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都源于对生活经历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说明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内容上不能脱离生活,从形式上不能脱离学生的体验、感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悟,用智慧去體验。
一、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促进体验学习
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都不同于成人。成人的思维广阔、认知丰富,而儿童则不同,他们的目光非常“短浅”,“短浅”到“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再现或者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只有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和运用,为教师多种渠道再现学生生活保驾护航。
例如,在《别伤着自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师生之间的谈话讨论开始导入:“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受过伤吗?遇到过危险的事情吗?如果遇到危险知道该怎样做吗?”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如,不认识的药物、电源插座、不小心打碎的玻璃杯、厨房里的煤气、家里养的宠物等,然后引导学生讲出应该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些安全知识的认识,教师及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被碎玻璃划破了手、用带水的手去接触电源插座引起触电等真实的案例,有的学生体验过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就会有深刻的认知。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来源于生活体验,并且德育的最终目的也必须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教学中,即便是传承先贤的箴言或者悠远的文化,也必须和学生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对之有体验。
二、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强化情感认知
寓教于乐始终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美好愿景,而寓教于乐的开始,就是教师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道德法治教育,教师循循善诱的教诲也好,严肃认真的叮嘱也好,都不如把道德法治的思想融入学生积极参与、愿意参与的课堂活动之中。因为教诲、叮嘱仍然是直接、生硬的“传输”“灌输”,而课堂活动虽然最终的目的也是“传输”“灌输”,但是,它是带着学生参与情感体验,是学生自己体会的。
例如,在《不做小马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1)听故事导入课堂,认识“马虎”。教师先引出“马虎”这个词语的来历,然后讲故事。听完故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马虎’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马虎”的意思,即办事草率、粗心大意、不认真。(2)讲故事体验“马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配图和文字,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教材中“小马虎”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如果马虎就会引发很多麻烦事情。(3)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克服马虎,养成仔细认真的生活、学习的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讲求实效。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听故事、讲故事、小组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对“马虎”有了深刻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讲述亲历的事情经过,增强法治认识
刘惊铎博士在《道德体验论》中把“体验”定义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并且书中还阐述到:“道德知识不能单纯地依靠理性思考获得,更多地要依赖于体验和直观。”而理性思考能力弱、对于外界的认识主要靠直观体验恰恰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和认知的特点,而且学生的直观体验主要来源于生活中亲历过的事情。因此,在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阅历”,在讲述中强化与生活有关的对道德法治的认识及思索。
例如,《大自然,谢谢您》一课有“大自然的礼物”和“大自然的快乐”两部分内容。在“大自然的快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出话题:“同学们大自然恩赐给我们很多礼物,大家肯定非常喜欢大自然,大自然都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快乐,我们现在一起聊一聊吧。”用这种方法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记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然后,教师为学生安排任务,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讲一个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亲身经历,教师可先讲一讲自己的经历,再引导学生讲述。在学生准备好后,教师把学生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季节引导学生依次讲述。
这节课的德育目标是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大自然不同季节的美,从而懂得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四季?回忆体验就是一个简单、直接的好办法。
四、进行清楚的体验总结,强化体验结果
《道德体验论》里强调“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模式”。既然是思维模式,就说明体验应该是潜意识的、模糊的真实存在。小学生的道德体验已经真实地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但是并没有清清楚楚地表述出来,所以说它是潜意识的、模糊的真实存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明明白白地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不可以做的,所以体验式教学必须落实到学生明白的总结上。
例如,在《大家一起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了著名的“拉球游戏”。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不指导,只是告诉他们当听到教师喊开始时,看哪一组以最快的速度把球全部从瓶子里拉出来。因为教师并没有为学生做过多的说明,所以一开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往瓶子外拉自己手中的球,结果可想而知。这时,教师让学生停下来,仔细观察、仔细分析,再进行第二次游戏。经过观察、思考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第二次基本都能顺利地把球依次从瓶子里拉出来。游戏只是这节课的开始,重点是游戏完成后让每一组的学生都说一说自己通过做游戏得出了什么道理。
这个游戏就是著名的“火灾模拟逃生游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前后两次的结果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体验,这种鲜明的体验已经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之中,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种鲜明的内心体验表述出来,以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结果,指导他们以后的生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说:“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引领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促进体验学习
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都不同于成人。成人的思维广阔、认知丰富,而儿童则不同,他们的目光非常“短浅”,“短浅”到“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再现或者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只有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和运用,为教师多种渠道再现学生生活保驾护航。
例如,在《别伤着自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师生之间的谈话讨论开始导入:“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受过伤吗?遇到过危险的事情吗?如果遇到危险知道该怎样做吗?”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如,不认识的药物、电源插座、不小心打碎的玻璃杯、厨房里的煤气、家里养的宠物等,然后引导学生讲出应该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些安全知识的认识,教师及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被碎玻璃划破了手、用带水的手去接触电源插座引起触电等真实的案例,有的学生体验过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就会有深刻的认知。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来源于生活体验,并且德育的最终目的也必须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教学中,即便是传承先贤的箴言或者悠远的文化,也必须和学生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对之有体验。
二、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强化情感认知
寓教于乐始终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美好愿景,而寓教于乐的开始,就是教师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道德法治教育,教师循循善诱的教诲也好,严肃认真的叮嘱也好,都不如把道德法治的思想融入学生积极参与、愿意参与的课堂活动之中。因为教诲、叮嘱仍然是直接、生硬的“传输”“灌输”,而课堂活动虽然最终的目的也是“传输”“灌输”,但是,它是带着学生参与情感体验,是学生自己体会的。
例如,在《不做小马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1)听故事导入课堂,认识“马虎”。教师先引出“马虎”这个词语的来历,然后讲故事。听完故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马虎’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马虎”的意思,即办事草率、粗心大意、不认真。(2)讲故事体验“马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配图和文字,然后让学生讲一讲教材中“小马虎”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如果马虎就会引发很多麻烦事情。(3)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克服马虎,养成仔细认真的生活、学习的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讲求实效。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听故事、讲故事、小组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对“马虎”有了深刻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讲述亲历的事情经过,增强法治认识
刘惊铎博士在《道德体验论》中把“体验”定义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并且书中还阐述到:“道德知识不能单纯地依靠理性思考获得,更多地要依赖于体验和直观。”而理性思考能力弱、对于外界的认识主要靠直观体验恰恰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和认知的特点,而且学生的直观体验主要来源于生活中亲历过的事情。因此,在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阅历”,在讲述中强化与生活有关的对道德法治的认识及思索。
例如,《大自然,谢谢您》一课有“大自然的礼物”和“大自然的快乐”两部分内容。在“大自然的快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出话题:“同学们大自然恩赐给我们很多礼物,大家肯定非常喜欢大自然,大自然都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快乐,我们现在一起聊一聊吧。”用这种方法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记忆,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然后,教师为学生安排任务,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讲一个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亲身经历,教师可先讲一讲自己的经历,再引导学生讲述。在学生准备好后,教师把学生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季节引导学生依次讲述。
这节课的德育目标是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大自然不同季节的美,从而懂得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四季?回忆体验就是一个简单、直接的好办法。
四、进行清楚的体验总结,强化体验结果
《道德体验论》里强调“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模式”。既然是思维模式,就说明体验应该是潜意识的、模糊的真实存在。小学生的道德体验已经真实地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但是并没有清清楚楚地表述出来,所以说它是潜意识的、模糊的真实存在。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明明白白地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不可以做的,所以体验式教学必须落实到学生明白的总结上。
例如,在《大家一起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了著名的“拉球游戏”。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不指导,只是告诉他们当听到教师喊开始时,看哪一组以最快的速度把球全部从瓶子里拉出来。因为教师并没有为学生做过多的说明,所以一开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往瓶子外拉自己手中的球,结果可想而知。这时,教师让学生停下来,仔细观察、仔细分析,再进行第二次游戏。经过观察、思考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第二次基本都能顺利地把球依次从瓶子里拉出来。游戏只是这节课的开始,重点是游戏完成后让每一组的学生都说一说自己通过做游戏得出了什么道理。
这个游戏就是著名的“火灾模拟逃生游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前后两次的结果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体验,这种鲜明的体验已经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之中,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种鲜明的内心体验表述出来,以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结果,指导他们以后的生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说:“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引领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