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删、重组与拓展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学习生活上的距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增删,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适时重组,发现唤起兴趣的素材;有效拓展,挖掘生活外延的素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品德课堂灵动有效起来。
  关键词:创造性使用 增删 重组 拓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资源是多元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呈现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综观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虽然已尽量向学生的现实生活靠拢,但难免存在差异和距离感。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学习生活上的距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增删、适时重组或有效拓展,开阔教育空间,更容易使学生与教材内容产生情感上的碰撞和共鸣。
  一、灵活增删,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
  品德与社会学科倡导把握社会诸多方面的教育因素,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让品德教育教学更贴近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打破各部分、各版块间的“隔阂”,注意内容的整合,捕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意在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的难处与不易,学会关爱他人。此话题立意很好,但若放到教学中就有难处了。因为我们通过分析学情发现: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有的甚至已经习惯于“只知接受爱,不懂爱别人”。面对与自己有一些不同的残疾人,他们是很难体会其不便与痛苦的,有的学生甚至还会嘲笑、看不起残疾人。教材的相关内容结构安排是:呈现一幅名画《盲女》,让学生设想人双目失明的后果,体会残疾人的难处;通过几位身残志坚的中外名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名人的精神和意志;分别插入关爱他人、欺侮他人的两幅图,让学生在对比中领会尊重残疾人的重要性;建议学生相互讨论“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发散思维,提升认知。教材这样的安排看似有序,但告知的成分太多,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立足学情,我对这一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凸显体验性,展开了如下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残疾人的难处,我去掉了教材中欣赏名画《盲女》的环节,而是请几名学生蒙着眼睛到黑板前给人像添嘴巴,再另请几名学生用左手在黑板上写字,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然后请这些学生谈谈自己蒙上眼睛做事的感受和用左手写字的体会。这样的换位思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模仿,切身感受残疾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种种不便,很自然地就能激发他们的爱心。接着,我用凝重的语气进行小结:“对我们来说,这只是暂时的体验,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却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随后,我用多媒体呈现残疾人生活不易的相关素材,让学生直观感知残疾人在生活中的种种难处,并向学生讲述残疾人的不幸,告诉他们:“有的残疾人是天生的,一出生就感受不到世界的声音和色彩;有的残疾人的伤痛是由后天的诸多因素造成的,如一场大病也许就会让人永远卧床不起,一次意外的车祸也许就会导致有人失去双腿,一场灾难性的地震也许就会让无数人的身体不再健全……而这一切,可能随时会发生在我们或是周围人的身上。”看着图片展示,听着我深沉的讲述,学生被震撼了,神情也严肃了起来,开始思索,从而对残疾人多了一份同情、理解和关爱。紧接着,我再出示教材中提供的霍金、刘涛等名人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如果具备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也会取得非凡的成就。在学生对残疾人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残疾人坚强生活的案例,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懂得尊重残疾人,能够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之后,我还增加了助残日的资料,引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的相关条文,让学生明白关心尊重残疾人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最后,为了深化学生认知,我组织他们围绕“日常生活中,社会为残疾人做了什么?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的话题开展班级讨论,将“我想做”“我能做”的想法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材中的内容是固定的,需要教师愿意做有心人,灵活地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获取某种生活经验,形成某种道德素养,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时重组,发现唤起兴趣的素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精选的主题、照片、图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和综合性,但教材仅仅是品德教学的凭借,统一的内容有时不一定适合本地区、本班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情,梳理适当的活动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将贴合学情、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融入教学,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在亲身感受中接受润物无声般的教育。
  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二年级上册“秋天在哪里”这一主题单元,教材中“找秋天”“留住秋天”的话题范围有限,不利于从更宏观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路;“秋天的游戏”这一话题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大量的准备,且必须在教师的提示下才能正常推进。因此,立足学情,教学时我把教材上的“找秋天”“秋天的游戏”“留住秋天”三个话题整合为一个话题“秋天的发现”,并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调查、整理资料等方式去发现秋天的各种变化,如秋天的很多植物可以用来做游戏,秋天的很多场所适合做游戏,秋天各种形态、各种颜色的树叶可通过贴图画的方式留住秋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完成“秋天的发现”这一主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东西可看。这一话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自由的选择空间,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多角度地感受秋天的丰富多彩,由衷地生发对生活的热爱。
  又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想要 我能要》一课,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生活场景:一个孩子在逛商场时,想要的东西很多,可妈妈却经常对他说“不”。这个生活场景意在引发学生对“怎样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这一话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合理消费的态度和节约能源的意识。立足学情,我对教材中呈现的教學生选购商品的生活技能,引导学生说出想要东西的理由,感知如何做到合理消费等内容进行了重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想要”与“能要”两条线,创设了学生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过生日时最想要的礼物写在心愿卡上,然后进行交流。学生交流过程中,对于他们提出的合理、不合理的愿望,我都暂时没有评价。交流完毕,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一段录像,借助一些情景题辨析,引导学生辨析明理,又通过家庭一年的开支调查表,让学生懂得“我们想要的东西必须是‘真正需要’‘条件许可’”“不攀比、不浪费”的。接下来,我又列出了一张秋游计划表,鼓励学生自己定制秋游午餐单。学生热情高涨,各小组积极交流,认真反馈,做出了一张经济实惠且丰富诱人的秋游午餐单。最后,学生自主修改了生日心愿卡上的礼物,选定了合理、真正需要、条件许可的礼物,删去了实用性不强、超出消费能力的礼物。这样的内容重组教学,真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其水到渠成地明白了合理消费的道理,养成了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有效拓展,挖掘生活外延的素材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也在变,而教学内容变化的周期却相对较长。教师既要善于利用教材,又要勇于跳出教材,对教材进行多元拓展。挖掘生活外延的素材,让教学素材既立足教材,又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环境地理知识外,还包括大量有关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性文本。对于这类内容,就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进行拓展。
  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从一滴水说起》两课分別谈到了白色污染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鼓励学生保护身边的环境,拯救地球。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除了呈现教材提供的资料外,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自己去探究发现,并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共存共荣的关系,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资源耗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诸多问题,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前,我先搜集了大量教材中没有的、却与“绿色自然”“绿色在消失”“保护绿色”等密切相关的资料,并对它们进行了归类、汇总。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看到堆积如山的工业垃圾时,看到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河流时,看到被过度开发后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树墩的森林时,不啻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课后,我还让学生分小组观察家乡的大运河,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自主去拓宽、丰富教材的内容。对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不断地将自己的发现呈现给大家,形式多元、丰富,有拍照的、有录视频的、有进行采访录音的,内容多向、充实,如针对家乡河流的境况,他们通过不同角度图片的回放,让我们看到:不时有居民将垃圾丢到河里,更有工厂将工业废水悄悄排入河中,河边垃圾成堆,不名漂浮物由上而下,河边的空气都夹杂着一股酸味……经过这样的内容拓展,学生深深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我们的家园,需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之后,他们还自发设计了“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倡议书,并将倡议书发放给了附近居民。在这样的亲力亲为中,学生目睹了环境恶化的现状,感受到了人类自己破坏环境的不端行为,自发写出倡议,由衷地树立了保护绿色环境的意识,这与对教材内容的多元拓展是分不开的。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作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把教材作为例子,应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创设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除了上述提到的三条路径外,我们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整合校内、社区和其他社会资源,将图书资料、影像资料、计算机软件等作为载体支撑,把课堂“搬”到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灵活“开采”,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品德课堂灵动有效起来。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课堂应当像钱伯斯所说的“说来听听”那样,没有严谨的架构组织,不需要特定的发问程序,也没打算追究出精确的答案。阅读讨论是一种思绪分享的方式,是表达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建立平等互惠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认知脚手架”,不断磨合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倡导多元化解读而非确切的结论,甚至激励学生开展读者与读者之间的“隔空对话”,都是很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核心问题互惠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吴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小车》一课的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此得出结论: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互动,应尊重并关注学生的经验,指导并引领学生的经验分享,以针对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经验分享。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生经验 课堂互动  一、何谓“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互动”  关于“经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二:一是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经历、体验
期刊
摘 要:教学一道求指数函数值域的综合题时,有教师直接给出换元解法,而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导致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思考的方法,无法形成迁移能力,学会解决一类问题。通过交流,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理解求函数值域的本质,掌握换元的方法。求函数值域的关键是知道函数的单调性。利用换元法可以将一些函数简单化、基本化,从而轉化为可以直接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形式。对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期刊
摘 要:《北京》一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北京,是需要突破的難点。引入图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看北京”“图式引导获方法”“图文并茂论人文”“我图我秀展个性”等环节,充分发挥图式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城市职能等。  关键词:地理 图示 教学  《北京》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的最后一课。学生对首都北京并不陌生,但一般没有特别深
期刊
摘 要:归纳法和演绎法既是数学形成与发展的两大方式,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能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能传授系统知识以及解决一类问题,教学效率较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具体说
期刊
摘要:《一棵小桃树》一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物象(桃树)→走进作者→走进自己”,通过“言”“意”之间的转换,在历练思维的同时,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文本中真实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  关键词:言意物象心灵  一、课堂实录  【环节1】走进桃树,用心品味  师今天,刘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文章——《一棵小桃树》
期刊
摘 要:课程意识,可以让“教”更多地站在“学”的视角,让“教”更多地从“学”出发。对《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的两次教学,从学生学和自身教两个方面对比反思,依稀看到课程意识在自我教学中的推进:情境设置由“假”到“真”,学生主体由“参加”到“建构”,教学设计由“演绎”到“归纳”,教育价值由“单一”到“多元”。  关键词:课程意识 教学对比 教学感悟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含着对课程理论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追求文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四文”一体,就要从文章体式切入。《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教学中应当遵循史论的体式。此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所用之史料,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是如何运用史料的,要理清论者发表史论的逻辑关系,把握作者的史识,体味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与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也是体悟情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伶官传序》文本体式作者情感 
期刊
摘 要:在中考物理总复习阶段,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活动,可以避免因一味地应试“刷题”带来的倦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以综合复习力与运动以及功和能等相关知识的实践与思考为例,说明这一过程的基本环节:主题事件引入,确定复习方向;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探究方法;创新实验探究,综合内化知识;搭设分享平台,共享研究成果。  关键字:创新实验 中考复习 力学知识  学生创新实验是指学生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所
期刊
摘要:多维立体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多方式引导,灵活运用扶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多角度设问,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挑战,感悟深刻,体验真切;多层次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关键词:多维立体探究式教学多方式多角度多层次  一、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师(播放音乐)小朋友们,看大家一直在随着音乐哼唱,肯定很熟悉也很喜欢这首歌喽。能给叔叔阿姨们介绍介绍吗?  生贾乃亮、甜馨合唱的《大王叫我来巡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