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标准、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及对美的鉴别能力。文章就如何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解读与评价展开论述。
关键词: 幼儿美术作品 解读 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活动中的评价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激情,张扬孩子的个性,开发潜能,呵护他们的智慧之花,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因为这一兴趣和愉快体验,将推动孩子今后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作品中获取评价信息,因为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身边的事物的一些特有的看法和表达,在作品中,如果一个老师用心看,就能看到孩子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世界。
一、童心的体现——美术活动的个性化
从情感体现的角度看,画画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幼儿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情感色彩,如果你仔细观察,总能听到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停地说话,总能看见他们的表情不断变化,也能看到他们的作品随心情不断变化,他们在美术创作活动中不自觉地把自身的情感灌注到审美对象上,把自身无意识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对象之中。
如在一次活动过程中,楠楠在美工角进行瓷砖画的游戏,画了一幅幅漂亮的秋季景色。一片片颜色不同的树叶,一条条街道上跑着小动物,开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汽车,街道旁有小花坛,花坛上空有小鸟,蝴蝶在自由地飞翔。画面干净,内容丰富,充满了童趣和幻想色彩。当我再次回到楠楠身边时,让人大吃一惊,刚才那幅美丽画面已被灰色的水彩破坏得面目全非!此时,他正滔滔不绝地给小朋友讲故事:这个美丽的地方被洪水淹了,城市的小动物正在搬家,我要派好多人去救他们……
尽管从技能上看,这些作品的水平并不高,但是是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的童心童趣,这些是孩子的真实感受。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评价幼儿美术活动,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绘画的乐趣,从而敢于用绘画形式表达出童心和乐趣。
二、经验的感受——美术活动的生活化
陈鹤琴在《儿童的绘画》一文中说道:“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心。要知儿童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他研究了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把儿童绘画分成四个发展时期——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写实期。幼儿早期的涂鸦显得杂乱无章,他们专注于动觉的满足,而后逐渐就能进行象征性的形象创造了。从幼儿的作品中就能知道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如从幼儿一幅“热闹的马路”上可以看出线条较为流畅,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反映出图示期幼儿的绘画特征。画面布局合理,马路上有车子在行驶,马路两边有房子和树木,太阳则位于马路和房子的上空,车头的位置也呈现出了车辆行驶的方向,这说明作者的空间概念已得以建构。画面主题明确,表现的是马路的情景,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身边生活经验的感知。美术作品中孩子们对物体细节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细微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等。
三、多方参与——解读作品
罗恩菲尔德把幼儿的美术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类型。老师从幼儿美术作品的线条的特性、色彩的喜好、特别感兴趣的题材对象、活动的内容、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活动的进行方法、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坚持性、材料和工具的处理及技术能力等方面,均可观察到幼儿个性的表现。教师也常常可以从画面判断作品是哪位幼儿的。
如在一次折纸活动中,小朋友学折小鸟,鸟的嘴巴是难点,孩子们都纷纷拿到老师前请求帮助,而乐乐尽管不会折,但他没有请求帮助,一个人在座位上琢磨,折来折去,直到纸都磨破了,他还在尝试,最后在我的提醒下,他终于折成了。乐乐美美地欣赏着灌注了自己情感的小鸟,体验着它所带来的愉悦。从这过程中可以看出乐乐是个意志坚强、好学好胜的孩子。
平时,在幼儿的涂色活动中,有的幼儿作品涂色饱满均匀说明孩子具有耐心细心的品质;有的幼儿涂了一会儿就不想涂了,作业上涂色马虎、质量不高说明孩子缺乏持久力。性格活泼开朗的喜欢暖色调,图画粗犷大胆;性格安静内向的多喜欢冷色调,图画细腻精致。
1.幼儿自评
幼儿自评是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将过程、想法、方法等告诉同伴和老师。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感受、自我总结,是后面幼儿互评、教师点评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很可能把一件构思新颖但表现效果不佳的作品说得一无是处,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2.幼儿互评
新《纲要》中指出“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地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地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我们不难看出,新《纲要》主张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幼儿学会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幼教理念,教师如能正确地理解把握,把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那么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都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互评是指幼儿学习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形成并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每一位幼儿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做法既给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全面了解幼儿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又让幼儿学习别人的创作经验和技巧,有利于幼儿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3.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幼儿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幼儿情感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 4.班内自评和互评
作品完成后,以自我评价、幼儿讲评、老师评价等形式进行讲评。这样每一位幼儿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激励幼儿改进不足,赶超先进。
5.幼儿园内集体评价
在幼儿园宣传窗内建立“幼儿美术作品园地”,不分年龄段,幼儿只要认为好的作品都可展出,接受全幼儿园师生的评价。学校一年一度举办的艺术节为幼儿搭设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位幼儿都可把自己的最佳作品展示在班级、幼儿园的展台、板台上。
小朋友的美术创作过程热火朝天,但在作品的展示环节,许多老师因时间不够等原因,通常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丰富多彩的作品凝聚着幼儿智慧的结晶,很多孩子在完成作品后非常想把它展示给大家看,获得大家的认可。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认为,分享交流作品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因此,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展示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技术和思想的交流。
在展示作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孩子亮出“自信”,引导孩子张扬“个性”,动员孩子秀出“风采”,激发孩子展现“精彩”,我们采用了多种作品的展示方式,具体见下图:
6.社会评价
艺术节中的展台、板台向社会开放,让村民欣赏、评价。在2010年的“大地画”中受到全镇人民的称赞。同时鼓励幼儿的作品对外投稿,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书画比赛。
分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法,能使教师不再只关注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同时有利于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在美术活动中,只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充分解读幼儿的美术作品,才能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缪凤雅.《衔接与规范》.宁波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2]朱慕菊等.《新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关键词: 幼儿美术作品 解读 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活动中的评价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激情,张扬孩子的个性,开发潜能,呵护他们的智慧之花,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因为这一兴趣和愉快体验,将推动孩子今后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作品中获取评价信息,因为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身边的事物的一些特有的看法和表达,在作品中,如果一个老师用心看,就能看到孩子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世界。
一、童心的体现——美术活动的个性化
从情感体现的角度看,画画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幼儿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情感色彩,如果你仔细观察,总能听到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停地说话,总能看见他们的表情不断变化,也能看到他们的作品随心情不断变化,他们在美术创作活动中不自觉地把自身的情感灌注到审美对象上,把自身无意识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对象之中。
如在一次活动过程中,楠楠在美工角进行瓷砖画的游戏,画了一幅幅漂亮的秋季景色。一片片颜色不同的树叶,一条条街道上跑着小动物,开着各式各样的蔬菜汽车,街道旁有小花坛,花坛上空有小鸟,蝴蝶在自由地飞翔。画面干净,内容丰富,充满了童趣和幻想色彩。当我再次回到楠楠身边时,让人大吃一惊,刚才那幅美丽画面已被灰色的水彩破坏得面目全非!此时,他正滔滔不绝地给小朋友讲故事:这个美丽的地方被洪水淹了,城市的小动物正在搬家,我要派好多人去救他们……
尽管从技能上看,这些作品的水平并不高,但是是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的童心童趣,这些是孩子的真实感受。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评价幼儿美术活动,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绘画的乐趣,从而敢于用绘画形式表达出童心和乐趣。
二、经验的感受——美术活动的生活化
陈鹤琴在《儿童的绘画》一文中说道:“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心。要知儿童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他研究了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把儿童绘画分成四个发展时期——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写实期。幼儿早期的涂鸦显得杂乱无章,他们专注于动觉的满足,而后逐渐就能进行象征性的形象创造了。从幼儿的作品中就能知道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如从幼儿一幅“热闹的马路”上可以看出线条较为流畅,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反映出图示期幼儿的绘画特征。画面布局合理,马路上有车子在行驶,马路两边有房子和树木,太阳则位于马路和房子的上空,车头的位置也呈现出了车辆行驶的方向,这说明作者的空间概念已得以建构。画面主题明确,表现的是马路的情景,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身边生活经验的感知。美术作品中孩子们对物体细节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细微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等。
三、多方参与——解读作品
罗恩菲尔德把幼儿的美术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类型。老师从幼儿美术作品的线条的特性、色彩的喜好、特别感兴趣的题材对象、活动的内容、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活动的进行方法、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坚持性、材料和工具的处理及技术能力等方面,均可观察到幼儿个性的表现。教师也常常可以从画面判断作品是哪位幼儿的。
如在一次折纸活动中,小朋友学折小鸟,鸟的嘴巴是难点,孩子们都纷纷拿到老师前请求帮助,而乐乐尽管不会折,但他没有请求帮助,一个人在座位上琢磨,折来折去,直到纸都磨破了,他还在尝试,最后在我的提醒下,他终于折成了。乐乐美美地欣赏着灌注了自己情感的小鸟,体验着它所带来的愉悦。从这过程中可以看出乐乐是个意志坚强、好学好胜的孩子。
平时,在幼儿的涂色活动中,有的幼儿作品涂色饱满均匀说明孩子具有耐心细心的品质;有的幼儿涂了一会儿就不想涂了,作业上涂色马虎、质量不高说明孩子缺乏持久力。性格活泼开朗的喜欢暖色调,图画粗犷大胆;性格安静内向的多喜欢冷色调,图画细腻精致。
1.幼儿自评
幼儿自评是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将过程、想法、方法等告诉同伴和老师。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感受、自我总结,是后面幼儿互评、教师点评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很可能把一件构思新颖但表现效果不佳的作品说得一无是处,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2.幼儿互评
新《纲要》中指出“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地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地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我们不难看出,新《纲要》主张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幼儿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幼儿学会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幼教理念,教师如能正确地理解把握,把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那么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都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互评是指幼儿学习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形成并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每一位幼儿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做法既给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全面了解幼儿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又让幼儿学习别人的创作经验和技巧,有利于幼儿及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3.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幼儿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幼儿情感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功能。 4.班内自评和互评
作品完成后,以自我评价、幼儿讲评、老师评价等形式进行讲评。这样每一位幼儿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激励幼儿改进不足,赶超先进。
5.幼儿园内集体评价
在幼儿园宣传窗内建立“幼儿美术作品园地”,不分年龄段,幼儿只要认为好的作品都可展出,接受全幼儿园师生的评价。学校一年一度举办的艺术节为幼儿搭设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位幼儿都可把自己的最佳作品展示在班级、幼儿园的展台、板台上。
小朋友的美术创作过程热火朝天,但在作品的展示环节,许多老师因时间不够等原因,通常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丰富多彩的作品凝聚着幼儿智慧的结晶,很多孩子在完成作品后非常想把它展示给大家看,获得大家的认可。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认为,分享交流作品不仅能提高幼儿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英国戏剧作家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因此,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展示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技术和思想的交流。
在展示作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孩子亮出“自信”,引导孩子张扬“个性”,动员孩子秀出“风采”,激发孩子展现“精彩”,我们采用了多种作品的展示方式,具体见下图:
6.社会评价
艺术节中的展台、板台向社会开放,让村民欣赏、评价。在2010年的“大地画”中受到全镇人民的称赞。同时鼓励幼儿的作品对外投稿,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书画比赛。
分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法,能使教师不再只关注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同时有利于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在美术活动中,只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充分解读幼儿的美术作品,才能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缪凤雅.《衔接与规范》.宁波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2]朱慕菊等.《新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