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型艺术中国化的演变历程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c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佛教源于古印度,印度的佛教美术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小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和金刚乘密教时期。印度的早期佛教美术以孔雀王朝的雕刻、巴尔胡特佛塔和桑奇大塔的雕刻为代表。根据小乘佛教的观念,佛陀耶已涅槃,彻底摆脱了轮回,不应再以人形出现,因此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从未出现人形的佛像,而仅仅以菩提、法轮、祖籍等象征物代替佛陀的存在,这就是“无佛像时代”。
  佛教美术虽然是在古印度产生的,但目前印度人更尊崇印度教,其反而在中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构成了中华文化艺术的主脉,但中国佛像更多得力于中国人自身的创造。佛教经由塔里木盆地南北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丝绸南路沿线的于阗、鄯善和龟兹最先接受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西至东传,佛教越过阳关和玉门关进入凉州,再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有很多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形象地記录着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也是人们系统了解佛教艺术发展脉络的宝贵遗产。中国的人物画传续了几千年,莫高窟的开凿初衷是为了弘扬佛法,所以题材比较狭小,但是在数以千计的匠师创造之下,这些造像被赋予了特有的个性,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唐代现实社会的艺术发展程度。所以,佛教美术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艺术风格、造像题材、宗教信仰。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
  敦煌早期人物画的风格特点是人物多头戴花蔓或宝冠,曲发垂肩,肩披大巾,腰裹长裙。人物的身高都只有四五个头长,面部丰满,手势多样,仪态庄重静谧,人物衣冠服饰呈现多样化、特色化。色调上的质朴、单纯、豪放给人不同的感受,人物形象赋色后以深墨铁线定型,线条韧劲有力。人物的面容都充满神秘色彩,这与北方重禅行,讲究“沉心静滤”“深入禅定”是分不开的。北魏时,敦煌壁画较前朝有了发展,内容逐渐丰富,大都以悲剧性、寓言型等故事画为主题,这时期人物画开始变得修长,面相饱满,与魏晋时期的壁画和中原汉族地区的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中人物形象相似,这时候西域本土化特征愈发明显。
  隋代是莫高窟开窟极其频繁的时代,虽然历史短暂,但占据重要地位,较唐代艺术仍有不足,因此隋代是一个过渡时代。唐代壁画内容丰富,在塑造人物的艺术语言上,人物的类型、性格的程式逐渐关注行、住、坐、卧,注重在举止言谈中展现心灵境界,从面部、姿态、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局部情节乃至主体人物的关系等方面,表现人物发自心灵的神采,从而完美地创造出中国式的写实风格。因此,“唐风”是敦煌石窟的重要时期,它的艺术传统沉淀、文化思想抉择、政治宗教功能、社会环境影响深刻地影响着造型与法度、表现技法和精神气质。
  北魏时,佛教艺术受到西域和凉州的深刻影响,文成帝和平初年开凿了皇家第一所石窟寺——云冈石窟。北魏距今有一千多年,其遗迹大都湮灭无存,但云冈石窟基本保持原貌,实属不易,它是佛教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主持营造的大型石窟,反映了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不仅规模宏大、雄伟,而且造像内容选择体现出强烈的皇家意识。石窟的开凿会受本土观念和固有文化的影响,因而在继承、融合与创新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模式。北魏的建立者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拓跋部,云冈石窟又是皇家主持开凿,不可避免地反映其民族特色,经历了从“胡貌梵像”到“改梵为夏”的过程,云冈石窟造像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造像方面,中期佛像体量较前期缩小,表现题材多样化,却也渗透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和雕造者本人的审美情趣。
  迁都洛阳后,北魏开凿了龙门石窟,此后都有续雕,唐贞观年间,造像活动又趋于兴盛。其间,我国古代人民用自己的审美意识来描绘心中的佛教造像,消除了外来艺术风格的不良影响。唐代匠人创造的佛像造像,面部结构以圆润为主,表情和善,衣服下部下垂,其已经形成中国特有的艺术风格,完全不见印度风格的踪影,没有丝毫的不自然感。襞衣以极优美的曲线表现出来。由于造像匠人的技艺超人,技巧圆熟,所造之像并无生硬的感觉,又无拘泥于形式的迹象。
  从东汉至唐代,佛教造像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改造,为了实现造像的世俗化,中国佛教美术逐步趋于汉化。东汉时期,我国先人接受古印度佛教造像,直到唐代,佛教造像才基本完成汉化过程,逐渐深受人们的喜爱。佛教美术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佛像造型不断发生演变,最终基本实现中国化。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严冬绿苗  青苗挺秀泛春归,  袭袭暖意罩厅闱。  冬寒凛冽生温室,  葱绿满目心畅然。  含 苞  深浅两半红,  怯弱露娇羞。  待到全蕊放,  赠君赏芬芳。  双美月季  温馨室里花争奇,  色艳姣美浓春意。  最喜月季双朵伴,  恰似恩爱两夫妻。  雨中美人蕉  雨中美人蕉,  柔美滴珠润。  伞下行人立,  赏心悦目新。  双色花  单株开放两色花,  高贵纯洁映眼帘。  丛草藏身娇羞露
期刊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然而当今社会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阅读教学观念、指导方法欠佳,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激发,阅读能力无法提高。本文以银川市西夏区农牧场小学“爱上阅读”暑期阅读夏令营为例,浅析阅读的力量。  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方式、
期刊
最后的寒冷已过去  桃花雪  轻灵的小女子  把一口仙气  吹向草木的人间  树木的冻伤处  已长出新肉  草芽从泥土中伸出小脑袋  有点胆怯  怕她袖口还暗藏一把小刀  她终不过是一过客  没有一朵雪花  結出果  却催开了春天  桃 花  桃花率先回到故乡  杏花 梨花……  这些出走的姑娘  随后一一回到了小山村  满坡 满谷 处处  都是她们靓丽的身影  引得打老远的蜜蜂、蝴蝶  一窝蜂地
期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同以往相比,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务必要渗入情感理念,这样可以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以期提升我国的设计理念水准。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也不例外,任何行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树立这样的理念。现阶段,人们
期刊
写意人物画是相对工笔人物画而言的技法体系。本文从意象的造型原则、以线为主的形式特征、笔墨互助的表现手段等三个方面探讨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21世纪以来,当代人物画的复苏与振兴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繁荣、经济发达、政通人和的象征。虽然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以工笔人物画的重新振兴与写意人物画并驾齐驱且互为裨益为基本特征,并出现了新的形貌,但从宏观上仍然归属于工笔与写意两大技法体系。因此,对人物画的学习,
期刊
现代灯具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改革困境,很多中式灯具都在模仿、照搬一些古典灯具造型。现代化创新设计理念引入后,灯具产品的整体造型不伦不类,无法表达中式灯具的文化精神,也无法突出现代灯具的新设计技术与生产技术。可以说,当前中式灯具设计状况急需改变,本文围绕灯具设计的创新思路,从创新发展角度,探究具体对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装设计的艺术性有了新的要求。从现在灯具市场的发展表现来看,中式灯具设计
期刊
图形与文字是视觉传达中的常见元素,在视觉艺术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视觉传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师在学习与运用新设计理念的同时,必须加大对视觉艺术设计中图形与文字的研究,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图形和文字在视觉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以及表现手法进行简要阐述,并探讨了图形和文字在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通过综合运用色彩、图片、文字等元素
期刊
茶与咖啡是目前世界上消耗量占据主导地位的两种饮料。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调剂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咖啡是西方人士生活中的必需品。茶与咖啡代表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  近年来,中西方文化差异成为热点研究课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种文化也开始相互渗透、交融。中国的茶文化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咖啡文化的影响与挑战。  一、起源  (一)咖啡起源  咖啡,顾名思义,是一种灌
期刊
题材是指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编导对社会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题材是否新颖,能否感染观众。杨丽萍认为,人们能够从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从而创作出更多触动人心的舞蹈作品。本文从杨丽萍诠释“自然”的舞蹈作品入手,通过多维度的赏析,将大自然给予人类无私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唤醒人们心中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成
期刊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各类产品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对于产品的包装设计要求更高,产品包装不仅仅能保护产品,也要体现民族文化与特色,能够体现情感需求。而以自然为本的包装设计,能够体现人与自然、设计与自然和谐共处,它能够寻求材料最原本的生态样式,回到最基本的生态样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具有博大的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而原生态的包装设计正是中国传统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