 王燕华, 丛日芳.乡村旅游社区主导开发( CBD) 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为例[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 1) (53- 59.
[2]谭玛丽, 罗贞礼.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 11) 449-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