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浅析煤炭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煤炭质量与效益的匹配和转换、煤炭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以及煤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关键词]煤炭质量;经济效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F0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
煤矿经济效益最大化则是煤矿生存的根本目标,而质量则是煤炭产品占有市场的关键所在,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核心仍是质量与效益的竞争。因此,煤矿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煤炭质量管理要着眼于这个环境,牢固树立竞争观念,时刻以提高煤炭质量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煤炭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煤炭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效益是提高煤炭质量的目的,没有经济效益盲目地提高煤炭质量也是不可取的。煤炭质量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备条件。但是,煤炭质量不是越高越好,更不是越低越好,而是符合大众消费水平的最好。因此,不断提高煤炭质量管理水平,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这也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中,煤矿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煤炭应抢占先机,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煤炭质量必须从用户对商品煤品种要求出发,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并简化工艺,以及采取选、配、混等方式,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要求。加工适合用户灰分、发热量和硫分指标要求的产品,简化洗选工艺,提高产率和劳动效率,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
市场需要是随科技发展而变化的,因此煤炭销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及时根据用户的需要调整工艺,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洗煤质量也非常重要。但是,片面的追求质量,而忽视产率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这也将会误入歧途,丧失竞争能力。我们要按照市场需求推出符合用户质量要求和具有竞争性价格的煤炭产品,这是取胜之根本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确立以销售为龙头的生产机制,在体制上进行深化改革,要对工艺设备进行不断的优化,并使之能够灵活调整、掌握。在满足用户煤炭质量要求的同时,注重煤炭产率的提高、生产环节的简化,以尽力降低生产成本,使煤矿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
二、煤炭质量、效益的匹配和转换
煤炭质量是煤矿生存的基础,而效益则是煤矿生存的保证,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煤矿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煤矿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益,而不顾煤炭质量和服务质量,甚至不择手段,以劣假牟暴利,这种效益也是比较短暂的,煤矿迟早要崩溃。相反,如果只片面地追求高质量,而不顾及煤炭的使用价值及消费需求拓展,煤矿也是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的。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第一”已成为很多煤矿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品质的改善。但是品质改善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若投人量不合理,就很可能与期望相悖,有时增加20%的投入却只得到1%的收益。就煤矿而言,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市场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质量并非煤矿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品质的改善需要资金的投入,若投入量不合理,则会导致煤矿质量成本效能的降低。所以,煤矿更应注重质量的经济性。加强对煤矿质量成本的投入和控制,以期达到质量与效益的平衡状态,从而提高质量成本的效能。
质量和成本之间如何实现平衡,以保证获得可靠的利润,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投入成本量的多少。煤矿若要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又增加经营收益,就必须合理安排资金结构,核算出一个最佳的资金投入方案。需要根据煤炭质量、价格、成本和销量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关系,找到一个质量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在这个质量和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上,煤矿所增加的资金投入成本与质量所带来的收益才是相适宜的,才能实现最佳经济运行。
三、煤炭质量与价格的关系
煤炭质量与价格之比称为“质价比”,这是消费者衡量煤炭价格高低的一个指标。煤炭质量与成本之比称为“质本比”。降低成本或提高质量,则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必须兼顾。在研究降低成本时,保持煤炭质量,或质量略有提高;在研究提高煤炭质量时,要尽量不提高成本甚至降低成本。以降低成本为主,提高“质本比”,这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方法。因此煤矿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充分深入地研究“质价比”、“质本比”,把质量指标与质量成本和经济效益相联系,并以市场需求和自身煤炭资源为基础,认真进行价值分析,正确定位煤质管理与效益的关系。
煤矿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获取合理的利润以达到持续经营目的的,所以煤炭质量只是煤矿实现目标的条件或手段之一,而不是煤矿的最终目标。在质量与效益的联系中,质量是效益的前提,了解、把握并满足目标用户对煤炭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心理预期是煤矿制定质量目标的基础,脱离用户需求而盲目追求质量第一可能会打破质量与价格的平衡,以致造成质量过剩。
基于以上分析,这就要求煤矿以自身效益、客户效益、社会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加强质量与效益关系的研究,积极调整商品煤品种结构和质量,精细于管理,最终实现质量管理效益化的目标。
四、煤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一)按照价值工程实现煤炭资源优化配置
煤炭资源是煤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则是提升煤礦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
通过优化源头控制,优化布局煤流系统,完善选煤厂煤质“稳控器”和效益“转化器”功能,精心规划煤炭生产,精确计算煤炭资源配置、精炼产品质量、精心锻造质量品牌,以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把握好矿井生产量、洗选量、外运量、库存量之间的资源流向关系和平衡关系。根据生产原煤的质量变化和用户要求,优化产品方案,制定合理的煤炭结构和工艺流程,最大体现煤矿的资源效益。
(二)从价值分析做好煤炭结构最优化组合
根据煤炭品种进行质量效益分析。通过对煤炭赋存情况、地质构造、毛煤生产工艺和灰分、筛分效率、洗选加工、洗选品种产率、质量情况、配煤工艺、顾客需求、煤炭销售及价格等诸多环节的分析测算基础上,结合煤炭销售价格,原煤生产成本、洗选加工成本等情况,对可能实现的煤炭品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计算出配煤产品品种销售利润,按照各品种销售利润大小排序,确定效益品种生产销售的优先顺序,明确品种结构组合,为优化品种提供方向,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根据效益大小排序,制定各阶段合理产品品种组合策略,规划总体产品组合顺序和组合比例。
(三)最佳质量区间的控制
调整质量成本效益平衡状态。通过调整总质量成本在结构上的趋于合理,以及质量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损失成本在比例上的适当,使质量水平趋于稳定的组织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控制质量成本效益最佳点。将质量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使质量水平保持在最适宜的状态,从而使组织在有限的质量成本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得最理想的质量收益。
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质量成本是随质量指标而波动的,只有质量成本和效益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精确控制质量指标实现商品煤最佳质量区问,也是控制质量成本的有效手段,合理控制质量成本对于提高产率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反映了煤矿的技术工艺先进性和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四)实施精细管理,追求质量效益化
以效益最大化为管理目标,以市场化营销为环境因素,以矿井煤炭资源为基础和管理标准,以价值分析和合理确定质量成本为出发点,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煤矿的质量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周曙.对煤炭营销中煤质纠纷的探讨[J].煤炭企业管理,2004(5):49-50.
[2] 朱朝阳,袁广东.煤质效益研究[J].中国煤炭,2007,33(9):62-63.
[关键词]煤炭质量;经济效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F0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
煤矿经济效益最大化则是煤矿生存的根本目标,而质量则是煤炭产品占有市场的关键所在,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核心仍是质量与效益的竞争。因此,煤矿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煤炭质量管理要着眼于这个环境,牢固树立竞争观念,时刻以提高煤炭质量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煤炭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煤炭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效益是提高煤炭质量的目的,没有经济效益盲目地提高煤炭质量也是不可取的。煤炭质量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备条件。但是,煤炭质量不是越高越好,更不是越低越好,而是符合大众消费水平的最好。因此,不断提高煤炭质量管理水平,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这也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中,煤矿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煤炭应抢占先机,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煤炭质量必须从用户对商品煤品种要求出发,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并简化工艺,以及采取选、配、混等方式,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要求。加工适合用户灰分、发热量和硫分指标要求的产品,简化洗选工艺,提高产率和劳动效率,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
市场需要是随科技发展而变化的,因此煤炭销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及时根据用户的需要调整工艺,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洗煤质量也非常重要。但是,片面的追求质量,而忽视产率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这也将会误入歧途,丧失竞争能力。我们要按照市场需求推出符合用户质量要求和具有竞争性价格的煤炭产品,这是取胜之根本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确立以销售为龙头的生产机制,在体制上进行深化改革,要对工艺设备进行不断的优化,并使之能够灵活调整、掌握。在满足用户煤炭质量要求的同时,注重煤炭产率的提高、生产环节的简化,以尽力降低生产成本,使煤矿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
二、煤炭质量、效益的匹配和转换
煤炭质量是煤矿生存的基础,而效益则是煤矿生存的保证,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煤矿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煤矿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益,而不顾煤炭质量和服务质量,甚至不择手段,以劣假牟暴利,这种效益也是比较短暂的,煤矿迟早要崩溃。相反,如果只片面地追求高质量,而不顾及煤炭的使用价值及消费需求拓展,煤矿也是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的。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第一”已成为很多煤矿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品质的改善。但是品质改善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若投人量不合理,就很可能与期望相悖,有时增加20%的投入却只得到1%的收益。就煤矿而言,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市场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质量并非煤矿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品质的改善需要资金的投入,若投入量不合理,则会导致煤矿质量成本效能的降低。所以,煤矿更应注重质量的经济性。加强对煤矿质量成本的投入和控制,以期达到质量与效益的平衡状态,从而提高质量成本的效能。
质量和成本之间如何实现平衡,以保证获得可靠的利润,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投入成本量的多少。煤矿若要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又增加经营收益,就必须合理安排资金结构,核算出一个最佳的资金投入方案。需要根据煤炭质量、价格、成本和销量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关系,找到一个质量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在这个质量和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上,煤矿所增加的资金投入成本与质量所带来的收益才是相适宜的,才能实现最佳经济运行。
三、煤炭质量与价格的关系
煤炭质量与价格之比称为“质价比”,这是消费者衡量煤炭价格高低的一个指标。煤炭质量与成本之比称为“质本比”。降低成本或提高质量,则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必须兼顾。在研究降低成本时,保持煤炭质量,或质量略有提高;在研究提高煤炭质量时,要尽量不提高成本甚至降低成本。以降低成本为主,提高“质本比”,这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方法。因此煤矿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充分深入地研究“质价比”、“质本比”,把质量指标与质量成本和经济效益相联系,并以市场需求和自身煤炭资源为基础,认真进行价值分析,正确定位煤质管理与效益的关系。
煤矿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获取合理的利润以达到持续经营目的的,所以煤炭质量只是煤矿实现目标的条件或手段之一,而不是煤矿的最终目标。在质量与效益的联系中,质量是效益的前提,了解、把握并满足目标用户对煤炭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心理预期是煤矿制定质量目标的基础,脱离用户需求而盲目追求质量第一可能会打破质量与价格的平衡,以致造成质量过剩。
基于以上分析,这就要求煤矿以自身效益、客户效益、社会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加强质量与效益关系的研究,积极调整商品煤品种结构和质量,精细于管理,最终实现质量管理效益化的目标。
四、煤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一)按照价值工程实现煤炭资源优化配置
煤炭资源是煤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则是提升煤礦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
通过优化源头控制,优化布局煤流系统,完善选煤厂煤质“稳控器”和效益“转化器”功能,精心规划煤炭生产,精确计算煤炭资源配置、精炼产品质量、精心锻造质量品牌,以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把握好矿井生产量、洗选量、外运量、库存量之间的资源流向关系和平衡关系。根据生产原煤的质量变化和用户要求,优化产品方案,制定合理的煤炭结构和工艺流程,最大体现煤矿的资源效益。
(二)从价值分析做好煤炭结构最优化组合
根据煤炭品种进行质量效益分析。通过对煤炭赋存情况、地质构造、毛煤生产工艺和灰分、筛分效率、洗选加工、洗选品种产率、质量情况、配煤工艺、顾客需求、煤炭销售及价格等诸多环节的分析测算基础上,结合煤炭销售价格,原煤生产成本、洗选加工成本等情况,对可能实现的煤炭品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计算出配煤产品品种销售利润,按照各品种销售利润大小排序,确定效益品种生产销售的优先顺序,明确品种结构组合,为优化品种提供方向,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奠定基础。根据效益大小排序,制定各阶段合理产品品种组合策略,规划总体产品组合顺序和组合比例。
(三)最佳质量区间的控制
调整质量成本效益平衡状态。通过调整总质量成本在结构上的趋于合理,以及质量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损失成本在比例上的适当,使质量水平趋于稳定的组织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控制质量成本效益最佳点。将质量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使质量水平保持在最适宜的状态,从而使组织在有限的质量成本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得最理想的质量收益。
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质量成本是随质量指标而波动的,只有质量成本和效益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精确控制质量指标实现商品煤最佳质量区问,也是控制质量成本的有效手段,合理控制质量成本对于提高产率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反映了煤矿的技术工艺先进性和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四)实施精细管理,追求质量效益化
以效益最大化为管理目标,以市场化营销为环境因素,以矿井煤炭资源为基础和管理标准,以价值分析和合理确定质量成本为出发点,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煤矿的质量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周曙.对煤炭营销中煤质纠纷的探讨[J].煤炭企业管理,2004(5):49-50.
[2] 朱朝阳,袁广东.煤质效益研究[J].中国煤炭,2007,33(9):62-63.