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大人的话”,孩子更爱听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吃饭饭、洗澡澡这些幼稚的话带孩子,不如说大人的话好使。
  我的经验:要让孩子学会这个概念,那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就要强调定义,这对他们理解这个概念,以及以后继续这些行为是有帮助的。
  我的经验:给孩子这个概念的定义,并且在他做成功时这样鼓励,好处是,下一次再有类似的场景,他会回忆起这次成功的经历,用“我是一个自控力良好的孩子”来自我激励,进入良性循环。
  我的经验:有人说,还是你的孩子听话,说了就能听。不要以为孩子都不讲道理,好好讲道理,五六岁的孩子也有一定的自控力,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这不是一夜之间让他们变听话的,之前要一直在做工作。
  这样给孩子定义和鼓励,是个很有效的办法,其实很多品质的培养,都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不洗澡?咱来聊个概念
  晚饭后,孩子们有点自由时间,说好自由时间结束就要洗澡。十几分钟以后,我说该洗澡了。小宝说:“今天是27日,是单号,应该是大宝先洗。”好,没问题。我还不知道他的小心思?他正在网上看可汗学院的课程,不就想多看几分钟吗?
  大宝搞定后,我让小宝上楼,叫三遍还不听,他爸爸警告之后把电脑关了。小宝唧唧歪歪。我心想:不把他哄好,待会儿洗澡换睡衣,一准不配合,先把他的情绪调整好是上策。
  我坐他旁边(这样方便两个人眼神对视),说:“小宝,我很遗憾你不能再看了,不过,我理解你是个小孩子,你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好。”我这么看着他说这些话,算是我认同他的感受吧。
  他擦了擦小眼泪,好像不那么抗拒了。我继续说:“你现在是个中等男孩了对不对(他认为自己不是小男孩了,自诩为中等男孩)?你的自控能力应该比2?4岁的小男孩要好啊。他们是小宝宝,控制不住自己,他们的自控力可能只有40%?50%,你的自控力应该有80%了吧?像妈妈这样的大人呢,有100%(别笑,这个数字是我自己瞎编的,而且严重有脸上贴金嫌疑,咱成人也做不到100%自控啊)。如果你再这样无法控制自己,那妈妈帮不了你,只能把网线掐断,那你就一直不能上网了(其实我也舍不得掐啊,掐了我去哪上网?)。”
  大宝冲出来说:“妈妈,我的自控力有90%!”我说:“对啊,因为你比他大嘛!”小宝说:“妈妈,我的自控力有85%!”我忍住笑,鼓励他:“好!85%是一个很好的目标,那你就要控制自己,不能没完没了地看可汗学院,对吧?”他点点头,很合作地去洗澡了。
  “忽悠”前要做好功课
  我之所以这次能“忽悠”成功,而且我知道以后还能这么忽悠成功,都是因为我前期做了很多工作。
  从孩子3岁多起,我就一直在灌输“自控力”这个概念。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很多你想要的、你想做的,可能不能马上得到,可能不被允许做。这个世界是大家的,我们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更“自由”。比如滑滑梯,大家都想滑,你推我挤,那谁也玩不好,而且不安全。所以你必须要有点自控力,能够等待、能够遵守规则、能够等轮到你的时候再玩。这个概念我经常提到,所以这个概念虽然生涩,但对他们来说不陌生。
  “忽悠”要做到良性循环
  小宝3岁多时,有一次发烧,我们去看医生。做了常规的检查,但耳鼓看不清(医生要排除中耳炎),被耳屎盖住了。医生拿了工具要把耳屎挖出来。小宝有些不高兴,有点不配合。医生把工具让他拿在手上玩一会儿,然后让他把手指弯拢,握成一个圈,把挖耳朵的工具放到圈里轻轻地挖,告诉他:“我待会儿在你的耳朵里就这样轻轻挖。你不要乱动,你要是乱动,可能会把你刮伤。坐着别动,我很快就挖好了,不疼。”美国的儿科医生都是这样,通常会告诉孩子我将要做什么,让他们了解并且有心理准备。小宝居然听进去了,点了点头。
  然后医生开挖了,小宝明显很紧张,肩膀、手臂都有点抖。我一边抱住他,一边鼓励他:“你做得太好了!谢谢你一动不动地这样坐着。这个就叫做自控力啊,今天你会不会是个最好的病人呢?”小宝虽然紧张,但是一直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乱动。终于挖好了,医生也看到耳鼓了。小宝含着泪提醒我们说:“我是今天最好的病人!”我和医生赶紧都夸他,奖励他一个贴纸。所以,不要以为孩子小,给予一定的鼓励,他们也有相当的自控力呢。
  无招胜有招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一招。有一天他在家,大宝去上学了。他写字画画,我准备晚上要做的菜。他看见小熊维他命,说:“妈妈,我能吃小熊糖吗?”我拿出来两粒说:“你现在吃也行,但是待会儿哥哥回家吃的时候你就不能再吃了。要不,你现在吃1粒,等哥哥回来你们再一起吃1粒。你想吃1粒还是2粒?”他说:“好,我吃1粒。”然后果然不再要。
  我挺吃惊的,这相当于心理学中“糖果试验”的不同版本了。我立刻给下定义和鼓励:“小宝,你的自控力不错啊。”我以为他对这件事情不在意,其实人家还挺在意的。在他写字时,无意看到瓶子,便自我提醒道:“等哥哥回来还可以再吃1粒。”等到车库门响,他飞快跑去开了门:“哥哥回来啦。快来,我们可以吃小熊糖。”看样子一直惦记着呢,控制得不错啊。
其他文献
我的女儿快四岁了,近一个月来,她总是叫我陪她重新做一些事情。早上起床,如果我起得比她早了,她会叫我躺下,重新来一遍,甚至有时已穿好衣服,她也会叫我脱下重新再穿,不依,她就大哭大闹,眼看着上班就要迟到,真叫我抓狂。出去散步,她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挺开心的,跑出很远的一段路程,我刚刚超过她几步,她就叫我从原来的起点再重新跑,我说不可以,她又开始哭闹。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是这孩子脾气太坏,还是我们的教养
期刊
女儿最近鹦鹉学歌,在哼一首《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地》,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都是一样滴?  不过,细细想来,天下父母心,也的确是一样地。  比如,我家附近广场旋转木马的小老板,周末生意最旺时却要地打烊,欢天喜地带着他那双儿女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参加各种活动。诧异之下细问才知,他也是用心做父母的人——本来他可以从军队转业回老家当一名安逸的乡镇公务员,但他觉得“孩子还是在大城市能见识更多”,于是抛
期刊
哄睡二原则:目的性不要太强;单独地给予爱。  宝宝在进入1岁半以后,夜间哄觉越来越困难。以前15分钟,唱唱童谣拍拍屁股就可酣眠入睡,现在软磨硬施两个钟头都未必奏效。搞得我一到晚上6点就开始条件反射地进入焦虑模式,因为完全不能预测小祖宗到底几点才能睡着,如果超过10点11点……各种“对身体不好”的念头和妄想让我相当抓狂。  于是,在如何哄觉这件事上,我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先是继续秉承小时候一唱二念
期刊
尊重孩子就从尊重她的左手开始!把这篇文章给正在和左撇子较劲或因左撇子自卑过的人看看吧。  左利手人群是少数派  我对电子产品很少研究,罗永浩的锤子手机是我知道的首个关爱左撇子的电子产品。一开机,它会让你选择左手持机习惯还是右手持机习惯。勾选其中一个,手机两边对称的键,会做出相应调整。  罗永浩在他开展人文关怀前播放了一个宣传片,宣传片里飘出像钢铁侠一样的男低音:Right is right,lef
期刊
估计你也看过那张网络图片吧,一个孩子吃面条,甩得满头满脸都是。谁看谁笑,但如果说把这孩子搁谁家,就是谁摊上谁哭了。谁都想自己的孩子干干净净的,于是自己手里那把勺子不自觉地就递到孩子嘴边了。女儿杨杨学吃饭时,我努力管住了自己手里那把勺子。  杨杨六个月大时,我发现她开始抢勺子,喜欢拿勺子玩儿,抢过来还往自己嘴里比划。长本事了?成,给你一把。  开始时,勺子用不好,吃得满桌狼藉:粥倒在头上,菜叶沾在衣
期刊
二年级小女生要穿高、跟、鞋啦!给买吗?不买!买了,嘿嘿,买了就买了,其实她眼中的高跟鞋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小坡跟。所以,别把孩子想“歪了”。  前天晚上,姜来给奶奶打电话:“奶奶,我明天过生日,你可别忘了。你准备好送我什么礼物了吗?”  奶奶问她:“你想要什么礼物,告诉我,我去给你买,想要什么给你买什么,好不好?”  姜来瞅了一眼躺着床上专心致志捧着手机看朋友圈那些垃圾转发链接的妈妈,小声说:“奶奶,
期刊
我们常常不愿在孩子面前承认——其实钱也不是个坏东西。  很多孩子不认识钱  参加一期少儿节目的录制,主题是有关“儿童财商教育”的。  不过,说实话,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哭笑不得—— 谈什么“财商教育” ?扯得太远了, 7、8岁的小学生耶,还有连人民币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呢。这不,买完东西,接过工作人员手绘的钞票立马转身走人,假币耶!还不是一个两个那。  当然,有些孩子似乎是发现了问题的
期刊
没有好方法,学习费力又无趣  表妹的孩子小雯上小学时,成绩不错,说话得体,表妹也以此为傲,坚信孩子做得很好。但实际上她看到的只是她希望看到的,并不是真实情况。  表妹自己在学习时没下过多少功夫,所以不知道孩子要付出多少才能学好,也就没有尽力督促孩子用功。到了五年级时,小雯数学考试没考好,又不愿意让妈妈知道,就模仿妈妈的签字。当表妹在床底下发现数学卷子后,她真想不到这么好的孩子居然会骗人,为什么会骗
期刊
儿子快上三年级了,我发现他经常编谎话骗我们。比如,明明老师没有表扬他,他会回来告诉我们表扬的人里有他;明明听见刚才是他在楼下大喊大叫,他却绝口否认;明明学校没有让家长出钱买学习资料,他会谎称学校让每人交三块钱买试卷。我什么道理都讲过了,他也没少挨打,可依旧如故。  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上周末他竟然悄悄拿了家里的钱,给自己买了个篮球,还撒谎说钱是小姨给的!这么小就谎话连篇,长大后得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呀
期刊
我们对孩子的教诲是——干一行爱一行。就是年纪轻轻的,别瞎白话,哪那么多梦想,踏踏实实地学一手有用的东西就成。  我们常常会忘记我们曾经放弃的梦想,苦逼的人生。  大师马斯洛还是小马时,先是对法律感兴趣,学了仨月,又没意思了,转而学构造心理学,又烦了,发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错,接受了一段严格的行为主义训练,又没意思了,想去研究美学……直到最后,快转了一个遍了,终于想明白了,拍板定下学心理学,最终搞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