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和课文的特点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力。语文教学的设计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情动人,寻找共鸣;2、生活之石,可以攻玉;3、走出教室,开放课堂。
关键词:语文开放活力情感共鸣课程资源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人曾参与多种课堂教学的研究:五步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阅读法……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些方法都对学生起着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我总觉这些方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课堂上设置固定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自由被剥夺,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在走。最终的结果正如一幅漫画:学生以各种自由形状的脑袋走进课堂,最后却是以同样的方式从课堂列队而出。所以这些方法最终夭折,因为它没有提供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土壤。其实,语文教学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教法,正如武林高手,意在心中,因势而发。但也不是随心所欲,而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课文的特点设计教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
现行人教版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非常精美,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一篇都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要指导学生阅读,有时候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就需要我们从这座艺术的山中跳将出来,蹲下身子,以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发现,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最佳切入点,设计能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最佳方法,引领学生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间展翅飞翔。教无定法,但也不是无法,多年的探索,我觉得从下述这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比较行之有效。
一、以情动人,寻找共鸣
“情”是语文课的主线,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调动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学内容时而激动,时而沉郁,时而浓烈,时而淡泊,把学生潜在的情感激发出来与作者进行心的交流与作者形成感情共鸣。构建学生释放情感的平台,完成教师引导的作用,其方法不拘一格;如果硬要给出一个固定的步骤字、词、句、篇地按部就班,庖丁解牛般地把一篇艺术珍品分解得支离破碎,那是对作者的亵渎,对语文的亵渎!
二、生活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说生活是沙石,那么每一篇课文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块块精心打磨的璞玉,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生活这个坚实的依托,则会变成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管你的授课方法多么灵活,也不管你的技巧多么娴熟,那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装潢。不过,实际教学当中,很多文章因为作者的生活习惯、人生阅历、风俗人情的不同,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很难达到与作者的有效交流。这时,我们就必须降低要求,从生活中找到学生与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激起学生对作者了解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以生活之石攻课文之玉,让学生和作者以同样的视觉去观察生活,学生自然地走进作者的心灵,无须费力地解读,因为学生的生活本就是最好的老师!
三、走出教室,开放课堂
固定的课堂授课模式似乎是不可改变,然而它有时确实限制我们的思维,阻碍着学生发展,新课程提倡开放的课堂,那就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这个更广阔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思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比在教室刻意地追求要简单而实效多了。
四、创设情景,点燃激情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的调动感情,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对一篇文章(尤其是一些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理解透彻,知文意、识文理、悟文情,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景,让学生在亲临的氛围中,走进作者心田,领悟其内心情感。
当然,让课堂活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譬如实例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些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相同的方法在不同的课文中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恰到好处,有的则会弄巧成拙。总之,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一切感官,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接受情感的陶冶,开启智慧的源泉,语文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老师既要有理性地布局又要激情的渲染,激励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开放活力情感共鸣课程资源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本人曾参与多种课堂教学的研究:五步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阅读法……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些方法都对学生起着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我总觉这些方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课堂上设置固定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自由被剥夺,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在走。最终的结果正如一幅漫画:学生以各种自由形状的脑袋走进课堂,最后却是以同样的方式从课堂列队而出。所以这些方法最终夭折,因为它没有提供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土壤。其实,语文教学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教法,正如武林高手,意在心中,因势而发。但也不是随心所欲,而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课文的特点设计教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
现行人教版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非常精美,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一篇都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要指导学生阅读,有时候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就需要我们从这座艺术的山中跳将出来,蹲下身子,以学生的视觉去观察、发现,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最佳切入点,设计能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最佳方法,引领学生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间展翅飞翔。教无定法,但也不是无法,多年的探索,我觉得从下述这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比较行之有效。
一、以情动人,寻找共鸣
“情”是语文课的主线,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调动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学内容时而激动,时而沉郁,时而浓烈,时而淡泊,把学生潜在的情感激发出来与作者进行心的交流与作者形成感情共鸣。构建学生释放情感的平台,完成教师引导的作用,其方法不拘一格;如果硬要给出一个固定的步骤字、词、句、篇地按部就班,庖丁解牛般地把一篇艺术珍品分解得支离破碎,那是对作者的亵渎,对语文的亵渎!
二、生活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说生活是沙石,那么每一篇课文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块块精心打磨的璞玉,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生活这个坚实的依托,则会变成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管你的授课方法多么灵活,也不管你的技巧多么娴熟,那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装潢。不过,实际教学当中,很多文章因为作者的生活习惯、人生阅历、风俗人情的不同,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很难达到与作者的有效交流。这时,我们就必须降低要求,从生活中找到学生与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激起学生对作者了解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以生活之石攻课文之玉,让学生和作者以同样的视觉去观察生活,学生自然地走进作者的心灵,无须费力地解读,因为学生的生活本就是最好的老师!
三、走出教室,开放课堂
固定的课堂授课模式似乎是不可改变,然而它有时确实限制我们的思维,阻碍着学生发展,新课程提倡开放的课堂,那就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这个更广阔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思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比在教室刻意地追求要简单而实效多了。
四、创设情景,点燃激情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的调动感情,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对一篇文章(尤其是一些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理解透彻,知文意、识文理、悟文情,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景,让学生在亲临的氛围中,走进作者心田,领悟其内心情感。
当然,让课堂活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譬如实例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这些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相同的方法在不同的课文中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恰到好处,有的则会弄巧成拙。总之,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一切感官,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接受情感的陶冶,开启智慧的源泉,语文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老师既要有理性地布局又要激情的渲染,激励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