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摘要】:在繁若星河的电影作品中,有许多精品佳作,但是仅有少部分的电影作品能够称之为经典作品,登堂入室永留影史。西德尼·吕美特导演,1957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它曾被世界各国的电影导演翻拍,堪称是英美陪审团制度的宣传册,小场景拍摄的教科书。
【关键词】:《十二怒汉》;西德尼·吕美特;经典法庭剧情电影
2016年,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形式也走过了一百二十一年的漫长岁月,这一百二十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离我们最近、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百二十一年。科学技术、物资生活都得到空前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代表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艺术更是形式多样、内容繁盛。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存在,亦早已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在繁若星河的电影作品中,有许多精品佳作,但是仅有少部分的电影作品能够称之为经典作品,登堂入室永留影史。我们不禁要问怎样的艺术作品才能称得上经典?经典一定是能够引起持续性震撼力的那一类伟大的作品,最能体现人类原创性的东西基本上都凝结到了经典之中,而且将是不朽的;从解释学的角度,在解释者与被解释文本的关系中指出,经典是解释者与解释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经典为解释者所塑造和定位,经典本身是问题与回答的集合,经典是解释者与文本对话之网中的纽结[1]。
西德尼·吕美特导演,雷金纳德·罗斯编剧,亨利·方达主演,1957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在生活在贫民窟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陪审团的十二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的人要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
在经典成为经典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外在因素。具有大师地位的学者、专业人士或批评家的积极评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十二怒汉》作为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处女作,获得了第三十届奥斯卡奖三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并斩获了第七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到欧美电影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经典形成中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教育在经典传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教育机构、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传授、撰写,对经典的形成与巩固至关重要。1945至1965年间的最老一代的电影工作者,是从无声电影或对白片中学习拍片技术的;而战后的新导演们则是多从剧场制片场开始工作。那些在195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制作的最年轻的的一代,通常是从电视起步。西德尼·吕美特、马丁·里特和阿瑟·佩恩在拍摄长片之前都曾在纽约执导现存直播剧。他们把“电视美学”的大特写、收缩的布景、深焦摄影以及满是对话的剧本带入了电影之中。《十二怒汉》、《城市边缘》、《左手持枪》都是这一新趋势的代表。这些导演在1960年代初期成为好莱坞的重要人物,而且他们将会是最早借鉴欧洲艺术电影和新浪潮的人[2]。经典形成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那就是受众的阅读与判断。也就是经典的可复读性,毫无疑问,受众的喜爱与不断重读的确是经典形成的一个要素,但个人的喜好与选择往往是主观的,有时甚至是偏激的,个人或者说少数人热爱和愿意复读的作品未必能成为经典,只有大多数人共同认可和推崇的作品才可能成为经典。《十二怒汉》自1957年上映以来被翻拍过多次:1991年日本导演中原俊的《12个善良的日本人》、1997年美国导演威廉·弗莱德金执导的同名电视电影《十二怒汉》、2007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和2015年中国导演徐昂执导的《十二公民》,毫无疑问的都体现了观众以及业内人士对这部影片的热爱。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内在的更为本质性的内涵,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经典的存在。2007年《十二怒汉》被国会图书馆(theLibraryofCongress)的国家电影资料库(NationalFilmRegistry)收录。2008年6月17日AFI(美国电影学会)各类型电影十大佳片发布,《十二怒汉》高居法庭剧情片类别第二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该片的魅力依然丝毫未减。
首先,经典具有丰富的内涵。经典作品应该包含关于人类社会、文化、人生、自然、宇宙中那些重大的思想和观念,这些思想与观念的对话和争论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完善,参与人类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积累,并极大地丰富和有益于人类生活。《十二怒汉》具有持久反响和意义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深刻的演绎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精髓。据估计,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会在此生中担任陪审员。英美证据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怎么强调主观信念,只要常人产生了“合乎情理”的怀疑,刑事被告就有权被宣告无罪。亨利·方达饰演的8号陪审员在第一轮投票时投了“无罪”票,他没有证据能证明被告没有杀人,他认为现有的证据不能确切证明被告杀人,他有“合乎情理”的怀疑被告没有杀人。经过多轮讨论,陪审团所有成员都产生了“合乎情理”的怀疑,宣告被告无罪。美国设立陪审团制度,是对其国民法律修养和人格修养的一种肯定和信任,陪审团制度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群体对案件审理的参与,法律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念在陪审团制度中得到最好的反映[3]。《十二怒汉》已经某种意义上成为美国的陪审团任职的一个范例,给其他国家的法律演进树立了典范。
其次,经典作品不仅要包容尽可能多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讨论这些思想和观念时必须要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或他人已经说明过的东西。《十二怒汉》原本是雷金纳德·罗斯根据自己当陪审员的真实经历而写的一部电视直播剧,作为一部被电视台免费播放过的电视剧,当时没有人对它的電影改编感兴趣。那时的导演吕美特还没有电影拍摄经验,在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十二个人挤在一间房间的戏,不可能拍出电影来的时候,正是这个新人导演,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和勇敢,接下了这部电影。剧院和电视从业经历帮助了他,在狭小空间的场面调度处理上显现了导演的过人之处。影片开始不久,十二位陪审员逐一步入这个房间,这是一个长达六分钟的摇臂长镜头,十二位演员走位非常多复杂,然而导演做到了近乎完美。影片快结尾时,十号陪审员愤怒的讲述他的阶级偏见的时候,连之前同意有罪定论的人都一一离席,背对着他像竖起了一道人墙一样,镜头拉到房间的远落,给了观众一个全境,众陪审员对于偏见的态度跃然于荧幕之上,这是一个非常高超的镜头安排。导演做出的多种多样的视觉意念,体现着房间里的十二个人,每一寸空间都得到最合理的运用,把空间上的狭小转化为无形的优势,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片中的演员除了方达之外,都没有电影演出经验,“他们是活跃于电视和百老汇舞台的相貌一般的演员”(西德尼·吕美特),但是他们将十二个形态各异、个性鲜明,来之不同阶层,从事不同职业的陪审员形象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堪称表演艺术的教科书,“该片是角色演员的神殿,屹立在20世紀的后半期”(乔治·温德)。然而这样一部杰作只用了19天的拍摄时间,34万9千美元的投资也只有当时主流商业影片投资额的十分之一。
再次,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当代性和跨越性。从社会反馈的角度来讲,这部影片直到今天仍然是炙手可热的,它在电视上反复播放,不断的迎接新的观众,在百老汇不停的被搬演,也不断被各国的艺术家翻拍和模仿,“有多少法学院的学生会告诉你,他们小时候看过《十二怒汉》,并且因此而上了法学院”在过去的50多年里,我们见证了它走了多远。片中人物的角色魅力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代表的那一类人还是会像那样的开口说话,它所表现的那些偏见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十二怒汉》也将一直给我们警示,引起共鸣。它将会作为经典在过去今天和未来长存。正如英国著名批评家阿诺德在其《批评的功用》中论及经典与批评时所说的那样,经典作品可以给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人臻于完满,因此是世上最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1]余树苹.“什么是经典?”——对一次主题讨论的述评[J].现代哲学,2002(01).
[2]【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2-453.
[3]李静一.陪审团制度下的美国证据制度——观看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有感[M].法制与社会,2008(14).
作者简介:李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电影。
【摘要】:在繁若星河的电影作品中,有许多精品佳作,但是仅有少部分的电影作品能够称之为经典作品,登堂入室永留影史。西德尼·吕美特导演,1957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它曾被世界各国的电影导演翻拍,堪称是英美陪审团制度的宣传册,小场景拍摄的教科书。
【关键词】:《十二怒汉》;西德尼·吕美特;经典法庭剧情电影
2016年,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形式也走过了一百二十一年的漫长岁月,这一百二十一年也是人类历史离我们最近、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百二十一年。科学技术、物资生活都得到空前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代表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艺术更是形式多样、内容繁盛。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存在,亦早已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在繁若星河的电影作品中,有许多精品佳作,但是仅有少部分的电影作品能够称之为经典作品,登堂入室永留影史。我们不禁要问怎样的艺术作品才能称得上经典?经典一定是能够引起持续性震撼力的那一类伟大的作品,最能体现人类原创性的东西基本上都凝结到了经典之中,而且将是不朽的;从解释学的角度,在解释者与被解释文本的关系中指出,经典是解释者与解释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经典为解释者所塑造和定位,经典本身是问题与回答的集合,经典是解释者与文本对话之网中的纽结[1]。
西德尼·吕美特导演,雷金纳德·罗斯编剧,亨利·方达主演,1957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在生活在贫民窟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陪审团的十二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的人要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
在经典成为经典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外在因素。具有大师地位的学者、专业人士或批评家的积极评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十二怒汉》作为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处女作,获得了第三十届奥斯卡奖三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并斩获了第七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到欧美电影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经典形成中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教育在经典传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教育机构、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传授、撰写,对经典的形成与巩固至关重要。1945至1965年间的最老一代的电影工作者,是从无声电影或对白片中学习拍片技术的;而战后的新导演们则是多从剧场制片场开始工作。那些在195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制作的最年轻的的一代,通常是从电视起步。西德尼·吕美特、马丁·里特和阿瑟·佩恩在拍摄长片之前都曾在纽约执导现存直播剧。他们把“电视美学”的大特写、收缩的布景、深焦摄影以及满是对话的剧本带入了电影之中。《十二怒汉》、《城市边缘》、《左手持枪》都是这一新趋势的代表。这些导演在1960年代初期成为好莱坞的重要人物,而且他们将会是最早借鉴欧洲艺术电影和新浪潮的人[2]。经典形成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那就是受众的阅读与判断。也就是经典的可复读性,毫无疑问,受众的喜爱与不断重读的确是经典形成的一个要素,但个人的喜好与选择往往是主观的,有时甚至是偏激的,个人或者说少数人热爱和愿意复读的作品未必能成为经典,只有大多数人共同认可和推崇的作品才可能成为经典。《十二怒汉》自1957年上映以来被翻拍过多次:1991年日本导演中原俊的《12个善良的日本人》、1997年美国导演威廉·弗莱德金执导的同名电视电影《十二怒汉》、2007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和2015年中国导演徐昂执导的《十二公民》,毫无疑问的都体现了观众以及业内人士对这部影片的热爱。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内在的更为本质性的内涵,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经典的存在。2007年《十二怒汉》被国会图书馆(theLibraryofCongress)的国家电影资料库(NationalFilmRegistry)收录。2008年6月17日AFI(美国电影学会)各类型电影十大佳片发布,《十二怒汉》高居法庭剧情片类别第二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该片的魅力依然丝毫未减。
首先,经典具有丰富的内涵。经典作品应该包含关于人类社会、文化、人生、自然、宇宙中那些重大的思想和观念,这些思想与观念的对话和争论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完善,参与人类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积累,并极大地丰富和有益于人类生活。《十二怒汉》具有持久反响和意义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深刻的演绎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精髓。据估计,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会在此生中担任陪审员。英美证据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怎么强调主观信念,只要常人产生了“合乎情理”的怀疑,刑事被告就有权被宣告无罪。亨利·方达饰演的8号陪审员在第一轮投票时投了“无罪”票,他没有证据能证明被告没有杀人,他认为现有的证据不能确切证明被告杀人,他有“合乎情理”的怀疑被告没有杀人。经过多轮讨论,陪审团所有成员都产生了“合乎情理”的怀疑,宣告被告无罪。美国设立陪审团制度,是对其国民法律修养和人格修养的一种肯定和信任,陪审团制度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群体对案件审理的参与,法律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念在陪审团制度中得到最好的反映[3]。《十二怒汉》已经某种意义上成为美国的陪审团任职的一个范例,给其他国家的法律演进树立了典范。
其次,经典作品不仅要包容尽可能多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讨论这些思想和观念时必须要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或他人已经说明过的东西。《十二怒汉》原本是雷金纳德·罗斯根据自己当陪审员的真实经历而写的一部电视直播剧,作为一部被电视台免费播放过的电视剧,当时没有人对它的電影改编感兴趣。那时的导演吕美特还没有电影拍摄经验,在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十二个人挤在一间房间的戏,不可能拍出电影来的时候,正是这个新人导演,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和勇敢,接下了这部电影。剧院和电视从业经历帮助了他,在狭小空间的场面调度处理上显现了导演的过人之处。影片开始不久,十二位陪审员逐一步入这个房间,这是一个长达六分钟的摇臂长镜头,十二位演员走位非常多复杂,然而导演做到了近乎完美。影片快结尾时,十号陪审员愤怒的讲述他的阶级偏见的时候,连之前同意有罪定论的人都一一离席,背对着他像竖起了一道人墙一样,镜头拉到房间的远落,给了观众一个全境,众陪审员对于偏见的态度跃然于荧幕之上,这是一个非常高超的镜头安排。导演做出的多种多样的视觉意念,体现着房间里的十二个人,每一寸空间都得到最合理的运用,把空间上的狭小转化为无形的优势,成为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片中的演员除了方达之外,都没有电影演出经验,“他们是活跃于电视和百老汇舞台的相貌一般的演员”(西德尼·吕美特),但是他们将十二个形态各异、个性鲜明,来之不同阶层,从事不同职业的陪审员形象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堪称表演艺术的教科书,“该片是角色演员的神殿,屹立在20世紀的后半期”(乔治·温德)。然而这样一部杰作只用了19天的拍摄时间,34万9千美元的投资也只有当时主流商业影片投资额的十分之一。
再次,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当代性和跨越性。从社会反馈的角度来讲,这部影片直到今天仍然是炙手可热的,它在电视上反复播放,不断的迎接新的观众,在百老汇不停的被搬演,也不断被各国的艺术家翻拍和模仿,“有多少法学院的学生会告诉你,他们小时候看过《十二怒汉》,并且因此而上了法学院”在过去的50多年里,我们见证了它走了多远。片中人物的角色魅力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代表的那一类人还是会像那样的开口说话,它所表现的那些偏见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十二怒汉》也将一直给我们警示,引起共鸣。它将会作为经典在过去今天和未来长存。正如英国著名批评家阿诺德在其《批评的功用》中论及经典与批评时所说的那样,经典作品可以给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人臻于完满,因此是世上最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1]余树苹.“什么是经典?”——对一次主题讨论的述评[J].现代哲学,2002(01).
[2]【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2-453.
[3]李静一.陪审团制度下的美国证据制度——观看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有感[M].法制与社会,2008(14).
作者简介:李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