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校本教研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720204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点,也是科研兴校的着力点。实践证明:校本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在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面对的各种新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校本教研并非如理论上所认为的一般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笔者从教多年,感于斯,所以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校本教研的误区
  回头反观当前的校本教研,陡然会发现其已经走入一个误区——教学与教研分离。校本教研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本职,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形象工程的一部分。许多学校将校本教研当成了粉饰学校新课程改革所谓功绩的假大空的载体,提起校本教研,更多的是上纲上套的一番理论性极强的空话,缺少甚至于没有实用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校本教研的悲哀。
  当然,这类现象的出现,也并非单纯是学校的责任,这应当与整个大环境中所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有关。我们在谋求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教育的一个关键性特点——长期性。教育的提高非朝夕之功,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处学校,都必须是遵循着教育的规律一步一步的来,急不得,冒进不得。国家的每一项教育政策,需要的是我们拆开来,结合工作实际细细做的,绝对不是一年半年就可以实现的。
  不解的是——都知道,却都又装作不知道。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得校本教研工作总结当中的字面落实,雷声震耳欲聋,却是见不得雨星。每年重复循环。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校本教研一直是在理论上徘徊。
  二、对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
  1、该如何给校本教研定位?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不难看出,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应当是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远非日常所认为的高度。
  2、校本教研的落实本体是谁?
  应当是校长。
  教育工作的实施,其最根本的落實者是校长。从很大程度上讲,校长的作用,远胜于高层领导。这不难理解——教育所有的导向(或政策),都需要每一个具体校长的落实,校长对教育理解的深浅,从理论上讲,就是教育落实程度的好坏。
  当然这有要求,要求校长首先应当是较长时间真正从事过一线教学的教师,要求校长必须是对教育有自己独到思考的睿者,要求校长必须是能摆正心态、笃志教育的耕者,要求校长必须是敢为人先、不诚惶诚恐随波逐流的勇者。
  3.如何激发校本教研的热情?
  实效才是校本教研的命根。脱离了这一点,校本教研还是一纸空文。这还需要务实,从校本教研的定位出发,解决工作中实实在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基础,依然还是空话。当然,做起来不难,可说起来不好听——这也是校本教研不能落到实处的“瓶颈”。
  三、落实校本教研的几点拙见
  一个基础。实效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教学研究的大而空是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往往是开学初各教研组确定教研课题,学期末上交实验报告。这种为迎检而进行的所谓教研,因脱离自己的实际,流于形式,难见成效,久而久之,大多数教师一谈教研就烦。如果切实以实效为准绳,那么,变革以迎检为目的的教研,让小而实的课题得到肯定,此类状况肯定改观。
  三个转变。要有效地开展校本研究,必须搞好三个转变——校长在校本研究中由领导者向参与者转变;教师学生由过去的教与学变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主体;教师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变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个平台。窃以为,要让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有三个平台是必须搭建的。一是一校长引领为主的理论研析平台,基于校长地位的特殊性,校长带头做的理论学习肯定会带动绝大多数教师实现理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当然,校长必须要带头做,要真做);二是以学校实际教育教学为主的实效操作平台,以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为主要载体,探讨新路子、解决实问题,这样教师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本来就在做,可以更好地做,效果立时可见,比任何行政命令都管用;三是以教师交流为主的反馈总结平台,最好的总结应当是教师自己在工作中切实感悟所得来的东西,可能理论性不强,但管用,其实,这些,才是支撑教育理论的支柱,只不过——通俗些。而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反作用于前述两个平台,形成良性循环,引领纵深发展。
  四、写在题外
  落实校本教研,其实并非难事,只不过有很多原本简单的东西因为在过程中变得复杂,其作用由正面变成了负面,使得原本垫脚的石头变成了绊脚石,很值得思索。
  关于制度保障。所定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校本教研,还是流于形式而定的迎检的借口?后者居多。
  关于平台搭建。所搭建的平台是“一言堂”还是“百花苑”。能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度过平台开始时期的低层次,令很多学校的当家人挠头。
  关于资金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每每在颂说着多少多少,是不是都用在了刀刃上?校本教研与资金投入是不是密切相关的呢?好像不多,大多各行其是。
  校本教研是个好东西,做好,善莫大焉。唯希望此项能落到实处,受得教师拥戴。却也不难,教师真于此中得利了,自然可以生生不息。祈得现初衷。
其他文献
一、设计动作,促动思维  小学生能集中精力的时间最多也就十几分钟,课堂上长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坐着,容易使注意力产生疲劳,这时的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这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运动”无疑是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它能让学生们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探寻知识,汲取养料。  每堂课的开始部分,我通常安排一些能让学生活动起来的练习。比如开火车报数,轮到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要数的数;
一、数学建模教学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  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正是在这种教学现状下提出来的。“无论从教育、科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社会和文化的观点来看,这些方面(数学应用、模型和建模)都已被广泛地认为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
在第九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 (BIRTV2000)期间 ,8月23日 ,由Informix软件(中国 )有限公司、金达集团、广电总局影视信息网络中心节目信息部联合主办的“广播、电视数字化全面解决方案
试题呈现  在△ ABC 中,∠ CAB=90°, AD⊥BC于点D,点E为AB的中点, EC与AD交于点G,点F在BC上。
[摘 要]作文的精髓来源于生活,写作文即写生活,这决定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情韵十足而又真实可贵的。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如同作家一样的神来之笔。  [关键词]观察 指导 个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领孩子走进生活,使他们的创作源泉涓涓不竭,天赋得以淋漓尽致地施展。改变学生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既定框
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質的形成。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解题的成功要靠正确思路的选择,要靠从可以接近它的方向攻击堡垒”,这种正确方向的选择要从审题开始,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在数学解题中加强对题意的理解能力,找出解题方向都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用实例来谈一谈数学解题中的几种审题方法。  1.审“框架”  审题时,应注意审查题中的条件与结论的框架结构特征,设法与有关的公式、公理、定理等进行联系,这样做不仅有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程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
课程的改革,教材的改变。为使小学英语教师适应《新标准英语》教材,提高低年级课堂授课水平, 本人有以下启示:启示一利用语言教学优势,创设师生情感 " 互动 " 的教学模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 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 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是提前踏进课堂,忙着为上课设计板书,或抓紧时间和学生练口语,或唱几首英文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懂了并
生物与环境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产生与解决中共同进化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向地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引发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要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文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要维护生态文明,首先得让人类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并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然而,人民群众,特别是当代中学生,作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