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古代诗词的教学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古代诗词的内容是实用的,并融入生活。在中学时期,通过对古代诗词进行合理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技巧,并加深对未来学习生涯中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引言:
古诗词对我们了解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古诗词的真正意义,也没有去深刻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总觉得学习古诗词太难了,于是总逃避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因此,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重的情感。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教学的水平不足
現如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是有很多的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这也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不够细致。目前,有很多的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就不够明显,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利用传统文化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这就不仅导致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不过关,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而且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语文教师也不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那么他们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再加上教师长期身处在一个各方面都很落后,并且自身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那么他们的教学兴致也会充满阻隔,同时更阻隔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文化渗透力不够
语文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也是阻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也只有10%左右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新型的教育方式,其它的教学基本都是用填鸭式的方法,机械地进行传输知识。这不仅不能发展更多的传输文化的途径,更加不利于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如果传统文化的渗透没有足够的支持力,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样初中生们在学习时也不能够尽全力地去学习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遭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的方式
(一)充分发散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进行古诗欣赏
尽管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学习经验,但是他们仍然很难学习感情丰富、语言凝练的古代诗歌。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深的阐释,真正理解其内在本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想象和感受各种作品所呈现的场景之美,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条件。
例如,老师在讲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同时,也可以通过集中展示多媒体视频、图像和其他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无尽想象力,与此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交流空间。
在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含义后,可以指导他们对诗词进行更深刻的体验。例如,老师在讲授《春望》一诗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下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背景?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中联想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请同学们利用写作、绘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的古诗词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二)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在古代诗词中,意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既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也包含着客观景物。诗人或词人往往借助多种意象,创造出一个或优美或动人或悲壮或凄凉的艺术情境,让人沉醉其中,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之美,从而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意境是诗人创作过程中客观领域和主观情感有机结合的状态。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艺术意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艺术观念,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深层含义。在具体的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境况,对诗词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借助微课、课件、音乐等,辅助诗歌教学,让学生深入情境中,感受诗词中事物的意象内涵,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应着重于描述“月亮”蕴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提供简单的指导和见解,所以学生了解到古代诗歌的“月亮”形象通常代表着诗人的乡愁。通过赏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学的美。
(三)探索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许多古诗词的表达方式透露了作者对国家的深切热爱。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种感觉,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情感,加强其情感意识。
例如,《过零丁洋》这首诗,作者为南宋文天祥,他是一名著名的爱国人士。他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了人们口口传诵的千古绝句。教师应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是作者在与元朝进行殊死战斗,战败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下写就的千古名篇,展现了作者悲愤而又视死如归的豪情壮举。
另外,教师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了解哪些历史优秀人物。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身上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
总之,语文教学是初中学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积极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莫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1).
[2]王敏.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注: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小组办公室课题《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部分.课题编号:2020YB0883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思源实验学校 471300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引言:
古诗词对我们了解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古诗词的真正意义,也没有去深刻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总觉得学习古诗词太难了,于是总逃避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因此,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重的情感。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教学的水平不足
現如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是有很多的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这也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不够细致。目前,有很多的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就不够明显,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利用传统文化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这就不仅导致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不过关,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而且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语文教师也不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那么他们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再加上教师长期身处在一个各方面都很落后,并且自身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那么他们的教学兴致也会充满阻隔,同时更阻隔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文化渗透力不够
语文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也是阻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也只有10%左右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新型的教育方式,其它的教学基本都是用填鸭式的方法,机械地进行传输知识。这不仅不能发展更多的传输文化的途径,更加不利于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如果传统文化的渗透没有足够的支持力,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样初中生们在学习时也不能够尽全力地去学习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遭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的方式
(一)充分发散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进行古诗欣赏
尽管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学习经验,但是他们仍然很难学习感情丰富、语言凝练的古代诗歌。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深的阐释,真正理解其内在本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想象和感受各种作品所呈现的场景之美,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条件。
例如,老师在讲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同时,也可以通过集中展示多媒体视频、图像和其他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无尽想象力,与此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交流空间。
在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含义后,可以指导他们对诗词进行更深刻的体验。例如,老师在讲授《春望》一诗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下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背景?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中联想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请同学们利用写作、绘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的古诗词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二)品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在古代诗词中,意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既包含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也包含着客观景物。诗人或词人往往借助多种意象,创造出一个或优美或动人或悲壮或凄凉的艺术情境,让人沉醉其中,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包含的意境之美,从而感受古代诗词的美。
意境是诗人创作过程中客观领域和主观情感有机结合的状态。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艺术意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艺术观念,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深层含义。在具体的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境况,对诗词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借助微课、课件、音乐等,辅助诗歌教学,让学生深入情境中,感受诗词中事物的意象内涵,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课程中,教师应着重于描述“月亮”蕴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提供简单的指导和见解,所以学生了解到古代诗歌的“月亮”形象通常代表着诗人的乡愁。通过赏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学的美。
(三)探索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许多古诗词的表达方式透露了作者对国家的深切热爱。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种感觉,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情感,加强其情感意识。
例如,《过零丁洋》这首诗,作者为南宋文天祥,他是一名著名的爱国人士。他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了人们口口传诵的千古绝句。教师应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是作者在与元朝进行殊死战斗,战败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下写就的千古名篇,展现了作者悲愤而又视死如归的豪情壮举。
另外,教师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了解哪些历史优秀人物。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身上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
总之,语文教学是初中学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可以积极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莫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1).
[2]王敏.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
注: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小组办公室课题《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部分.课题编号:2020YB0883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思源实验学校 47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