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凸现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noonk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有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从读学写、熏陶情感等多方面的任务,而其中的核心任务则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形成了独立的阅读能力,那么完成阅读教学的其他任务就会水到渠成。
  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提出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他认为,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更重要。其实,这个意思叶圣陶先生早就反复强调过,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又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具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不仅可以自己学习教材的语言,感受课文的人文内涵,而且终身受益。
  现行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教学主要着重在语文知识、技能的练习,重在课文内容的分析,所实行的多半是拆解式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熟记这些语文知识、技能,了解课文内容。要改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重“内容分析”轻“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那么,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应该如何从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角度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为例来说明。
  《落花生》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把握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元素。《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能力目标就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三学段阅读能力目标中又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这册教材第四组课文的单元导读中也有“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要求。由于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往往有困难,这正是我们需要着力培养的一种阅读能力。
  《落花生》一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先初步理清文章的顺序,明确各部分的大致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准备;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的好处。如果学生把第二、三部分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段落大意归并的办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还可指导学生采用课题扩展法、抓记叙要素等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是本组课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句的意思并加以体会,能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文中在描写议花生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组对话,是全文的重点,值得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而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父亲的话,思考:落花生有什么特点?父亲用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怎样的人?父亲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要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对别人有用的人。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上述句子的理解,我们设计了以下练习:
  花生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做人应该像花生一样:不一定要(
  ),却一定要(
  )。
  这个练习虽然简单,却能推进学生对关键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进而准确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鼓励质疑问难,发展创意能力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能力目标。
  这篇课文如果让学生提问,有不少学生会问:桃子、石榴、苹果样子好看,它们可以吃,可以做罐头、果汁,不是也有用吗?这个问题常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好看是很重要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可以让学生发展出新的创意,比如: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既好看又有用,那当然是最好的;人不可能个个好看,但经过自己努力,都可以做有用的人;那些虽然好看却没有用的人,被人们视为“花瓶”,最终还是被人看不起,等等。
  课文中有许多句段的理解并非只有唯一的答案。我们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有助于发扬课堂民主,更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形成。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甚至对课文提出新的见解,都是阅读教学需要关注的内容。
  
  四、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也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落花生》一文中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应该突出这一特点。在充分阅读文本后,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讨论:作者借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奉献?从而明白我们学习落花生,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实际有用的人,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干平平凡凡的事,为别人带来好处。
  这篇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也富有特色。全文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谈花生。种花生、收花生时间长达几个月,可是作者只写了一段;尝花生和谈花生只有几个小时,却写了十几段。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安排材料的好处是什么?通过讨论明白,文章的主次、详略是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进行裁剪的,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让读者深入感悟做人的道理。
  从《落花生》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关注的重点应当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应当是“课程内容”在这篇课文中的体现,而不仅仅是关注课文内容。
  我们能否在每次教学设计时作这样的思考:课程标准规定了这个年段的学生应当具备哪些阅读能力?这篇课文适合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阅读能力?我怎样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使我们能根据课程标准、文本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阅读教学内容作出合适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凸现阅读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阅读材料《寻找食物》由《湿圆虫怎样寻找食物》《蚂蚁的路径》《做个蚯蚓饲养箱》三份试验计划组成。从内容上看,是研究小动物所吃的食物,以及它们寻找食物的方法。从结构布局
西营河专用输水渠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中重要的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之一,选择合理的输水建筑物型式,是确保输水水量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专用输水渠设计的重点。本文
审视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追求让学生做“主人”,就抛开文本,无休止地辩论、争论,还美其名曰“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过于迷恋多媒体教学,把备课的精力主要用在课件的制作上,妄想用富于变化的声像吸引学生……这些表象的背后都透视出同一个病症: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生动,片面地追求表面上的效果,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与开放,但缺乏教师的指导,陷入了“虚化
通过对比分析新颁《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与原设计概算编制文件的构成体系、主要内容和费用指标等,结合典型工程实例进行测算,系统分析了新编规的变化和特
张家川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国扶贫困县,地处黄河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流失是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多年来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一直坚持
【课堂实录】一、认识"皿字底、四点",激发兴趣,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师(出示幻灯片):瞧,我带来了一位朋友,认识吗?生:不认识。师:那你觉得它像什么?生:像一只酒杯。师(出示幻灯片):现在它的
摘 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前提,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为基本策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作者结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教学,谈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通过对现有多个永电站虹吸式进水口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论述了水电站虹吸式进水口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说明其综合经济成本是具有竞争能力的。
阐述了充气橡胶坝管路的工作机理及其功能要求,对热塑性材质中单一材质的塑料管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说明,在综合性能和经济方面进行了塑料管和钢管的比较,从管材的性能、来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我们在美术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渗入一些与学生未来发展有关、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环保理念。  那么,如何正确发挥美术教学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保意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