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哲学主题。阅读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了解曼海姆的对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理解。本文通过列举马克思对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对比了马克思和曼海姆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理解,从而分析马克思到曼海姆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对于曼海姆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曼海姆同时也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发展从而构建了知识社会学。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曼海姆
一、研究背景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诞生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直接源于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而它更深远一些的源头则要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运动。启蒙运动以彻底的批判精神为灵魂,高扬理性的旗帜,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对封建主义制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这种批判的精神,以及理论活动与社会政治和阶级状况的密切联系,这些都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得到反映,都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内涵。在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法国学者德·特拉西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由此也开启了这个概念复杂的发展历程的帷幕。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在它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中就孕育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未来。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期,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的时期。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根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写照。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845年之前的早期,这个时期的著作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代表。第二,1845-1857年的中期,这个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作。第三,1858年之后,《资本论》为这个时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代表著作。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创制了Ideologie这一德语名词,意识形态的德语一词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普遍被视为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立的标志。但是,马克思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一种是“一般意识形态”(die Ideologie uberhaupt),这种意识形态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diedeutscheIdeologie),这种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指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诞生的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以及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所以,我们从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出发来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1)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层面
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但是,在欧美社会理论语境中,社会结构常常还在更加抽象的层次上使用,用来指独立于有主动性的人并对个体有制约的外部整体环境,经常与“能动性”对立使用。一定意义上,这种对立类似于“社会VS个体”的对立。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进一步把意识形态概念的内容具体化了,指出了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现实基础,而且,在马克思那里,一般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他认为,意识形态应该包含以下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伦理道德、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宗教、艺术、哲学等等。
(2)意识形态指代了一些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派,又译作理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主观唯心主义中的心只得是世界事物的本源所在。主观的心无处不在,我仅仅属于主观的极小部分。主观唯心主义的我指的是精神体而非躯体,而物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法则、众生业力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指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抽离物质的宇宙法则或意念的创造物。它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在马克思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就是,指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不仅在于其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共性,更表现为其独具的特殊性。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局限于宗教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非批判性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德国哲学家们是希望通过宗教的皮哦按来建立“真正的神学”。他们把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宣布为宗教的意识,把整个世界都神圣化了。而马克思哲学史超越了宗教批判,超越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力求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批判和革命性改造。
三、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类型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概念这一概念产生后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非常有必要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它产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弗兰西斯·培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总的来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和可区分的含义”,①即“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 曼海姆认为,“当‘意识形态’这一术语表示我们怀疑我们的论敌所提出的观点和陈述时,这一概念的特殊含义便包含在其中”。②在这里曼海姆指出,我们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往往是指那些我们值得怀疑的论敌的观点和陈述。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称之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曼海姆认为,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的是某个时代或某个具体的历史——社会集团(例如阶级)的意识形态”,③“一旦我们运用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我们便试图重建一个社会集团的总体世界观”。④也就是说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指一个时代或一个团体的总体的意识结构的状态与特征。
(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区别和联系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为了对意识形态作更深入的了解,介于乌托邦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对乌托邦的概念也作了阐述,并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作了区分。什么是乌托邦呢?曼海姆认为,“一种思想状况如果与它所处的现实状况不一致,则这种思想状况就是乌托邦”,而且这种不一致表现为:“这种思想状况在经验上、思想上和实践上都朝向于实际环境中并不存在的目标。”⑤按照这里的说法,曼海姆指出了乌托邦的本质,就是指那些既超越现实,又打破现有秩序的那类思想取向,才能被称之为乌托邦。可以这样来说,如果一种思想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满足和维护的,那么该思想就是意识形态,反之,如果态度是超越和反对的,那么该思想就是乌托邦。
四、曼海姆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
可以这样说,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和韦伯思想的综合的产物,马克思是理所当然称为工人的“实施形态”理论值奠基人,而曼克斯的思想被曼海姆继承和发扬,并称为其意识形态的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将它发展成为了知识社会学。虽然曼海姆赋予了意识形态更为丰富的理论内容,但是他自己在意识形态关键思想的层面上还继承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曼海姆理论中的马克思思想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他是从人来的实践活动出发,从现实和真实存在的历史的基础上去理解的。在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变化的关联。他还强调了是意识形态是靠改变了社会环境从而一定的意识形态不再适应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了演绎来实现。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曼海姆受到马克思上诉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他首先认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是根据通知阶级的利益而沉默的。其次,曼海姆还认为每个阶级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追求本阶级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当成一个总体概念来描述,在上面章节也有提到马克思的总体性意识形态体系,而曼海姆对他的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的阐述就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曼海姆意识形态思想的区别
曼海姆认为,并且对意识形态总体性概念进行一般阐述时,关于意识形态的朴素观念就发展成了知识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总体性概念进行一般描述是的意识形态概念就获取了一种新的意义,当意识形态由特殊的概念发展为总体性概念,它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主要针对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而曼海姆的理论是一种超阶级、超党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注释:
①②③④⑤[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57,60,196.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必力戈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林辉.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傲慢”与“偏见”[J].江西社会科学,2004,(3).[6]刘淑慧.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2012.5.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曼海姆
一、研究背景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诞生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直接源于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而它更深远一些的源头则要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运动。启蒙运动以彻底的批判精神为灵魂,高扬理性的旗帜,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对封建主义制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这种批判的精神,以及理论活动与社会政治和阶级状况的密切联系,这些都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得到反映,都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内涵。在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法国学者德·特拉西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由此也开启了这个概念复杂的发展历程的帷幕。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在它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中就孕育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未来。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标志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期,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的时期。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根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写照。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845年之前的早期,这个时期的著作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代表。第二,1845-1857年的中期,这个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作。第三,1858年之后,《资本论》为这个时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代表著作。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创制了Ideologie这一德语名词,意识形态的德语一词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普遍被视为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立的标志。但是,马克思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一种是“一般意识形态”(die Ideologie uberhaupt),这种意识形态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diedeutscheIdeologie),这种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指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诞生的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以及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所以,我们从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出发来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
(1)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层面
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但是,在欧美社会理论语境中,社会结构常常还在更加抽象的层次上使用,用来指独立于有主动性的人并对个体有制约的外部整体环境,经常与“能动性”对立使用。一定意义上,这种对立类似于“社会VS个体”的对立。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进一步把意识形态概念的内容具体化了,指出了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现实基础,而且,在马克思那里,一般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他认为,意识形态应该包含以下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伦理道德、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宗教、艺术、哲学等等。
(2)意识形态指代了一些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派,又译作理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主观唯心主义中的心只得是世界事物的本源所在。主观的心无处不在,我仅仅属于主观的极小部分。主观唯心主义的我指的是精神体而非躯体,而物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法则、众生业力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指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世界是抽离物质的宇宙法则或意念的创造物。它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在马克思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就是,指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不仅在于其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共性,更表现为其独具的特殊性。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局限于宗教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非批判性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德国哲学家们是希望通过宗教的皮哦按来建立“真正的神学”。他们把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宣布为宗教的意识,把整个世界都神圣化了。而马克思哲学史超越了宗教批判,超越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力求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刻批判和革命性改造。
三、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类型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概念这一概念产生后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非常有必要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它产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弗兰西斯·培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总的来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和可区分的含义”,①即“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 曼海姆认为,“当‘意识形态’这一术语表示我们怀疑我们的论敌所提出的观点和陈述时,这一概念的特殊含义便包含在其中”。②在这里曼海姆指出,我们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往往是指那些我们值得怀疑的论敌的观点和陈述。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称之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曼海姆认为,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的是某个时代或某个具体的历史——社会集团(例如阶级)的意识形态”,③“一旦我们运用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我们便试图重建一个社会集团的总体世界观”。④也就是说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指一个时代或一个团体的总体的意识结构的状态与特征。
(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区别和联系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为了对意识形态作更深入的了解,介于乌托邦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对乌托邦的概念也作了阐述,并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作了区分。什么是乌托邦呢?曼海姆认为,“一种思想状况如果与它所处的现实状况不一致,则这种思想状况就是乌托邦”,而且这种不一致表现为:“这种思想状况在经验上、思想上和实践上都朝向于实际环境中并不存在的目标。”⑤按照这里的说法,曼海姆指出了乌托邦的本质,就是指那些既超越现实,又打破现有秩序的那类思想取向,才能被称之为乌托邦。可以这样来说,如果一种思想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满足和维护的,那么该思想就是意识形态,反之,如果态度是超越和反对的,那么该思想就是乌托邦。
四、曼海姆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
可以这样说,曼海姆的意识形态思想是马克思和韦伯思想的综合的产物,马克思是理所当然称为工人的“实施形态”理论值奠基人,而曼克斯的思想被曼海姆继承和发扬,并称为其意识形态的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将它发展成为了知识社会学。虽然曼海姆赋予了意识形态更为丰富的理论内容,但是他自己在意识形态关键思想的层面上还继承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曼海姆理论中的马克思思想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他是从人来的实践活动出发,从现实和真实存在的历史的基础上去理解的。在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变化的关联。他还强调了是意识形态是靠改变了社会环境从而一定的意识形态不再适应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了演绎来实现。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曼海姆受到马克思上诉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他首先认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是根据通知阶级的利益而沉默的。其次,曼海姆还认为每个阶级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追求本阶级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当成一个总体概念来描述,在上面章节也有提到马克思的总体性意识形态体系,而曼海姆对他的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的阐述就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曼海姆意识形态思想的区别
曼海姆认为,并且对意识形态总体性概念进行一般阐述时,关于意识形态的朴素观念就发展成了知识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总体性概念进行一般描述是的意识形态概念就获取了一种新的意义,当意识形态由特殊的概念发展为总体性概念,它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主要针对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而曼海姆的理论是一种超阶级、超党派的意识形态理论。
注释:
①②③④⑤[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57,60,196.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必力戈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林辉.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傲慢”与“偏见”[J].江西社会科学,2004,(3).[6]刘淑慧.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2012.5.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